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抚顺城建】尚未走远的抚顺千金寨

(2014-02-18 07:36:21)
标签:

转载

分类: 抚顺记忆

【抚顺城建】尚未走远的抚顺千金寨

编辑/ 瑞雪烹梅 

http://s11/mw690/001nAwIUty6GCQxSwRAda&690    1.抚顺千金寨
http://s5/mw690/001nAwIUty6GCQxV2rae4&690    2.千金寨抚顺炭坑医院(1908年摄)
http://s15/mw690/001nAwIUty6GCQxXPQiae&690   

http://s11/mw690/001nAwIUty6GCQyfkIaaa&690

    3.抚顺千金寨商店幌子  抚顺观音阁庙会

http://s7/mw690/001nAwIUty6GCQy0Oay76&690    4.抚顺千金寨旧市街http://s6/mw690/001nAwIUty6GCQy3UWh05&690    5.抚顺千金寨街景http://s12/mw690/001nAwIUty6GCQy6Mvp4b&690    6. 抚顺千金寨车站
http://s8/mw690/001nAwIUty6GCQy9lc317&690    7.上:警务署;中:千金寨大和町;下:邮便局
http://s11/mw690/001nAwIUty6GCQyc38eca&690    8.撫順千金寨支那街

    以下文字来源(有删节):抚顺晚报-浑河论坛

《抚顺历史上第一座现代都市的崛起与沉没——与我们渐行渐远的千金寨变迁史》

主讲人:傅 波
网址:http://news.idoican.com.cn/fswb/html/2008-09/09/content_12565726.htm

    清末抚顺煤炭正式开采前的千金寨,南倚千台山,东、北、西三面均为平坦良田。在日本人强征、强占千金寨土地营建日本街前,这里是大片的高粱地。当时,千金寨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村,日文《抚顺附属地沿革史》记载:直到1907年前后,“千金寨只是一个有数十户人家的寒村”,中文《抚顺县势一览》也记载:“千金寨原为一小村落,居民不满百户”。也许是因为其小的缘故吧,时至今日,千金寨何以得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千金寨得名于千台山。
    千金寨盛名取代抚顺
  到了近代,煤炭的作用越来越大,抚顺新的发展契机又来了。古代,优越的地势,近代,大量的产煤,大工业都市在古城原址上重合并崛起。
  到光绪后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天灾人祸不断,各列强争吃“肥肉”,“龙头”不能自保,只好放弃“龙脉”。在这种情况下,职商王承尧、翁寿积极活动,请求开发抚顺地区的煤田,并允以白银各一万两上交清朝以为报效。当时,盛京将军增祺一面训令王、翁先行试办,一面将此事上报清政府。1901年8月,增祺委派刘朝钧、祥德等实地勘查,规定杨柏河河西千金寨方面的煤田归王承尧经营。1901年10月,开矿申请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王承尧有十万两资本的华兴利公司就设在千金寨村。满人官吏荣伦任董事长,王承尧自任总办,另设执事由张宝瀛任职,总公司共有职员六十多人。该公司最早开凿的是位于千金寨村西的“千金寨坑”,进展顺利,出煤量日见增加,开采规模越来越大,人口随之集中,商业随之发达。自此,千金寨日益兴盛起来。
  1915年,抚顺县公署正式迁往千金寨。自此以后二十余年间,千金寨即为抚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图上出现了“千金寨”字样,而把“抚顺”用括号括起来作为注释,抚顺之称逐渐为千金寨的盛名所代替。
  千金寨上的“日人街”
  在千金寨有条“日人街”。在中国的土地上怎么会出现日本人的街市?这是旧中国软弱无能、任列强宰割的产物。
