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河重邑

(2024-04-21 15:47:01)
标签:

东垣古城

分类: 文化资源保护开发

      


 东垣(真定)是石家庄市的源头,是石家庄城市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确认识东垣的历史、准确把握东垣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提升石家庄城市文化形象,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

        一、雄踞滹沱河畔的战略要邑 

  石家庄滹沱河流域区域是较早的人类聚集区,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区。在这里,充裕的水源和肥沃的冲积扇平原,成了富庶之地,为人类生活繁衍提供了优裕的自然条件。现有的考古证据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这里就成为我们先祖的栖居地,成为北方最早开发的地域之一。在新石器时期早期,至晚在距今七千多年前,滹沱河流域就开始了农业文明的发展进程,粮食种植已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有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丰富的生活资源,使人口大量繁衍聚集成为可能。

    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为城市的出现提供了必然的条件。文明的犁头耕耘在广袤的原野,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商周时,凝结着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 城市,便像一颗颗珍珠,星罗棋布地洒落在滹沱河的淤积和冲击平原上。

    坐落在滹沱河南岸、今石家庄市区东古城、南高营一带的东垣城,就是滹沱河流域最早产生的仅次于中山国都城灵寿的城邑,是文明之花在滹沱河畔凝结成的璀璨明珠。  

东垣作为城邑,其起源,要追溯到战国时期,是中山国建造的城垣,其产生和存在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81年中山桓公复国以后,屈指算来,距今已有近2400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都是和战争连在一起的。中山国在这一时期建造的这一批城邑也不例外。早在中山武公复国后,逐渐强大了的中山,和南北两个大国赵、燕争锋频发。特别是到了中山国的灵寿时期,中山国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和周边国家的纠纷就格外多了起来,尤其是和赵国,不断发生摩擦。于是,在和周围大国的抗衡中,发挥重要防御作用的城邑便应运而生。特别是东垣城,雄踞滹沱河南,扼守太行出口,衔燕赵、控中原,成为中山的战略要邑,在和赵国的南部边境争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史料记载,赵武灵王三年(公元前323 年),赵国在和中山交界处建筑城邑鄗(今柏乡县固城店)。鄗和东垣一样,也是一座战略要邑,位于古槐水北岸,地当南北之冲,是战略耍地。可以想见,东垣和鄗这一对相距不远的两座城垣,遥遥相对,是赵和中山对峙的前哨,在这一带发生了拉锯战,双方曾在鄗多次发生争夺战。最为激烈的一次,中山引槐水围鄗,差点就攻占了鄗。连赵武灵王都说:中山引水围鄗,不是社稷神灵保佑,鄗就让中山人占去了。

从那时起,至隋时真定县北迁安乐垒止,东垣城整整延续了700年。

二、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

探索东垣城发展历史,可以明确定论,东垣是滹沱河流域的中心城市东垣城作为滹沱河流域的中心城市,经历郡、国治所时期,是从秦开始的。赵国灭中山,这一带成为赵国领地,秦国灭掉赵国后在原赵地实行郡县制,设立恒山郡,因为东垣是战略要地,所以郡治就选在了东垣,由此拉开了东垣作为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序幕。秦王朝后期,东垣作为恒山郡城,政治和军事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各派势力争夺的重要战略要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部将武臣控制赵国故地,自立为王,急派大将李良攻占恒山郡地,控制东垣城,并以此为基地,发兵西攻太原。次年九月,秦朝大将王翦、章邯等率军围攻赵王和张耳,赵大将陈余据东垣与秦军对峙,由此可见东垣城的战略地位不同寻常。
    东垣城作为中心城治,经历两种形式,一是作为一级区域政区——郡的治所,即恒山(常山)郡城,二是作为诸侯分封地——诸侯国的国都。

恒山郡治所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国,在赵地推广郡县制,设立恒山郡,其疆域包括:北岳恒山(今阜平县东北的神仙山)以南,鄗邑(今柏乡县固城店) 以北,上艾县(今山西平定县北) 以东,钜鹿郡以西,辖域相当于今石家庄市及保定西部,北抵恒山(今阜平县神仙山),方圆500里,领有十余县.东垣为恒山郡的治所。

