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山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着力点

(2018-06-08 15:42:42)
标签:

中山国文化研究

研讨会

分类: 文化活动

        中山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着力点

     ——中山国综合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言提纲

按:201866日,应邀到河北传媒学院参加“中山国综合文化国际研讨会”。河北传媒学院成立了河北传媒学院国际汉学中心,规划了《跨境视域下的中山国文化研究》课题。为了推动课题研究,组织了这次研讨会。

研讨会由河北传媒学院科研处、河北传媒学院国际汉学中心、河北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主办。河北传媒学院有关教师、学生30多人参加。

日本惟精书院理事长、汉字文化研究所所长海村惟一参加,本人和市地方志办史志学者苟志俊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会上,向学院赠送了编著的石家庄历史文化著作。举行了国际汉学中心揭牌仪式,然后主题发言。首先由海村惟一发表《跨境视线下中山国文化综合研究的特殊意义及其目标》发言。接着本人做了《中山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着力点》的发言。苟志俊作了古中山国文字的文化艺术价值的发言。课题负责人、师生代表也做了发言。

 中山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着力点


中山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着力点

中山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着力点
                    海村惟一先生发言提纲          

        

本人发言提纲

     中山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着力点(发言提纲)

      

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山国文化不同凡响的文化地位

深入研究中山国历史和文化,就要准确把握中山国文化的特质,必须把中山国文化放在中华历史和文明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来认识和把握中山国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作用。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滹沱河流域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上下200多年的生存发展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尤其是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文物,以其精美绝伦、极高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震惊中外。物证无可辩驳地表明,中山文化是滹沱河历史文化的源流,是石家庄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同赵文化、燕文化,一起架构了燕赵文化,是燕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的学者提出了“燕赵中山文化”的概念。而中山国出土文物的多项中国、乃至世界之最,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文化地位,使中山文化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要从四个方面来认识、把握:

中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历史之最——中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在春秋末期和整个战国时期,中山国作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上下200年的兴衰史,不仅丰富了战国历史,提供了兴亡的历史经验,而中山国在经济、科技、文化诸方面的成就,对推进历史发展也有重要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无可厚非地占有一席之地。

证据就遗留在中山国的故土中,写在中山国留给后世丰富多彩的历史遗物中。历年的中山国遗址考古,出土了震惊中外的珍贵文物,可以说,中山国遗址就是一座地下宝库。从中山国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玉石器、铁器、纺织品、还有酿造的酒的实物,是中山国先进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的展示,从中可以看出生存在滹沱河流域的中山国,农业、手工业、商贸业发展的面貌,其生产力水平是非常先进的,中山国是与当时战国七雄有着同样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水平的诸侯国。也正因为如此,司马迁给它下过一个结论:“中山多美物”。中山国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有几项开创了中华乃至世界“历史之最”。中山国出土文物的这些中国、乃至世界之最,是中山经济和文化实力的反映,显示了中山国在华夏文明史上不同凡响的文化地位。

对河北、石家庄历史研究的意义——中山国历史和文化填补了燕赵文化空白。

中山国历史和文化填补了战国时期河北相当大的一块地域历史文化的空白。

现在,无论是官方、学界,还是民间,一直将河北历史文化定位、概括为燕赵文化,其依据,主要是战国时期的两个重要诸侯国——燕国和赵国占据了河北地域。随着中山国历史面纱逐步撩开,我们无可置疑地发现,过去对燕赵历史、文化的研究、展示,少了一大块,这就是从春秋末期开始活跃于河北中部滹沱河流域的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战国时期从燕国、赵国的地域来讲,它还不能全部涵盖现在河北省的地域。历史在这里断裂,文化在这里短板。中山国被历史尘封,为燕赵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留下了空白。以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战国历史时期的燕赵全部历史,就是没有河北中部滹沱河流域,即石家庄大部和保定一大部分这一区域的历史。

中山国遗址的发掘,根据考古发掘资料研究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填补了战国历史的一段空白,这对河北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山国的多民族融合——中山文化对研究民族融合历史的价值。