  1905年,日本占领千金寨煤矿后,拉开“新主人”架势,谋求扩大占领的区域。1905年夏,由日本商人滨中贵良、西村聿二暗中勾结千金寨会首勒买村里的耕地,千金寨百姓写信给县政府(兴仁县)揭露此事,县政府派人查实后,煞有介事地将2名日本人逐出奉天省,但被买的土地仍归日本人所有。1905年10月,驻辽阳的日军司令部派专人到千金寨,将其千亩良田画图注册,声称欲以每亩七元的价格强购,引起当地百姓怨恨,群情激昂,民众纷纷联合起来,直接抵制日军在千金寨一带大规模的夺地行为。加之清政府官员据理力争,日军也不得不改变大规模强行占土地的方式,改用巧取豪夺,将千金寨的土地一块一块地吞下,征占千金寨土地的数目日渐增加。
  1907年,日本把强占的抚顺煤矿划归新成立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经营。满铁开始整体规划千金寨“日人街”,地点为千金寨铁路线以北,千金寨村以西偏南的地方。
  日本人在千金寨经营起来的“日人街”,是建造在抚顺人民血汗之上的“天堂”。其建筑富丽堂皇,多为欧式风格。“日人街”上,不仅炭矿事务所、图书馆、俱乐部、邮电局、学校、医院为欧式建筑,就是木工厂、仓库等也颇有欧式风格。建筑物外观豪华,内部设施齐全。1907年修建锅炉房,开始向“日人街”供应暖气;1908年4月在永安桥下南岸修永安水源地,向“日人街”供应自来水;1908年11月在大山坑北面修建发电所,向“日人街”市民供电;1909年10月抚顺炭矿化学工业所向“日人街”供应煤气。这些设施在当时可以说是最现代化的。千金寨“日人街”的形成,完全是日本帝国主义欺压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资源的结果。
  千金寨上的中国街
  千金寨中国街的提法不科学,仅仅是为了区别与之相邻的“日人街”。
  1915年至1937年的22年间,这里曾是东北地区著名的城市。当时,抚顺千金寨与哈尔滨、沈阳、大连并称为东北四大工业都市。最值得一提的是其繁荣的商业。据1933年出版的《抚顺县势一览》记载:千金寨有户籍的注册居民共有5852户、28922人,这中间农业户一家也没有。其中商业户为2139户、10079人;工户(大多经营带有商业性的小工业)为3427户、17124人;其他户数为234户、1404人。商工户占总户数的95.1%。全市几十万人的日常消费在这里交易。从上面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千金寨已成为一个新的工商区。
  千金寨商业的快速发展是与抚顺地区人口高度集中相联系的。据1937年出版的《抚顺县一般情况》统计:抚顺地区注册人口共270253人。满铁抚顺炭矿从山东、河北、辽西等地招骗矿工,每年在矿挖煤者均有五六万人。还不算大量的承担土建工程的外包工。抚顺工人流动性很大,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工人被招骗、强掠到抚顺。所以,抚顺地区商业市场的吞吐量是相当大的。据1930年出版的《抚顺县志》统计,这一年全境共输入外地商品126种,仅草帽这一小商品,一年就销售了六万顶。
  千金寨的工商业能够得到迅速、大规模的发展,与抚顺民众抵制日货的活动分不开。日本人在大规模掠夺抚顺煤炭的同时,在“日人街”与中国街相邻处开辟了商业区,倾销日本产品,以更多地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但在“九·一八”事变前,日货在抚顺市场上属滞销商品。日商在抚无利可图,纷纷离抚。其原因在于抚顺民众抵制日货态度坚决。学生们组织起来上街宣传,劝导商户不进日货。商会也经常召集工商户开会,提倡国货,反对日货。在日用品上都写着“抵制日货”的字样。抚顺民众爱国热情高涨,宁可多花点钱买中国货,也不买便宜的日货;宁可穿家织粗布,也不买日本洋布;宁可点豆油灯,也不买日本洋油。这样,千金寨中国街的商业越来越兴盛、街市越来越繁荣。
  动荡中的千金寨
  露天开采成本低、速度快、产量高、事故少,优点很多。抚顺西部煤田煤层厚,距地表近,特别适合露天开采。日本侵略者占矿之初,犯了一个令他们懊悔不迭的错误,那就是把一个投资巨大的街市建立在极易露天开采的特厚煤层之上。
  抚顺煤矿露天开采始于1914年4月,开采的是千金寨西偏古城子地区的露天矿,1917年又开采了千金寨以南的千金寨露天矿,并着手在两个露天矿之间开采第三个露天矿。在此基础上,日本人制定了“大露天掘计划”,将三个露天矿挖通,逐渐侵入千金寨市街,弃城采煤,最后将千金寨市街全部挖掉。
