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联专家楼——记苏联专家在万山

(2009-11-25 21:43:05)
标签:

汞矿

杉木

茅台酒

董和

费多尔丘克

苏联

文化

分类: 娱乐场所

苏联专家楼

——记苏联专家在万山

苏联专家楼——记苏联专家在万山

 

20091028,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揭碑开园。

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是全国28家矿山公园之一,也是我省第一家反映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的矿山公园,是楚首黔尾和“梵天净土.桃园铜仁”中旅游线上工业文化的经典品牌。万山千年的工业文明、汞工业遗址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及厚重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其中,“苏联专家楼”是公园核心景区的景点之一。笔者以此文纪念曾经在万山工作、生活和为万山的工业文明作出贡献的苏联专家。

1957928下午,湘黔汞矿公司所在地的万山土坪来了三男一女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三位男士大约三十来岁,他们斜挎一个白色帆布包,上身穿洗得发白的翻领帆布工作服,脚穿黄色“翻帮皮鞋”,个个精神抖擞;女的约二十五、六岁,金色的长发上扎着一个马尾巴,脸像一朵盛开的白玉兰,长长的眼睫毛中镶嵌着一对蓝蓝的眼睛,身穿略显紧身的白色上衣,蓝色长裤半遮盖着黑色半高跟梭跟鞋,手腕上挂着一个棕色小皮包,显出女子的柔雅、丰腴和婀娜,是一个典型的东欧美人。

四人刚走到办公室门口,湘黔汞矿公司党委第一书记兼经理郭兴、党委书记刘沛杰迎上前去,热情地握着他们的手说:“欢迎欢迎,你们辛苦了”。

“这位大块头叫费多尔丘克”。女子指着梳着倒背头、中等而礅实的男子,用较流利的普通话说道。然后对其他几位一一介绍:“这位瘦高个是贝波契金;他是‘奶油小生’杜尔钦斯基;小女子姓粤名译洛娃。”然后稍稍欠身,行了一个京戏中的花旦礼。粤译洛娃曾留学北京,主要是做专家组翻译工作和负责内部事务。

粤译洛娃灰谐幽默的介绍,引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大家一时的拘谨放松了许多。

其实,他们四人中有一人此前是万山人所熟悉的,他就是重工业地质顾问、苏联专家贝波契金。

1955年,贝波契金受苏联专家组的派遣,到万山帮助万山汞矿勘探汞矿床,近一年的时间,他走遍了矿区的山水沟壑,对汞矿的情况相当了解。

1956523,贝波契金在北京重工业地质局,审查万山六0二队的《1956年万山汞矿找勘设计》会上,提出五条建议:一是就矿找矿;二是不能远离生产坑口;三是在万山和湖南新晃酒店塘各打一个深到震旦地层钻孔;四是不赞成布置很密的勘探网;五是不赞成在杉木董布置1300米的1号长平窿。同年910日至18日,贝波契金到再万山矿区,认为前一段时间找勘工作只发现了一些小矿和矿染,无论目前或将来都没有什么价值,因万山的汞矿不是水平状,是受北西南断裂控制,主张尽量用钻探手法、勘探线法勘探。同年底,贝波契金在北京审查六0二队《1957年万山汞矿找勘设计》时,认为杉木董至冲脚钻孔见矿很不令人满意,今后不再在该区投入大量坑钻工程。1957417日至28日,贝波契金又来到万山,他到黑洞子、张家湾、酒店塘、庵堂、路腊、回龙溪等到生产工地调研,看了杉木董1号坑和冲脚5号坑后说:“看来,这里的勘探情况不太好,应当在有希望的地方打钻。”

这次以地质专家费多尔丘克带队的苏联专家“四人组”来到万山,其目的是常驻万山,任湘黔汞矿公司区域内的地质勘探技术顾问,帮助汞矿工作。

一场简短的欢迎仪式后,公司领导把苏联专家“四人组”安排在离公司很近的土坪一幢砖木结构、有“苏式”风格的小洋楼中居住。此楼坐南朝北,成“山”字形,“山”的底部是长长的两层小楼,两侧是平房,左右各五间。听说苏联专家要来万山并长期为汞矿作技术指导,公司专门为苏联专家设计和修建的,本月刚刚完工。

他们在二楼居住,一人一间,陈设极为简单:一张床,一个办公桌,一把椅子和一个木柜。公司安排矿区民警二十四小时为苏联专家值勤,负责专家组日常生活起居。据时任苏联专家组民警回忆说:这栋楼除了苏联专家到这里居住外,还有两位捷克斯洛伐克的水电专家也住在这里,主要是负责湖南晃县鱼市水电站的修建工作。他们与苏联专家相处融洽,住了一年多时间就离开了这里。

