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作多年选择考研,请慎重!

(2010-01-10 10:27:45)
标签:

杂谈

         昨天新闻说今日将有140万考研大军冲入考场,我猛然一惊,记得每年考研时间都是在春节前两个星期,若干年都未曾变过,今年怎么突然提前了。赶紧给一直考研的朋友打个电话,关心一下。

        我其实是非常关心考研人的命运的,因为我也曾是其中苦苦跋涉的一员。且是很有特殊意义的一员。因为我是工作8年后考上的研究生,这在我们院的新生中或在其他学校中都是比较少见的。一般工作后考研的比列应该少于10%,我猜测的。象我们这一届,基本90%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

        想说说工作后考研利弊权衡。如果说应届毕业生为了深造也好,为了缓冲就业压力也罢来选择考研,他们的时间,精力,年龄等都具备消耗几年的条件。而工作后,尤其是工作了5.6年以上的再选择考研,那可就要从长计议了!因为一般工作5.6年后,首先年龄都超过30岁,一般都是拖家带口,孩子尚小需要精力照料;工作上也小有成就且趋于稳定;社会关系也处于良性互动之中。这个时候选择考研,一般是不满足现状或现状很不尽人意比较压抑,想通过考研脱离原来的环境,或是为孩子将来考虑,希望能给孩子更高的起点等等。无论什么原因,如果决定考研就要想好考研带来的种种,如之前的压力,紧张;之后的就业,去向等等。

        我和爱人双双考研,我们考研的原因既为孩子,也为自己。我们原来的工作倒是安稳,小城市的公立教师,收入不少,花费不多,生活的很惬意。但我一直觉得就这样一辈子有点浪费了自己工作多年选择考研,请慎重!工作多年选择考研,请慎重!,觉得自己还有能力追求一下更高的目标。于是,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考研。

       从个人体会,职场后选择考研,会涉及到以下问题,准备考研的职场朋友要有心理准备:

       一.在你决定考研之后,你就得耐得住寂寞。

       大家都知道,职场生活还是很丰富多彩的,聚会啊,交友啊,卡拉OK啊等活动还是比较频繁的。如果你想考研还不想失去生活,那你就错了,君不见大学在校生考研亦是通宵达旦地泡在图书馆里,不敢浪费一分一秒。职场人更要惜时如金,要尽量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备考。我们那考研就有后半年休假专门学习的,因为实在避免不了受到干扰。

       二.要承受住压力和非议

       在大城市还好,谁都不会关心你干什么事,自己事还忙不过来呢。但是在家乡的小城市,考研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你掩饰的再好,也会有人知道你要考研,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热情洋溢地关注着你考研。你难免产生压力,一来怕考几年考不上遭人笑话,二来怕领导知道觉得你不务正业,对你产生偏见。还好我所在学校领导都知道我考研,领导很支持年轻人努力上进,且给出了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在此,我永远感谢我原来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对我的关心真的让我永生难忘!

      三.要承受奔波之劳苦和再创业之艰辛

      如果你足够努力,足够幸运地考上之后,接下来就要远涉他乡去求学,去创业。这其中的辛苦要有心理准备。像我们考上之后,把房子卖掉,带着2岁的孩子搬家到就读的学校,我带着孩子上课,孩子爸爸更辛苦,一边上课一边兼职养家户口,大城市消费大,我们又不能象大学生那样朝父母伸手要钱,只能是求学,养儿,养家一起抓,想想就知道会是怎样的辛苦了。

      四.再就业之迷惑

      这两年经济危机及研究生扩招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研究生降价就业,且依然不容乐观。其实3.4年以前研究生就业还是非常乐观的,就这么几年之后就急转而下。我去过北师大的2010年现场招聘会,来应聘的几乎都是20多岁的甚至是名校的硕士博士,有的岗位一个名额,收上来的简历不下好几百份。想想自己不具备年龄优势的情况下就业何其艰难,你是否真有这个勇气来与他们博弈?还好,我爱人凭借多年的一线教师的经验最后尘埃落定,我们很幸运地留在了北京。

      所以说,工作很多年后考研对个人来说真的是一个很重大的选择,一个很大的工程。和在校生考研根本不在一个起点上,在校生时间有保障,且一直没离开学校,一直出于系统的学习之中,生活上没有压力,不用赚钱养家糊口,没有社会关系的纷扰。而我们即使选择考研,日子还要过的,该打理的还是要拿出精力打理,上有老下有小,样样少不了思考。

     你要真的铁了心要考研,请想好了再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