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伟大辩手 影评

(2009-09-27 14:38:10)
标签:

娱乐

分类: 个人日志

   尽管,美国描写黑人苦难和奋斗历史的煽情影片已经明显供过于求,但是,2007丹泽尔·华盛顿还是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自导自演了影片《伟大辩手》。而基于事实改编的剧本、思想碰撞的火花、影帝日趋成熟的导演功力和新人演员的锦上添花都使这部影片具有了脱俗的气质。影帝再一次让人擦亮眼球!

《伟大辩手》,作为影帝继《冲出逆境》后第二部自导自演之作,在影片的筹拍初期,就引起了大量媒体和影迷的关注。而事实上,影片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在开拍初期,丹泽尔·华盛顿曾明确表示他不会参与影片的演出,但片商表示没有影帝的出演就拒绝追加投资,影帝不得不再次身兼二职,既导又演。这势必对丹泽尔的工作产生了影响,但好在作为科班出身的丹泽尔训练有素,有条不紊的将两项工作都做到了最好。

丹泽尔在选择剧本的时候,据说是一下就相中了这个以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实为背景改编的剧本;在一见倾心之余,丹泽尔邀请了好莱坞三位金牌编剧对剧本进行加工润色,精益求精,才使整个剧本充满了足以引人入胜的人文情怀。我们看到的各个版本由于翻译的质量不一,可能感受大不相同;但是我重复数次观看了原版,对其中的精炼深幽的文字运用,敬佩不已。

《伟大辩手》以1953年的非裔高校Wiley College为舞台,讲述美国文坛的黑皮肤大家迈尔文·托尔森(丹泽尔·华盛顿饰)在战后种族歧视甚盛的岁月里指导组建一支名不见经传的辩论队,并最终在全国锦标赛上挑战哈佛大学队的励志故事。诗人教授托尔森,同时也是一个严格的老师,在黑人高校Wiley College里任教。他眼见着社会加之于有色人种的不平等,深感自己有教化下一代的沉重的责任。故事从托尔森挑选辩论队队员开始说起,直至将这三个黑人青年送到全国的最高学府,向全美国传达出平等的人性理念。

从辩论队的组成开始,队中的每个人都经历了许多蜕变和成长,也更看清了美国社会对于黑人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压迫和歧视。包括教练托尔森在内,影片着重刻画了五个人物,由于戏份吃重,情节需要使然,每个人的戏份几乎均等,全片看完之后的唯一印象是没有主人公,这就造成了主次不明的局面。可以看出,导演为了故事的完整性而忽略了人物塑造。不可谓不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但两个小时的影片,即使大段大段的都是演讲式的辩论场面,故事并没有显得单调。辩论队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队员们遇到了来自家庭、爱情、社会、种族和团队等各个方面的阻碍,衬托了辩论队成功之不易。比如说,队中三个主要队员之一的小法玛尔,其父是当地最富盛名且是全州第一个黑人教授,十四岁的小法玛尔敬重他的父亲,但是在家教极为严苛的家庭之中,小法玛尔也有许多困惑,在辩论队之中,起初他很怯懦,但是在父亲的引导之下,他变得稳重正直。法玛尔教授教儿子的道理也深深的影响了我,比如说“首先要尽己则,然后才能随心欲(To do what we have to do then we can do what we want to do,法玛尔教给儿子的是深沉的理念,比如“不正之法便不为法(An unjust law is no law at all”,这句话,在最后关头帮助小法玛尔击败了哈佛队。这些都是好莱坞式的教育片段,但是故事显然没有忘记揭露当年黑人的真实黑人生存环境。托尔森的辩论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审查,甚至有牢狱之灾;人们对在台上的女辩论队员不屑一顾;在德州的夜晚,他们亲眼目睹了白人对黑人动用私刑的残酷,导致了小法玛尔的崩溃……这些片段,都是真实的历史。

撇开精彩的故事情节不谈,最吸引我的还是时刻闪烁着思想的火花的辩论场面。辩论虽说是语言的交锋,经常考验的是反应能力和语言的运用,但最终决定辩论的成败的还是思想交锋的结果。这部影片有诸多辩论环节堪称经典,让我忍不住反复一看再看。

我不否认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但是它的力量绝没有语言那么强大:语言改变的是人类文明的进程。马丁路德金用睿智的演讲让人们开始正视不公平的事实,开始改变;阿道夫希特勒也是用语言煽动了一个民族,将其拖入罪恶的战争的深渊。《伟大辩手》这部影片就让我再次重新领略了语言的强大力量。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影片,我会说:这是一部充满着浩然正气的影片!影片的辩论环节涉及了很多社会类辩题,比如:社会福利的必要性、当经济萧条结束时是否就应该停止发放失业救济金、公民的不服从比战争更有力等等。年轻的辩论者们尽管并没有完全了解这个社会,但是他们还是结合自己所见,加诸于全人类的正义理性,慷慨激昂。

我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正好是我刚迈入大学一年的时间。好像已经被日子消磨去了青春的光彩,剩下的全是难捱的与电脑为伴的时光,没有语言,没有文字,没有思想。但是这部影片让我找到了心中沉睡的激情。当女辩手慷慨激昂地痛斥政府厚此薄彼地对待黑人的教育问题的时候,当两个年轻人讨论着人生泛舟湖面之时,当十四岁的小法玛尔挖掘出内心深处的恐惧拷问美国正义的时候,我不得不反思。庸碌的人生封闭了我们的思维,每个人都应当找到自己的出路。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想引用一段小法玛尔在最后击败哈佛辩论队时的陈词,辩论的中心便是“公民的不服从”,小法玛尔回忆起了梦魇般的那一夜:

“在德克萨斯,黑人会被凌迟处死。我的队友和我看到一个人被吊死,然后被点燃。那些执行的暴徒朝我们的车涌来,脸顶着我们的挡风玻璃。

我看着我的队友,我看到他们眼中的恐惧。更糟糕的是,他们的羞辱感。

这个黑人犯了什么法?竟然不经过审讯就在黑夜里被暴徒杀死?他是小偷吗?他是杀人犯吗?还是因为他是个黑人?他是个佃户吗?一个牧师?他的孩子在等他吗?为什么人们只是站在那里看着,不采取任何行动?!不管他做了什么,那些暴徒才是罪犯!但是法律什么作用都没有,只是让我们一直在想:为什么?

对方辩手说,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都不道德。但是在南方没有法律。当黑人没有地方居住,被从学校里撵出来,还有被凌迟处死的时候,都没有法律!

圣·奥古斯丁说过,不公正的法律根本不能称之为法律。也就是说我有权利,甚至是责任来反抗。

是用暴力还是用公民的不服从?

你们应该祈祷我选择后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