东垣作为恒山郡郡治,时间短暂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项羽大封诸侯,封张耳为恒山王,东垣是都城诸侯国恒山取代了恒山郡。西汉初,公元前204年刘邦恢复设立恒山郡,将郡治设到元氏故城,东垣降为县治。

公元前197 年八月,赵相国阳夏侯陈豨与匈奴勾结反汉,自立为代王。刘邦亲自北上征讨,第二年打到东垣,盘踞东垣的是陈豨的大将赵利。刘邦兵临城下,将东垣团团围住,日夜轮番攻打,整整打了一个多月,才攻克东垣。这一役,让刘邦领教了东垣地理位置的险要。作为军事重镇,东垣安定,燕赵一带便安定。于是,他下令,将东垣更名“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至此,“东垣”成为历史,“真定”登上舞台。

常山郡治所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位,为避汉文帝名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三国曹魏时,常山郡治从元氏迁到了真定(东垣),东垣又回到了中心城市的地位。两晋时,城垣扩张,城垣规模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方圆数百里内的名城。直到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把常山郡治从滹沱河南的真定(东垣),移到了滹沱河北的安乐垒(今正定)。北齐又一度迁回真定(东垣),隋开皇三年(593年),废常山郡。真定(东垣)作为郡治,先后长达约370年。

恒山王都

东垣曾两次做过诸侯国国都。首次是汉高帝元年(前206年),项羽大封诸侯王,把赵地劈出一块,封张耳为恒山王,东垣成为为恒山王都。不久,张耳曾经的好友陈余忌恨张耳为王,齐王田荣反叛项羽,陈余便向田荣借兵,再加上自己封地三县的兵力,向张耳发动进攻。张耳没提防昔日盟友会向他下杀手,吃了败仗,丢弃了自己的封国,投奔了刘邦。东垣第一次作为诸侯王都城,只大约短短的一年多时间

真定国都

东垣(真定)再一次成为诸侯国都,已是一个世纪后。

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汉景帝封皇子刘舜为常山王,首府元氏(今元氏故城村南),辖境包括滹沱河流域今石家庄市大部。公元前114年,刘舜死后,其子刘勃即位,与其母专横跋扈,开始挤兑众兄弟,尤其是对兄长刘梲,以先王不把刘梲算在儿子数内,拒绝分给刘梲财物。更为严重的是,在父王殁后服丧期间“私奸饮酒,博戏击筑(筑是一种乐器),与女子载驰,环城过市,入狱视囚。”按汉朝法律,这条条都是死罪。汉武帝顾念与刘舜的兄弟之情,只是下诏废除刘勃的王位,令其携家属迁居房陵(今湖北房县)。

不久,汉武帝又下诏封刘舜的另一个儿子刘平三万户,为真定王,析常山的真定(治东垣)、绵蔓(今鹿泉市北故城)、藁城、肥垒(今藁城城子村)四县立真定国。当时,真定国有37126户,178616人,都城真定城(东垣)。

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置真定国,到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因真定王刘扬与绵曼山区的叛军预谋谋反,被刘秀派遣大将耿纯诛杀,真定国废国,前后共计140年。之后,在三国曹魏时,又有短暂的封国时期,到西晋再次废国,时间只有11年。

历史的车轮转到东晋末、北魏初。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将常山郡治所从真定(东垣)迁到到滹沱河北的一座军事堡垒安乐垒(今正定)。虽然北齐又一度迁回真定,但很快又迁往滹沱河北的安乐垒。到隋代,真定县治也迁于安乐垒,安乐垒变为真定城,开始了石家庄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新阶段,迈入了石家庄古代中心城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真定(正定) 阶段。东垣(真定) 这座雄踞滹沱河南岸的中心城市,逐渐成为历史。正可谓“君王一念起,郡城渡河忙。东垣成历史,真定续辉煌。”    

   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水带走了千年时光,也把东垣(真定)古城的雄姿带进了历史尘封中

    对东垣(真定)城遗址,上世纪50 年代、80 年代分别做过调查,2004 年以来,文物部门进行了局部考古钻探,初步查明,故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北城墙因地势原因两度转弯,城址东西长约2 公里,南北宽约1.5 公里,面积约3 平方公里。城墙基宽约20 米。 

