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台南老面店_阿龍意面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台湾美食 |

從台南交流道下來,在进入台南市区的路上

會路过一家烤鸭店....一_一...但不是北京那种烤鴨哦~因為不是填鴨烤的啦...跳过...忽略... (不过看它家的掛在外頭的鴨量....肯定滿好吃的,好多半成品啊!!

这家阿龍意面就在馬路边啦~很容易發現的,而且排队的人超多,所以很容易發現!只是車不好停哦!!

这是店前拍的全景,看景深和人的大小,大家應該很容易理解这家店有多大吧?那你能想像这样的小店己經做了60年,傳到第二代經营了吗?

老板的妈妈在負責卤味台,只要点卤味都是老太太亲自執刀~好多好多~貨滿堆山...,老板負責煮面,老板娘負責备料、备面,当然也有看到一~二位服务員啦...

老板娘很客氣的問我,要不要排排好再拍?
它家的手工意面有三种口味,原味、蔬菜和牛蒡!

傳統的老店煮面時,都會用傳統"竹制"的煮面器,台湾人稱"沏啦"(閩南話音譯),沏啦一詞來自于用这个煮面器,來回甩水發出"沏~沏~沏"的声音而來。所以台湾也有一种很平民常見的面叫"切仔面"。

從这里可以看到老板和老板的妈妈在準備出面條,大家也可以看到店里頭沒人,而且餐桌上放著貨对不?哈~可不要誤會店里沒人哦,这家店經营久了,店內反而沒人坐了,在店門口其實差不多放了六七桌,四五十个座位喲,另外啊,还有很多很多的客人是騎著車來打包外帶的,通常打包都是七八碗的....很忙就是了!又要忙著坐下來的客人,也要忙著打包客人的面...

我们一样口味点了一份!

这份也是干面,但只有原味的干面才有的"麻醬干面"(小碗) 45台幣(約10元RMB),里頭東西放的都一样,差別在于醬油膏換成了芝麻醬,底下都是墊著綠豆芽和韭菜段...
于是我好奇的問老板,為什么別的面沒有麻醬的?

牛蒡味清香,于是我叫成湯面,我覺得透过湯的熱氣,更能把牛蒡的香味帶出來。我点的是餛飩湯面60台幣(約15元RMB);果然和我想的一样,牛蒡的清香显得更明显了,湯頭也牛蒡的味道了,多花5元RMB可以有湯喝和餛飩吃,很划算~而且也不會因為是湯面,就失去了面條的咬勁!

我們人多,所以还有一份是原味的餛飩湯面,价格是一样的!虽然老店的品質是有保証的,面條都一样好吃有彈性,但原味的面條由于沒有加入別的東西,所以原味的还是比其它二种更加有勁道!

前面照片里不是看到一堆的卤味吗?
在台湾点卤味大多都是自己去选品种和数量(此时可以问价格),选完以后由店家來切和调味,调完味上桌會告訴你这盤的总价格!!
这盤里我们点了米血糕、肝连肉、卤大腸、卤海帶,这些卤味店家会再回鍋抄一下沸水,然后用些小葱碎,醬油膏,麻油和蒜泥等调味!

嘿嘿~这是俺全家的合照哇!!大家其實就坐在馬路边的騎楼下頭...
附注:
台南意面和一般的面條最大的不同不是粗細,而是制面的工艺;意面制作中不加水,而用的是蛋,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要很用力的揉...所以师傅會發出噫~噫~噫~的声音為意面由來,面條切好后还要經过晒太阳的过程,季节的変化和天氣的湿度,改変著晒的時间,这些全部都掌握在师傅的經驗里...
后一篇:第一次品尝徽菜_徽松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