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篇博文能遇见网友,尤其是哈韩哈寒哈韩寒的网友,希望粉丝粉条们别对偶动怒动粗,伤了您的大雅。况且本人也是比较,且刚刚哈韩寒的,前几天写的博文《我说说韩寒!》可作为明证,在对韩寒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对他说的那几句经典之词什么脸上贴航母啊的颇感兴趣,直觉此人仗义执言,敢说敢做,这应该不仅仅是因为年轻气盛,应该是“艺高人胆大”,我如此揣测着。
果不其然,今天去了西单图书大厦,很刻意地寻找韩寒的痕迹。才发现,丝毫不用刻意,因为书店已经更加刻意地将韩寒置于显赫位置:当代文学书架上第一排,排列着韩寒的作品。本人很没文化地惊诧了一下,其实也别怪我没文化,我不仅不知道韩寒,很多人,该知道的和不该知道的,我都不知道。抽出一本,翻过来一看,赫然醒目着:韩寒,作家,赛车手,作品有《三重门》
《他的国》等一系列,作品位置都很赫然,又很有文化地惊诧一下,的确有金刚钻儿。
买了韩寒的大部分作品,觉得有必要近日内了解一下韩寒和他的文。
正在摩拳擦掌之际,回到家打开电脑,看见有人提及韩寒关于《孔子》之评论,赶紧趁热乎瞧瞧。一看居然立马没了立场,也不由得站在博友角度了。博友三毛最后一句话说,看来接受高等教育还是很必要的,高等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偏激。觉得真是刺到了韩寒的软肋,或许他不会以为否,既然有勇气放弃高等教育,就有勇气接受因此产生的质疑。
倒是另位央视导演的博文甚为激烈,其言辞义愤,好似满脸怒气之人就在眼前,与你争论是是非非,不过语言虽犀利却很文明,真是就事论事。比如说到韩寒的措辞“光曰不日”,导演很气愤,其实我觉得这句话也很过分,时下青年对这种赤裸裸的言词已经司空见惯,毫无羞涩之意,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比比皆是,问题是你得看针对的对象,孔子也好,什么子也好,是古人,亦是故
人,千古故人,且是对中国文化产生世代影响的千古故人,以这种不尊的态度调侃之,恰当吗?更何况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会不会让人很失望?
还有另导演更义愤的那个词“口交”,你说你哪怕加个括号,写上“口语交流”的简称,也算对的起中规中矩的人了,别怪导演气愤,这词用的是有点那个,我是能理解韩寒年轻,韩寒也许并无恶意,韩寒可能没注意细节。。。问题是你这词一整就面向几百万人,你哪能不琢磨琢磨呢?你以为你的看客都是20来岁的能够接受生猛海鲜的酷毙一族哪?问题也不是30来岁的人就保守,封闭,害羞得听不得那个词,关键是在《孔子》呕心沥血地弘扬民族文化这么正规的场合下,你整出这么一个不正规的词儿,实在是不恰到适宜啊!
说来说去,韩寒这次真实是真实,他的确就是这么想的,但却难免有失宽容,如果你想批中国电影,你不能把孔子捎着一块骂,那等于你全盘否定中国文化,而斯人恰恰是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慢慢长大。约等于连自己一块不屑,该不屑的,所有人都支持你不屑,而不了解的就加以不屑,那恐怕也要给自己招来不屑。由衷地说:韩寒,这次你真的不该亵渎孔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