近几十年来,在故城遗址,不断出土和发现文物。 1963 年在城址内挖排水沟时出土成批半两钱范、泥碗、陶马。在城址附近,陆续发现过战国货币窖藏、汉代五铢钱范及铸币作坊遗址。1980年,文保部门在距东垣城遗址约1公里的柳辛庄村南,发掘清理了一座东汉贵族墓。虽然被盗扰,但是,仍然在墓中发现了铜器、陶器、玉石器、五铢钱等。其中,铜器中的铜熨斗,柄制成龙头形状,应该是贵族使用的奢侈品。特别是墓中出土了完整的玉衣片共76 片,成方形或长方形,均为白玉质料,每一块的四角都钻有圆形小孔,不少小孔内残留有铜缕的残段。从该墓发现的铜缕玉衣片及五铢钱推断,墓主人应是地位相当高的真定国贵族。在汉代,盛行玉衣殓服,根据人物的级别,规定用不同的材质连缀,有金缕、银缕、铜缕、丝缕。其中,帝王级为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铜缕玉衣残片出土,在河北省内,目前还是唯一的一次。   

    在城址东墙外有北魏至隋代定林寺遗址。在城周边,有汉代名人墓葬—— 赵佗先人墓、张耳墓。  

    城遗址并存的,是当地延续下来的和东垣古城有关的村落、地名,如东古城、西古城、高营,以及城角寺、城道沟、城坡口、西城坡、城疙瘩等,让后人感受到东垣古城的存在。

   2011年12月、2012年2月至4月,以及最近2003、200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先后几次次对东垣(真定)城遗址部分地域进行了勘探调查,发现城垣、护城壕、窑址、水井等遗迹,确定遗迹时代与东垣城为同时期。   

    省市文物部门对城遗址进行了历史文化遗存定量评价及评分,列为一级历史文化遗存,河北省和国家正式宣布东垣(真定)城遗址为省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石家庄市起点源头

  从对石家庄城市发展史的历史考察,可以明显看到,石家庄市起源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石家庄区域具备的客观条件,必然形成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而东垣是石家庄市历史进程的起点、源头。

(一)为什么是东垣?

石家庄城市源头在哪里?一直以来,社会上有不同认识,有多个答案,有“石邑”说,有中山国都城“灵寿”说,有恒山(常山)郡治“元氏”说,当然还有“东垣”说。

究竟哪个正确?

赞成“东垣”说。在探究石家庄市历史源头时,20多年来,一直坚持石家庄市的源头是东垣。这在1999年编著出版的历史文化专著《石家庄城市发展史》、2009年出版的《石家庄历史文化百题》、2011年出版的《回望滹沱河》、2012年出版的《东垣传奇》,都坚持这一定论。

为什么是东垣,而不是其他古城?

这里有一个概念问题。是谈石家庄区域的城市源头,还是论作为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的石家庄市?概念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由于现在我国区划体制的原因,“市”已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城市”概念了,而是具有了作为行政区划概念建制市。具体到石家庄,也就是人们习惯用“小石家庄”和“大石家庄”所区分的不同概念。

所谓“大石家庄”,即作为行政区划、包括各个县市区的石家庄区域。考察这个区域的城市历史,是中国古代城垣密集的区域之一考古发现,在这一区域,最早出现的城垣,是商代的台西。当然,由于现有的考古资料,特别是文献资料不足,我们无法认定台西作为城垣的规模、功能如何,所以,一度只把其作为城市的萌芽。而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城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在滹沱河南、封龙山下建造的石邑,在秦汉时,成为石邑县治。至于元氏古城,则是在汉代了。而作为政区治所出现的城垣,最早的当属中山国都灵寿。相比较而言,无论是作为城垣,还是作为政区治所,东垣都要晚于石邑、灵寿。

但是,为什么石家庄市的源头,偏偏落到东垣头上?

