生本理念下语文前置性作业与课堂学习的有效对接策略探究
(2013-12-23 09:46:35)
标签:
汪朝辉有效对接教育x14225 |
分类: 课题方案 |
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目前农村初中的生源状况是众所周知的,我校不少“优质生源”都跟着父母“远走高飞”。面对一批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沉闷现象,导致无法在课堂中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就拿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停留在“被动接受”状态,有时为了引导学生沉浸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获得新知与技能不得不在课堂上花很多的时间,不仅让师生觉得学习过程的仓促,影响了语文学习的有效性,而且还使语文教学的进程无法得到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去年进行了“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展开了“前置作业”的课堂探究。本人也在语文学科上尝试设计前置性作业,在上课前把文本中最具有价值的问题或话题设计成不同形式的题目,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以此来为课堂教学中出现思维的火花、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打好基础。 但是,在生本理念下,前置性作业在课堂上如何布置?怎样才能发挥它的有效性?怎样与课堂学习有效对接呢?这又是摆在眼前的一大难题,也正是基于此,本人才提出“生本理念下前置性作业与课堂学习的有效对接策略探究”这一课题。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生本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它将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前置性作业”,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它引导学生怎样去预习,怎样做好“先学”,怎样进行组内的知识融合。而且前置性作业的设置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力求做到简单、低入、根本、开放。 三、研究指向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根据前置性作业的特点,探索生本理念下前置性作业与课堂学习的有效对接,从而构建以前置性作业设计和布置为载体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操作体系。具体而言: 1.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探究的乐趣。 2. 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好基础,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3. 为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同样的教师提供范例。 为农村初中改革中提出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它一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训练现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问题得以解决。这一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首先,前置性作业的设置就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就像一部电视剧的编导一样,一篇语文课怎样上,怎样才能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理念,教师上课前心中应有“腹稿”,然后在充分酝酿后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这样上课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其次,前置性作业体现了课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策略 1.组织学生开展前置性作业的策略 (1)前置性作业时间安排的策略 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可以促使每个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学习,也可以让教师以学(学生已有的思考基础)来确定教的内容和形式,以便更好地为学服务。所以前置性作业不一定要安排在课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或课中进行。尤其是在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之前,前置性作业应该根据学情安排在课中有选择地进行。 (2)前置性作业关注点的指导策略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前置性学习时,根据所学文章的特点和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会聚焦,重点把自己通过前置性学习“学会了什么”、“感悟到什么”写下来与同学老师交流;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遇到的困难”或“疑问”也提出来,以便在课堂学习中探讨解决。做了这样的引导之后,学生在前置性作业时从原来的只关注形式的新颖性到逐步学会聚焦有价值的关注点,通过思考写下自己的独特感悟和体验,提出有价值的、能引发同伴深入思考的问题。 (3)分层设置前置性作业的策略 在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我们承认差异,不以缩小距离为目标,而以整体提升为重点。根据学生学力差异,对语文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关注重点,使他们通过前置性作业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为课堂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学困生——掌握字词,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绩优生——会聚焦问题,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能提出引领同伴深入学习的观点和问题; 2. 寻找前置性作业与课堂学习对接点的策略 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起点,成为前置性作业后组织课堂教学中关键性问题。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了解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共同的关注点和聚焦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一些个性化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对接预案,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所需。 (1)聚焦的问题 教师在阅读学生的前置性作业时,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提出了相同的疑问,我们称之为“聚焦的问题”。这样的疑问具有共性,教师预设教学预案时必须关注它,并在课堂上呈现。因为它们往往很容易激发起一群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是课堂进一步学习的宝贵资源。 (2)共同关注点 教师在阅读学生的前置性作业时,会发现学生在谈自己的阅读感悟时不少同学关注了相同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共同的关注点”。有时,这样的关注点正是教学的重点,与教师的教学预案不谋而合。有时,学生中出现的“共同的关注点”并非是教学重点,这时教师就应灵动地处理这样的问题,使之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亮点,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3)个性化的观点和问题 教师在阅读学生的前置性作业时,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个性化的观点、问题。有些观点虽然不具有共性,但却非常有新意,有独特的视角,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我们在课堂中展示这样的观点,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也是一次有创新的前置性作业范例的展示,对其他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有些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我们可以在课堂自主学习时,把它抛出来,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能思辨地学习,提升思维深度。我们只有很好地利用这些个性化的前置性作业资源,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学习精彩纷呈。 3. 基于前置性作业开展课堂学习活动的对接策略 (1)“反馈——讨论”式对接。学生独立完成前置性作业之后进行集体反馈,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引导、点拨、归纳,以讨论的形式完成自主学习。 (2)“穿插——释疑”式对接。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主线,在若干个环节点上穿插学生的质疑,通过师生共同释疑来推进自主学习。 (3)“主讲——助讲”式对接。在了解学生前置性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若干名学生以“主讲”身份,协力完成课堂自主学习。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初步拟定一学年完成,研究的时段为2013年10月—2014年7月。 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为主,对语文前置作业与课堂学习有效对接进行追踪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