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教育』古代科举制度 简介

(2009-10-03 20:34:23)
标签:

古代教育

典籍解说

文学常识

石洲中学语文组

绿洲文学社

学习方法

杂谈

古代科举制度 简介
一、古代教育
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教育是国运的根本。
我国教育,历史悠久,起源于奴隶社会,从夏、商、周便有学校之设,至今已历数千年之久。就办学的形式而言,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官学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最高统治者中央一级的学校,被称为国子学,从隋朝炀帝起官学的最高学府称为“国子监”;二是地方一级的学校,一般有府、州、县学,俗称学宫、儒学。
“国子监”的主管官称“祭酒”,另设一副职官员称“司业”,协助“祭酒”管理学校、教育学生。“国子监”的教师一般称“博士”、“学正”、“教习”等。
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通称为“贡生”,意思是地方官办学校将优秀的人才贡献给国家的最高学府进行学习,而后为最高统治者——皇帝服务。贡生中又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选贡”、“例贡”、“纳贡”之分。明、清时期在“国子监”肄业的,统称为监生,最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监生有“举监”、“贡监”、“优监”、“恩监”、“捐监”、“荫监”之分。
地方府、州、县学的儒学中,主管官员称“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另设训导一人,协助教谕教育所属生员。教师一般称“教习”,亦有称“教授”的。主要负责学校的授课、考试等事。凡入地方官学学习的学生需具有“秀才”身份,入学后统称为“生员”。也有称“庠生”的,因“庠”是古代学校的名称。“生员”中每月由国家补助其生活费的称为“廪生”。清代则须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的,方能取得“廪生”名义,成为资历较深的生员。相当于现在高等学校中取得奖学金的优等生。
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学官尊称为“老师”,后在学校中逐渐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尊称。
私人是指中国历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俗称“私塾”。据史书记载,孔子是首开私学的始祖,汉代以后,私学成为中国几千年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有多种形式,有塾师自设的学馆,也有地方富豪设立的家塾,也有宗族合设的学馆。私塾一般只有一位教师,学生年龄大小不一,教学方法采用的是个别式教学,教材与学习年限也无统一要求,由塾师自行安排。“私塾”的教师学生一般称“老师”,或“先生”。
二、科举制度
科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直端于隋朝,经过唐、宋时期的不断完善,到了明清时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通过层层考试选拔逐级确定而使读书人取得功名的,并不完全象民间传说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讲的那样。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三级:院试、乡试、会试,最后还有殿试。
院试:即取得秀才资格的考试。
院试一般在府城举行,由皇帝直接任命派往各省的学政主持,院试考中者称“生员”,俗称“秀才”或“茂才”,其第一名称“案首”。
其实院试前还有两次预备考试,俗称“童生试”。即县试和府试。应考之人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儒童或文童,县试合格者方可参加府试,府试合格录取者称“童生”,取得“童生”资格者才能参加院试。
乡试:即取得举人资格的考试。
乡试一般在南、北二京及各省城举行,三年一次,由皇帝钦命的正副主考官主考。乡试之年称“大比”之年,考中者叫“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即取得进士资格的考试。
取得“举人”身份者才能参加会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师集中举行,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所有“贡士”最后还须到宫中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
殿试:是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庭亲自出题策问的考试。此举最初始于武则天时期。俗称“金殿对策”。殿试录取者方称“进士”,并重新排列等级名次,分为三甲。一甲称“进士及弟”,共三人,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据史书记载,我国历史上第一名文状元为唐朝初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位状元为清末的刘春霖;二甲称“进士出身”,人数不定;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人数不定。
科举制度早期对选拔人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到了明、清后期,考试内容呆板,弊端太多,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到了清朝后期,由于新学的兴起,科举的“八股取士”已无实际作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废除了科举制度。
在科举考试中曾留有“连中三元”和“五子登科”的佳话。
“连中三元”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的称“连中三元”。据史书记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计有十四人,唐朝2人、宋朝5人、辽1人、金1人、元朝1人、明朝2人、清朝2人。这些人除享有极高的荣誉外,其政绩、文采在历史上并无多大的名气。
“五子登科”是我国传统的吉祥图画和祝颂词,后又演化为“教五子”、“五子夺魁”、“五子高升”等意义相近的吉语。源出于《宋史·窦仪传》。史书记载:窦仪的父亲窦禹修德行善,节俭生活,在家乡兴办义学,大行善事。三十岁以后连得5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窦禹教子有方,儿子们勤勉好学。窦仪弟兄五人后来在科举考试中都考取了进士,在朝为官,在家乡传为佳话。
『古代教育』古代科举制度 <wbr>简介
 石洲中学绿洲文学社
石洲中学语文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