这就涉及到城市的另一个概念,亦即“小石家庄”。一般人们习惯称呼“石家庄”,即指的就是原有的城市意义上的石家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时的石家庄,和20世纪初以前的石家庄村,更不是一回事了。而人们争论不休的石家庄历史的长、短,正是指的这个意义上的石家庄——滹沱河流域的中心城市石家庄。我们展开讨论的石家庄市的源头,也是指的此石家庄,既不是作为大区域建制市的石家庄,更不是作为村庄的石家庄。

在这个范围内,在这种“市”的概念基础上,再来看石家庄市的源头,就非常明确了。无论是灵寿、石邑、元氏,都和现在的石家庄市没有起源、传承关系。所以,以此论证,把它们排除石家庄市的源头,是自然而然的了。

余下东垣,也不是矬子里拔将军,把“起点”、“源头”的桂冠随意安到头上的,东垣成为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石家庄市的历史进程起点,是历史的选择。这从我们以上对东垣历史的考察、回顾,无论是东垣的起源,还是发展历史进程,即已明确

 一部城市发展史表明,石家庄区域的基础因素决定了该区域必然会产生中心城市。虽然该中心城市的名称、城治几经变迁,但是,无论是古代城市形态,还是现代城市形态,从东垣(真定)到真定-正定,再到石家庄,是这一区域一脉相承的中心城市。

 将东垣、正定、石家庄作为一脉相承的中心城市,不是现在提出来的,从石家庄的历史文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被提上议事日程起,就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明确反映在20世纪90年代,市政协编著的《石家庄历史文化精华》、《石家庄城市发展史》中,明确提出现代石家庄市是石家庄区域历代中心城治的延续的结论。

进入21世纪之初,围绕东垣(真定)城的保护和石家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专家学者再一次明确提出石家庄城市发展经历了东垣(真定)、正定和石家庄阶段,肯定了三个阶段的承继延续关系。

如此结论,并不是主观臆测,更不是受感情因素左右,而是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得出的必然结论。我们看到,从东垣(真定),到正定,从正定到石家庄,城治的变迁,都是环滹沱河而移动,三个城址的距离,没有超过十公里。变迁的真正原因,都是偶然因素起作用,第一次变迁,安乐垒取代东垣,不过是从名(真定)到实(郡县治所),全盘继承了东垣,只是州郡县衙搬了次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而由真定改为正定,那已经是州郡县衙从东垣迁移了1300多年后的事了,不过是避帝王名讳而已,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动。而进入近代,中心城市的再一次迁移,虽然是城市发展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是重起炉灶,但是,区域联系和承继关系还是非常明确的。试想,没有正定作为中心城市,京汉和石太(正太)铁路交汇点会选在这一带吗?要知道,和京汉铁路交汇的、决定这一区域中心城市在滹沱河北还是滹沱河南落脚的这条铁路,筹划时的起点,就在正定,本名就叫正太路,而且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称为“正太路”,称呼整整延续了半个世纪。就是石家庄在1939年设立石门市后,并不是完全和正定脱掉了干系,仍带有某些正定色彩。如,无论是日伪政权还是国民党政权,驻扎在石门(石家庄的专署,却名为正定专署。至于文化上的联系,更是剪不断。所以造成割裂,完全是人为的因素,忽略了对石家庄城市发展历史的深入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

 

(二) 专家定论的石家庄城市历史                

 东垣为源头 专家怎么说?    

将东垣、正定、石家庄定论为一脉相承的中心城市,这一结论,得到了学术界和领导层的赞同。如,时任石家庄市政协主席方秉钧在1997年8月为《石家庄历史文化精华》所作的序言中,就指出:石家庄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是环石家庄近郊而变迁,“随着现代交通和机器工业的兴起,石家庄崛起,不过是历代城治的延续。”时任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陈来立在1999年8月为《石家庄历史文化丛书》的总序中更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循着历史的轨迹来探求,石家庄成为华北重镇、河北中心,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是这一地区历代中心城治的延续”。“这种延续,既是地缘上的延续,更是文化上的延续。”

领导是这样认定的,那么,有关专家学者怎么说?这似乎是对此定论有疑惑的人更为关注的。

有代表性、权威性的,当数著名文物专家、河北省文物局原副局长谢飞的认定。在2010年7月,在总结河北省文物部门发掘平山水帘洞遗址文化成果时,谢飞局长就指出:我历来不赞同石家庄市没有文化的说法,石家庄市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建城历史并不亚于河北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参阅燕赵晚报《谁哺育了水帘洞文化》)

2012年他在给东垣历史文化著作《东垣传奇》所作的序中,分析了石家庄城市历史发展过程后,更为明确地指出:大致受滹沱河泛滥的影响和政治、军事的需要,城市伴滹沱河南北迁移,最终又回到了他的发祥地石家庄(东垣)。其名字最早称东垣,而后称真定,称常山,称真定,称正定,称石家庄。难道还不是一脉相承吗?

