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一哥”王亚伟再次被聚光灯追上。
这一次,事关他的去向。
传言看起来并非空穴来风。我只能说,如果他离开公募行业,那真是行业的一个遗憾。
这个行业的士气已经太低迷。
在本报主编助理滕晓萌最近的一篇稿件中,你可以看到一位公募基金总裁痛心疾首的言论“但凡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一定要把投资者的钱赚回来”。
你可以试想,数百万投资者把几百亿的资金托付给你,而你连续数年竭尽全力都无法创造回报,反而持续亏损。你可以试着去体会这句话背后那种悔恨、愤怒、遗憾、不甘所交织的心情。
我可以告诉你,这种心情,在如今的公募基金行业,就像当年的SARS一样的蔓延。
所以,王亚伟这个标杆就愈发显得重要。至少,他为芸芸众生提供了一个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活生生的例子。
王亚伟于2005年底出任华夏大盘精选的基金经理,六年多的时间,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只也是唯一一只面值超过10元的基金——对于每一个投资者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回报。
从2006年第1季度,到2012年第1季度的25个季度中,华夏大盘精选只有5个季度跑输业绩基准,有80%的时间跑赢。
这是一个神话。
不止一个公募基金的老总跟我说,这个行业如果我只佩服一个人,那就是王亚伟。
但神话伴随的流言也从未停止。内幕交易说,利益输送说等流言甚嚣尘上。维持这个神话并不容易。
而我更愿意从投资的角度论投资。任何投资业绩的取得。都可以从择时、择股、交易三个维度去衡量和归因。
幸运的是,在华夏大盘精选的每一份季报中,都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基金经理王亚伟对于后市的看法,包括他在季度末的仓位,包括他重仓的行业和个股。
我仔细研究了自王亚伟出任华夏大盘基金经理以来的25个季度的数据与资料。尤其是每份季报中他对于后市的判断。如果有明确多头倾向的,我定义为看多;明确空头倾向的,定义为看空;对后市看法不明确的,定义为中性。
将这个观点,与下一季度基准业绩(新华富时中国A200指数×80%+新华富时中国国债指数×20%)的涨跌相比较,就可以得出王亚伟对大势判断是否准确的结论。其中涨跌在5%以内可定义为中性。
统计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24个季度中,王亚伟看对了10次,正确的概率为41.6%——看上去这比随手抛硬币得到正面的概率更低(因篇幅所限,数据参见我的微博)。
我想,这至少说明了几个问题。
第一,择时真的很难。
第二,王亚伟并不擅长择时。
第三,王亚伟一定有其他擅长的技能,让他能持续取得超额收益。
事实上,我相信王亚伟本人也并未高估自己的择时能力。尽管契约规定华夏大盘的股票仓位可以最低到40%。但从实际仓位变化来看,除了2008年的大熊市下跌中途仓位曾下降较多,他的仓位常年都保持在80%以上。
也就是说,大部分时间里,无论他在季报中对后市是看空还是看多,他实际的仓位变化都很小。
这意味着,聪明的王亚伟其实基本上放弃了择时。
这是个有趣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