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激发学生语文课堂发言积极性的研究

(2012-12-05 08:24:53)
标签:

徐雅

积极性

教育

分类: 课题方案

课题名称:激发学生语文课堂发言积极性的研究

负责人:徐雅

研究起始时间: 2012111——201371

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一)现状呈现

九月开学,我接手九(11)班的语文教学。开学伊始,我的语文课堂就像是一个死湖,投下一个石子,也只是仅泛涟漪而已。那时我认为是学生刚接触新的老师,还未完全适应,还心存侥幸地认为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的。在教学1个月之后,我成功地打入了学生的圈子,能与他们相处融洽,但课堂情况,就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了。很多时候,面对老师的提问多数学生总是默不作声,即使有人回答,那也是寥寥无几,场面显得很尴尬,到头来教师迫不得已只能自问自答。面对这种情形,我很疑惑,老师这样唱独角戏,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吗?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呢?

(二)问题跟踪

在这一个月当中,我跟踪观察了部分学生,发现除个别学生有沉默寡言的性格外,其他同学一到下课时间都叽叽喳喳地讲个不停,有的是在讨论学习,有的是在交谈生活琐事……看着他们班这么热闹的场景,我坚信,上课的提问,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并不是艰涩难懂,但是为什么他们不肯轻易举手,大胆地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呢?

(三)成因分析

1.传统观念影响

受传统的师生关系影响,即学生服从老师,教师“至高无上”的观念根深蒂固。

2.学生的消极心理和性格作祟。

受传统的文化背景影响,很多的同学不愿意触这个霉头,不愿意因为积极举手发言而落个“逞能”、“讨好老师”的印象;部分学生底子薄,怕在回答不正确,被老师批评,被同学耻笑,因此“沉默是金”。

3.教师不利于发挥主体性的教学行为

教师在课堂上的现过于使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使趣,或提问过于难,让学生无从思考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一)操作定义

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是指教师通过融洽师生关系,创造和谐气氛,精巧设计问题,巧用评价激励,让所有学生改变课堂沉默的现象,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对话,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当今课堂的主旋律是共同探讨、倾心交流。教学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若想让这个过程更有效,就必须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师生在对话中交流思想,释疑解难,这样才能共同淋浴知识的灵秀。语文课堂发言不仅能提高学生思维、表达、应变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因此课堂发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指向与内容

(一)研究指向

1.让所有学生改变课堂沉默的现象,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对话,成为课堂的主体。

2.提高学生思维、表达、应变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交流氛围,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研究内容

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发言提供心理环境,创造机会,激发热情,通过融洽师生关系,创造和谐气氛,精巧设计问题,巧用评价激励激发学生进行广泛交流,发表独到品评,真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尊重学生实践中的感受,呵护学生在实践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学有动力,学有激情,学有创新,真正成为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效。

1.融洽师生关系,创造和谐气氛

和谐是整个社会的追求,和谐同样也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良好、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温床。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努力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及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具学习的安全感、积极性和参与性,去撷取更多的知识,把自身的个性与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主创新性的学习。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蹲下相处促和谐;赏识教育创和谐;小步前进显和谐。

2.准确设计提问,指明思维方向

课堂上学生不能举手发言,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清晰度有明显关系。

1)课前准备,组织得当。无论教师提问的角度是多么有准确性、提问的设计是多么有启发性、提问的形式是多么巧妙多样,提问的语言表述都必须准确清晰。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问题,并组织好提问的语言。

2)遵循规则,适机提问。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接受能力,做到难易适中。⑵.问题的指向要明确,要紧扣文本,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目标能够实现。⑶设置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难度要适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质量,尽量少用集体回答的方法。⑷要在适当的时机抛出合适的问题,并能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通过追问,分解问题等方式给学生引导。

3.全面给予机会,不留遗忘死角

1)问题抛出以后,要留足时间给学生考虑,当有部分学生举手时,不急于叫举手的人回答。

2)能主动扑捉瞬间,很多的学生会有瞬间的举手迹象,要及时扑捉到他举手的瞬间,叫这些人回答。

3)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一些知道答案而不举手的人,教师要能准备把脉,恰当的设计问题,让让他们回答,使得他们活动成就感,激发举手的积极性。

4.巧用评价方式,激发表达热情

评价语言应具有艺术性,使学生在充满真情的、富有诗意的评价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1)肯定性评价。

及时评价: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要能立马组织好评价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适当评价:评价的语言要真正符合该学生的回答,不宜过高的表扬。

具体评价: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立马能做出判断,在评价的时候只是说“回答的不错”、“回答的很到位”等,而应该要有具体内容,要让教师的语言丰满。

比较评价:当一个问题有多个人回答时,教师要能准确的说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并且通过比较,让你的答案更加明晰,激发后面学生补充的积极性。

2)否定性评价。

任何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会出现纰漏,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在学生回答不够完美的时候,教师要学会用委婉的否定评价,既让学生知道这样的回答是不准确的,也不会伤及到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这一评价环节中,我会尝试使用幽默式否定评价,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化解学生受挫后尴尬和难堪的心理,让学生在笑声中欣然的接受老师的评价并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后面的学习中去。

5.强化引导意识,以习惯训习惯

1)谈话,做一个心理的引导者。(2)活动,做一个习惯的培养者。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打破课堂沉默,习惯成自然。积极举手发言,需要学生定势思维的支持,需要教师强化自我的引导意识,通过长期使用优秀策略以自己的引导习惯培养学生的举手习惯!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展开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1101日——20121130日)

(一)撰写课题计划书,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总结归纳现象,制定规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1201日——20130120日)

(一)抓实积极举手学生的动员工作,通过这些人,消除学生心理的一些芥蒂,明确举手的意义和参与课堂活动的价值。

(二)捕捉举手瞬间,鼓励学生积极举手。通过了解和观察,捕捉瞬间举起的小手,通过教师的语言,策略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动员沉默的小手。通过课堂的语言引导,课后的谈心交流,动员那些从来都不举手的孩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甚至可以和这些同学达成一些协议。

(四)努力提高教师本身的语言魅力,认真组织课堂语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形式和难度,设计梯分层问题。

第三阶段:反思调整阶段(20130121日——2013301日)

对学生近段时间的表现进行分析,做好举手反馈表,统计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分析就目前的状态,需要更进哪一些措施,写好体会心得和总结反思。

第四阶段:第二次实施阶段(2013302日——20130501日)

(一)召开班级研讨会,奖励和表扬之前一段时间发言积极的同学,鼓励在今后的课堂中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针对之前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找新的对策,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和研究。

第五阶段:总结阶段(201352日——20137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