在这里,人们往往把城市的发展史人为地割断了,特别是把石家庄孤立出来,而忘记了其前身。从历史的眼光看来,滹沱河流域的政治文化中心只有一个,她既是活态的,也是连续的。因此,所谓的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百年历史百年石家庄没历史没文化的说法是不科学,不实事求是的。现代石家庄是在古代东垣、真定、常山、真定、正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是火车拉来的,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毫无疑义,谢飞先生以一个中国文物界著名专家的学养和长期对河北历史文化的执著研究把握,做出这样的结论,是具有权威性的。   

 这是我们本土的专家。外地专家又怎么看,怎么说?

让我们听听一位城市规划专家宋喜信先生的说法。他来自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曾任开封市建委副主任、开封市规划专家组组长,曾是“建设部驻石家庄规划督察员”,在2008年9月参加《燕赵晚报》关于石家庄城市内在魅力讨论时,明确建言:“凡了解石家庄历史的人都知道,石家庄建城要从东垣古城算起,经历正定时代,到如今的市区时代,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一些石家庄人否定这一点,宋喜信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石家庄人,包括你们媒体,在寻找文化自信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把眼光局限在市区,这无异于举刀自宫,割裂历史。”(参见《燕赵晚报》2008年9月4日A3、A4版)

从这些专家学者的言论可以看到,他们一再明确提出石家庄城市发展经历了东垣(真定)、正定和石家庄阶段,肯定了三个阶段的延续关系,给石家庄的城市历史做了明确定位,确定无疑地告诉人们:石家庄不是“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中心城市的原点、城市发展历程的出发地就在东垣。这样屈指算来,石家庄市的历史距今已有2400多年  

 

四、东垣(真定)古城的文化价值

  东垣(真定)作为石家庄“市”的源头、正定城的前身,依托中心城市的发展,凝结了外延广阔、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是石家庄城市文化的发祥地,开石家庄城市文化之先河成为架构石家庄市历史文化体系的重要源头和分支要无可置疑地、理直气壮地将东垣(真定)历史文化纳入石家庄市城市历史文化体系,这必然使石家庄历史文化更加深厚,也必然使石家庄面对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和城市竞争的新格局,站在更宽阔的视野去构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文化支撑力。

首要的是解决认识问题,把东垣——真定城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认真搞好东垣——真定城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石家庄城市寻根,为提升石家庄的文化形象助力,对提升石家庄的城市文化形象具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培植城市文化品牌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形象力和文化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深化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的文化底蕴,也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在当前城市发展的大格局下,提高市民文化认同和自信力,越来越受到关注。

从整体上展示东垣城的历史,探源石家庄城市历史源头,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石家庄城市“历史短,文化积淀浅”的误传误导和历史文化形象定位,树立起石家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源远流长的新形象增强对石家庄历史和文化的认知、认同,提高文化自信

值得庆幸的是,对东垣(真定)城的保护、开发利用,一直是省会学界和史志领域关注的重点。从上世纪9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历史文化研究者,包括城市规划专家,和热心的市民,一再呼吁,要将东垣(真定)作为石家庄市中心城市的源头和城市文化的源流,准确定位,重视保护,科学开发,让东垣(真定)重现辉煌。

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对古城的探源、保护,省市文物部门和规划部门发挥了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对东垣故城遗址,文物部门上世纪50 年代、80 年代分别做过调查,2004 年以来,进行了局部考古钻探2011年11月份至2012年4月,省市文物部门,对东垣(真定)遗址进一步进行了勘探调查和部分发掘,近来,又继续对东垣古城遗址进行发掘勘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考古资料证实,东垣古城属于太行山东麓冀中南平原战国秦汉至隋代特别是两汉时期最高等级中心城市之一,是河北“都城时代”的代表性“都城”城址,也是我国早期防御型古城的范例,其选址和布局在早期筑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物部门对东垣故城遗址进行了历史文化遗存定量评价及评分,列为一级历史文化遗存,2008年河北省政府公布东垣(真定)故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仅如此,文物部门和规划部门还致力于推动东垣古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做了有开创性和基础性的工作。2011年12月30日和2012年1月18日,两次召开东垣故城遗址保护利用研讨论证会,支持、协助东垣故城所在地的村镇进行故城的保护、利用工作。 编制了《东垣城遗址保护规划》,2013年正式公布实施。