  1920年5月20日,抚顺炭矿召开新闻发布会,由庶务课长小日山直登(此人1943年升任满铁总裁)宣布“大露天掘开采计划纲要”。新闻发布会后,抚顺炭矿与“日人街”居民矛盾集中到搬迁损耗的赔偿、新市街学校的设置等具体问题上,炭矿方面最后做了让步。
  但是,要煤还是保城的矛盾一直存在。千金寨“日人街”迁出后,大露天掘向东北推进,直逼千金寨中国街。1926年,抚顺炭矿与抚顺县政府和千金寨居民交涉市街搬迁问题,遭到强烈反对。于是,日本侵略者采用了逼迁手段,以达到廉价收买千金寨中国街的目的。日本人逼迁市街的暴行,实属欺人太甚,虽千金寨商民呈文如雪片,但无能的旧中国政府没有阻止日本人的暴行,甚至未能同日本人交涉出解决此问题的办法,任其所为。
  当时,抚顺共分八区,河北占二区半,河南占五区半。主张迁回河北的主要是抚顺城及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他们以为抚顺城枕山襟水,风景秀丽,尚有沈海线铁路,交通方便,县署及商户迁此最宜,若留在河南,将来日本人采矿再占其地,又须迁移。他们列举了迁移抚顺城的“十利”。尽管他们把这些意见频频呈文于省政府,但与主张县署及商户留在河南的人相比,他们毕竟是少数。各区大都主张县署留在河南。但究竟迁在河南何地亦有诸种意见。
  另一方面,千金寨市街的迁移地点,日本人早在“九一八”事变前就已选好了,那就是千金寨以北的浑河南岸(今新抚地区)。这里原是浑河河道,日本为了扩大河南的地盘,便在浑河南岸向河里倾倒矸子,使河道逐渐北移,淹浸河北农民大片良田。这块地区实质上就是日本变相强夺的土地。事变后,日本人就用此地与千金寨市街对换,逼迁县府与商民。
  1935年5月,抚顺炭矿和伪县公署在县图书馆内召开千金寨县街转移大会,千金寨各个方面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日本人的如意算盘是:通过伪县长之口,把逼迁说成是街民自愿申请迁自日本人垫好的“安全地带”——新抚地区,恳求日方给予“援助”。然后,满铁抚顺炭矿再表态支持千金寨的搬迁,最后通过县街迁移的具体方案。由于日本宪兵和抚顺炭矿官员在场,千金寨商民虽不同意搬迁,却敢怒不敢言,会场冷落片刻后,突然站起一人要求发言,此人便是千金寨最大的房产主邵让之之子邵文纯。邵文纯列出6点拒迁理由不同意搬迁。邵文纯的发言,可谓是据理力争。但大多数与会者慑于日本法西斯暴政,未敢仗义执言,还有一些与会者被炭矿收买,更是默不作声。最后赵仲达宣布通过千金寨市街转移方案,并组成了由千金寨豪绅、商会会长、千金寨街街长、农会会长等人参加的千金寨市街转移委员会。自此,千金寨市街开始大批向“新抚顺”搬迁。
  因为商民被逼迁到新抚顺,人们称“新抚顺”为“心不顺”。由于日本侵略者强迁紧迫,加上对新抚顺修建的费用支出很少,所以,新抚顺房舍建筑和街道铺设相当粗糙。
  一座尚未走远的都市
  1938年,占地83亩的邵家大院在苦苦支撑了数年后,不得不搬到了新抚顺仁马路和欢乐园(杨柏河垫平地),两地面积合起来同样是83亩。然而千金寨邵家的数百处商铺、南楼大饭庄、北楼大戏院和自家的砖雕瓦房、假山花园的庭院却永远地丢在了千金寨,商机不在,儒雅不存。
  千金寨搬出的商户与邵家的命运基本相似。千金寨迁到新抚顺后,商业萧条了,街市凄凉了,昔日的繁荣不见了。正如日本人计划的那样,新站逐渐取代了过去的千金寨,大量的日产品阻碍了抚顺经济的发展,商业也向新站集中。在新站做买卖不用交税,进日货还可以赊账,并且日本银行(正隆,朝鲜等号)也大量向商贩贷款,所以,抚顺地区的商业网逐渐为日本帝国主义所控制,成为他们经济侵略的工具,千金寨则逐渐被人们忘掉了。
  1938年,以邵家迁出千金寨为下限,千金寨沉没距今70周年。70年,时间不是很长,70年,千金寨并没有走得太远。作为抚顺现代都市发展的第一篇,抚顺人应当了解千金寨的兴衰史,应当了解城市变迁的来龙去脉,应当了解日本侵略者在抚顺犯下的罪行。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热爱新中国,更加热爱家乡抚顺,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