中山国历史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滹沱河流域是文明开发比较早的区域。它的地域特殊性——作为漠北和中原的一个连接点,使之成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在这里频繁的进行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远在春秋时期,北方戎狄族与西周族就在石家庄域内的滹沱河流域一带,反复征战,开始了民族版图族属间的交流、融合。而到了战国时期的中山国,这种交流、融合更普遍,也更有代表性。在中山国内部,这种交流和融合已不再通过战争的形式进行,而是通过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方式进行。中山国是一个混合民族的国家,既有从西北迁入的原中山国族属,又有原住民鲜虞人,还应该有中原华夏族属。正是这种多族属的交流、融合,带来了中山国不亚于同时代中原各诸侯国的先进科技、发达经济和辉煌文化,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相邻的国家。这从中山国遗址的出土文物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正因为如此,中山国的民族融合史,在同时代河北地域的民族融合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同时,对研究汉代以后河北各民族的形成和交融历史也有重要意义。

 

中山文化是构成河北人文精神的重要成分。

长期以来,把燕赵人文精神定位于“慷慨悲歌”,将这种脱胎于荆轲刺秦王表现出的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作为燕赵精神的内核。这无论是从人文精神内涵把握的准确性,还是地域历史文化涵盖的完整性来讲,都是欠缺的。只有把燕国、赵国和中山国的文化融合起来,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燕赵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相比较燕国、赵国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带来的是对中山国历史文化蕴涵着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精神,了解和认识的不到位,反映在对燕赵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概括提炼上,自然就不会涵盖中山国历史文化。

中山何为强?强就强在有一种民族凝聚力,集中地表现在,面对强敌顽强不屈、历经坎坷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上。这种威武不屈、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和燕文化的“慷慨悲歌”、赵文化的改革图强精神相融合,凝结成河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成为河北人文精神的文化内核。可以说,中山历史文化丰富了燕赵历史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燕赵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山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着力点        

 但是,相比较燕国、赵国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历史上,由于把中山国作为游牧民族、少数族属建立的国家,正史鲜有中山国历史记载,更不要说对中山国历史的全面、完整记载,有些涉及到中山国,多数是负面记述,历史为中山国蒙上了迷雾。现、当代的研究,也有不少地方并没有从误区中走出。研究、展示中山国历史、文化,就要拨开迷雾,恢复中山国的本来面目,

对中山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展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解谜中山国:

一、中山何处来截止目前,中山国出身、源流,是一个争论不休的学术难题对中山国的由来,仍然是各执一端,难以统一。
  中山国的由来,流行着三种说法。
  一说是,中山国是由春秋时期活跃于滹沱河北的鲜虞国更名而来的。一说是,中山国是由陕西北部榆林一带东迁而来的。一说是,中山国是周王朝的封国。孰是孰非?要提供充分、确凿的证据。
    二、中山何以强中山之谜,谜在身世,也谜在生存。在春秋末期、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中山国怎么能在如狼似虎的群雄吞并中站住脚,竟然能抵御住赵、魏、燕、齐四个万乘大国的反复攻伐,最后和四个大国一起相王,争得了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在万乘大国的夹缝中,能够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流域这块肥沃之地生存200多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奇迹是如何创造的?需要我们追随着中山人留给历史的脚印,去寻找答案,揭开谜底
   三、中山何故亡千百年来,围绕中山亡国,古今多少学者给出了这样那样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仁义亡国说、民风亡国说、内政失衡说。表面看,这些论说,或引经分析,或据典推测,各有依据。细细探究,有些切中要害,有些则或流于表象,或不免偏颇。需要正本清源。
   四、中山何所属今天,解读中山文化面临着一个选择:应该给中山文化如何归类?换句话说,就是中山文化的民族属性。传统的看法,是把中山文化归属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划入游牧文化,或者是华夏化了的戎狄文化。 事实的真相会是这样的吗? 
    从中山国墓葬和都城考古遗物中所反映出的文化面貌,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政权体制、思想观念,与当时三晋等中原诸国的文化面貌并无太大的差别,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它们同属于一个文化系统。
     五、中山何为贵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滹沱河流域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上下200多年的生存发展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尤其是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文物,以其精美绝伦、极高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震惊中外。物证无可辩驳地表明,中山文化是滹沱河历史文化的源流,是石家庄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同赵文化、燕文化,一起架构了燕赵文化,是燕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的学者提出了燕赵中山文化的概念。而中山国出土文物的多项中国、乃至世界之最,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文化地位,使中山文化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中山国留下了令人钦敬的中山精神威武不屈、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和燕文化的慷慨悲歌、赵文化的改革图强精神相融合,凝结成河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成为河北人文精神的文化内核。可以说,中山历史文化丰富了燕赵历史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燕赵文化的精神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