东垣古城周边的村镇,更是为古城的保护和利用做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河北高营集团(南高营)走在了前边。早在2011年11月份至2012年4月,邀请省市文物部门,对东垣(真定)遗址进行了勘探调查和部分发掘,召开东垣故城遗址保护开发研讨论证会,取得社会共识。南高营在省市文物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以构建石家庄城市文化新视点、石家庄北城经济新拉力为着眼点,以“城市原点,文化根脉;高端创意,产业汇聚”为定位,结合城中村改造和滹沱河景观带的建设,提出建造东垣(真定)遗址文化园,全力打造石家庄市北城东垣文化产业综合体,编制了《东垣古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规划于2012年9月由省文物局牵头组织规划方案专家初审会,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经修改后,2013年3月石家庄市文物局组织了东垣古城遗址总体规划专家终审会,予以通过,上报。

河北省博客联盟也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先后2009年10月2010年4月、 2014年10月三次在网上展开探源石家庄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讨论,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影响所致,和石家庄市政协联合开展了石家庄古城保护暨城市品牌建设研讨会。先后两次就石家庄城市源头探源在省博物院文博讲坛做专题讲座。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意见,形成了《东垣——真定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建议》,2012年初,石家庄市政协十一届五次全会上,社科组专题讨论形成了集体提案,就充分认识、切实发挥东垣(真定)城的文化价值,转换思路,高起点、大手笔推进东垣真定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对东垣真定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的举措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令人鼓舞的是,经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东垣古城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工程项目,东垣城遗址公园2022十一开园东垣城遗址公园项目是石家庄市重要的城市更新项目,不仅为市民开辟了休闲娱乐、提高生活品质的场所,更为深远的是,遗址公园承载着石家庄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于探源石家庄城市历史源头,发掘石家庄文化根脉、增添城市人文底蕴、增强群众文化自信、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品质展现了新的窗口和平台同时,对于深化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的文化底蕴,也具有重要意义。让人由衷地振奋欢呼之余,我们也听到了不少热心人士和市民质疑东垣遗址公园的功能那就是,公园的主题是展现石家庄城市源头的历史文化,还是以休闲娱乐为主,城市历史文化仅仅是招牌或陪衬?这样的疑虑,不是多余的,凭空的。不少人吐槽,公园开园后到公园参观,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平常公园,看不到多少城市历史文化元素,这当然是部分市民不清楚公园还有后续工程,而后续工程,历史文化的含量、内容,会不会表面化、肤浅化依然是关心石家庄文化建设的不少热心人士和市民的关注点

这里有几个方面需要明确把握。

一是对东垣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准确把握。要深入探究把握东垣的文化内涵。重点之一,通过雕塑、展览多形式,展示东垣古城作为中心城市的历史跨度,抓住东垣作为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在石家庄,乃至河北省城市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考虑建造“城市发展史博物馆”,把这一项目开发、打造成文化内涵深厚、充分展示和彰显石家庄乃至河北省城市文化发展历史的品牌工程让群众认知东垣,了解石家庄、河北城市发展历史另外是东垣作为长河重邑,在中国历史演变和发展进程中演绎的历史事变,留下的历史印迹,尤其是历史名人在东垣的作为,和在东垣诞生和走出的历史名人的业绩,应该成为遗址公园展示的重要内容。

二是建设东垣城遗址公园,和滹沱河沿岸的开发相衔接、相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服务业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城市产业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要依托城遗址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谋划相关的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四是在做好东垣古城遗址公园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理顺遗址公园的管理、运营体制,在隶属体制、管理模式、经费来源、人员配置等方面,有别于纯园林公园。

 东垣古城遗址公园初现雄姿,是石家庄城市建设的大手笔,但愿公园建设在提供休闲娱乐功能基础上,不折不扣地打造和发挥更深远的文化功能,为展示石家庄深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化根脉提供新的窗口,成为展示石家庄城市历史的标志,为精心打造城市亮丽名片描绘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增添靓丽的色彩,进而为石家庄城市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文化支撑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