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步:有故事的人,从不走寻常路

(2014-06-18 12:09:39)

我大学读了六年——4年本科+2年硕士。但六年里没有任何的实习经历,所谓的社团经验也只有在学生会体育部混过一年(算是搞了学校史上第一次趣味运动会),GPA还算过得去,但属于与学霸相比还差了几个准学霸的那种水平。硕士毕业之前,本来是满怀鸡血想去创业,但父母一直举反对票,没辙,只好乖乖去找工作。找工作就免不了要写简历,当时大家都说简历不能超过2页,因为太长的话,大部分HR都不会看,直接把你刷掉。但这时候,六年critical thinking 培养出来的sense告诉我——不尽然。

 

纵观大家的简历,无不是用最简练的语言交代自己在大学期间做了什么——学习、社团、课外活动、比赛、实习等。但具体每一件事做得怎样,个人能力与思考方式都体现在什么细节上?抱歉,皆欠奉。窃以为,这正是企业招聘的目的——找到能够为他们创造价值的candidate。而你在简历中“亮点含金量”越高(亮点是指你将经历中能够展现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细节中作为重点呈现),并且越聚焦在Job Description,便越能打动企业。

 

想到这,我有了勇气甩开所谓2页简历的江湖规矩,洋洋洒洒地写了八页简历。嗯,是八页中文简历(当然,英文版也是八页)。大家可能会问,你这样一个零实习经历、社团经验又拿不出手、GPA又刚过了温饱线的屌丝,哪来这么多内容去写?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虽然我没有正儿八经的实习经验,但跟随他的三年里,还是做了一些项目。更重要的是,我的导师是一位跨界的旷世奇人,既精于理论构建,又乐于落地实践。在他的潜移默化之下,我感觉自己打(lian)通(cheng)了任(liu)督(mai)二(shen)脉(jian),创造力与洞察力双双突破提升。

 

于是,我回溯了自己的项目经历,从中提炼了两个能体现我能力的例子,再加上两个闲时随想的原创idea(其中一个idea萌发于09年,当时只跟少数好友以及导师分享过,未经公开。但11年的时候,大洋彼岸Facekbook开发的real time advertisement system,以及大洋此岸花瓣网等社会化电商导购网站的基本逻辑,都默默地印证了这个idea的理念,总算老怀点安慰了),组成了四个案例作为简历的附录。

 

另外,为了让企业能够在看到简历的第一眼就对我的能力特质一目了然,我在简历的第一页,画了一个金字塔的结构来展现我的能力体系,这个金字塔对我的能力进行了分类,而具体到每一种能力特质上,会对应有一个相关经历作为例证,这些相关经历都会在简历正文以及附录里面具体介绍。

 

这份非主流的简历也代表了我当时的求职价值观:求职本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在筛选合适的人选时,我也在用我的八页简历来甄别有眼光、不拘一格的企业。我相信,被我的八页简历刷下来的都是一些倾向于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的公司,我就算进去了,也只会悔青肠子。

 

两个多月的求职过程略显郁闷跟乏味,此处就省略一千字以及七八家面试过的公司吧。唯一值得记住的,是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面试官。他跟我说,你是我们这次面试中唯一一位应届毕业生,因为你的简历很特别,打动了我们。这句话可以说是整个求(mi)职(mang)期当中最暖入心怀的一碗鸡汤。但最终我放弃了这家公司的二面,追随内心的呼唤,以菜鸟文案的身份踏入了广告界这条不归路。

 

不归路走了才几个月,满格的鸡血已经被榨干。概因这家广告公司的组织文化跟我实在是“八字不合”——首先,公司创意部甘于平庸,无法产出Big Idea;其次,老板重用的所谓心腹皆为在其位不谋其事之辈(当中尤以我的部门主管最威名远播)。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反思传统广告的局限性以及与消费者之间难以跨越的距离感。彼时,微博开始崛起,social media一夜之间成为了烫手的热词。我意识到,social media所呈现的品牌人格化、有温度的互动等可能性,正是我所追求的业界生态。这下子,方向就确定了——转型去social media agency。

 

凭借在师门中练就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我开通了一个新的微博账号,专门用于分析social media/digital media的案例并提出优化建议,同时与行业内人士交流观点。实际上,我希望这次转型的探索能够抛开投简历求职的传统流程,直接以这个微博作为“活简历”,吸引social media agency的关注。我当时抱着一种博弈的心态:既然social media agency是要帮助品牌方在social media上更开放平等地与消费者建立关系的话。那这行的公司应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social sense,懂得突破常规的招聘平台,在social media上像星探一样挖掘有潜力的人才。换句话说,我通过在social media上打造个人能见度来甄别有sense的公司,同时刷掉那些固守陈规的企业。毕竟这一行刚刚起步,谁也没有太多经验,所以我认为,他们应该更看重的是潜力而非经验,换言之,我的转型门槛应该不会太高。

 

最后,我成功吸引了现在的老板加关注并邀请我加入公司。目前,我的角色是strategy,主要负责品牌传播策略研发、营销趋势研究以及消费者洞察,闲时还会写一些投稿文章。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我总会想到一句话:有故事的人,从不走寻常路。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自己还算是承继了母校“敢为天下先”与“特立独行”的基因,不辱门楣。

 

其实,strategy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一年内我的愿景是:

1.    把自己打造成一种独特的现象(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个人品牌)

2.    角逐2015年度Post 85

 

卖洞见的小奶爸

2014.6.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