苏联专家到矿区的第二天,就穿着与汞矿工人一样的工作服,戴着藤帽,斜挎帆布包,拿个小铁锤或扛个测量架,在公司有关领导带领下,到勘探区或下井去了。他们与矿区的工人没有两样,步行着早出晚归,有时几天没有回家。碰到矿区人或值勤的民警,笑容可掬地握握手,然后咿咿哇哇说着矿区人谁也听不懂的话。粤译洛娃介绍说:“他们几个在问候‘您好’、‘你们好’。”

时任专家组民警、年过古稀的退休工人田祝三说:“苏联专家喜欢喝酒,每次从矿山回来,费多尔丘克喊我去给他们打酒。那时卖的酒不多,只有五加皮、竹叶青和状元红几种牌子的酒。有一次,费多尔丘克得了一瓶茅台酒,也喊我去喝,他一边喝一边说:‘中国的茅台比我们的伏尔加棒。’就是那时,我第一次喝到茅台酒。”

苏联专家组在湘黔汞矿公司(5810月变更为贵州汞矿)两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苏联楼”中生活,他们走遍了万山区域黑洞子、张家湾、杉木董、冲脚、岩屋坪、大坪、酒店塘、庵堂、路腊、回龙溪等地。他们白天下矿井,晚上回来绘图、计算,有时为一个问题专家组内部争论得面红耳赤,争论最多的是费多尔丘克和贝波契金两人:费多尔丘克认为杉木董和冲脚有矿,贝波契金却坚持原来的观点——“情况不太好”。

1957年年底,费多尔丘克在北京参与冶金部地质局审查《1958年万山汞矿找勘设计》时说:“中国的汞矿床与苏联的汞矿床不同,中国不应机械地照搬苏联的经验。” 贝波契金这时已改变过去的看法说:“杉木董是有希望的地区,应当延伸坑道,把矿体圈定出来”。

195812月下旬,国家冶金部请专家达拉班涤到万山矿区指导工作,经过各方论证,他基本同意费多尔丘克的见解和建议。继续在杉木董和冲脚区域找勘设计。

1959年春节后,费多尔丘克指导万山六0二队编制大坪和杉木董矿段特大型汞矿床的储量报告,当这个报告还未完成时,因苏联领导人背约,中苏关系恶化。78日,贵州汞矿为苏联专家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81日,费多尔丘克等四名苏联专家依依不舍地向贵州汞矿党委书记王恩涛、矿长秦霭堂以及送行的矿区工人和居民一一道别,费多尔丘克眼含热泪说:“谢谢大家,我还会回来的。”

1987727,矿区人又一次看到一位曾经面熟的外国人,他就是曾经在万山矿区工作两年的苏联地质专家、现任苏联国家矿物原料与地质勘探经济研究所所长的费多尔丘克博士。时隔28年后的费多尔丘克,也是头发花白的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是利用受中国矿产储量管理委员会邀请到北京讲学的机会,专程到万山矿区参观访问。故地重游,看到矿区居民生活富足,一排排楼房和一条条铺上水泥的公路向矿区延伸,老人感慨万千地说:“变了、变了,我再也认不出来了。”

白天,在有色贵阳公司、特区和汞矿领导的陪同下,费多尔丘克到梅子溪、黑洞子、冲脚、张家湾等矿区和张家湾沸腾炉、机选厂参观,称赞贵州汞矿的选冶技术是“世界上是最先进的”;下井看了规模开采的杉木董汞矿床,他很欣慰:自己当年力主勘探杉木董和冲脚矿床是正确的。他向矿区技术人员询问和翻阅杉木董有关技术资料后,得出结论:杉木董的储量可靠程度很高。

晚上,费多尔丘克像28年前一样,又回到人们称之为“苏联楼”—— “贵州汞矿招待所”居住,他要住到他曾经住过的房间,当他依稀看到他当年在墙壁上信手写下的“贵州汞矿”几个字时,高兴地大叫起来:“万山,我回来了!”

19887月,费多尔丘克回国一年后,给贵州汞矿有关领导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再一次对特区、汞矿领导和矿区人民对他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对贵州汞矿矿藏的有关地质找勘情况谈了中肯的建议,还表达了有机会再一次重回万山的愿望.

贵州汞矿副矿长李杰代表矿党委、行政给费多尔丘克回了信,并寄去两瓶茅台酒。费多尔丘克回信说: “我虽然喜欢喝中国的茅台酒,但我现在不喝了,我要把这两瓶茅台酒留下,留给子孙后代,让茅台酒永远连结着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

由于资源枯竭,具有六百三十多年开采历史的、有“中国汞都”之称的贵州汞矿,已逐渐掩映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有那座“苏联专家楼”默默地矗立在原汞矿矿部办公所在地,她见证了中苏人民的友好情谊,见证了矿区五十年来的风雨沧桑和变迁,更见证着万山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黄隆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