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问题解决辅导策略
(2014-11-25 21:08:59)
标签:
股票 |
分类: 他山之石 |
小学数学学困生问题解决辅导策略
学困生问题解决错误成因的分析
1. 对四则运算的意义缺乏了解学困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错误,首先表现在不能正确判断采用哪一种运算。例如,二年级的数学问题解决:每只小猫钓6条鱼,4只小猫能钓多少条鱼?学困生的算式:6+4=10。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理解该问题表达的是求“4个6”是多少,即没能由问题情境联想起乘法运算的含义。可见,哪怕是一步运算的问题,也需要以四则运算的意义作为支撑。
2. 正确问题解决的图式残缺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在对数学学困生问题解决的检查、分析、诊断时,我们发现他们头脑里解决某个问题所必需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常常不能组织起问题的中心图式,或者中心图式残缺不全。而问题中心图式的任何一点缺陷,都有可能导致解题的障碍或延滞。例如,在解决关于圆柱体表面积的问题时,必须根据表面积的意义,将圆面积公式和侧面积公式构成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心图式,如果其中的一个元素模糊或者残缺,问题解决的模式就无法建立。
3. 不能完整、正确地表征问题的数量关系例如,六年级植树159棵,比三年级植树的棵数的3倍少42棵。三年级植树多少棵?学生的主要错误有:159×3-42,159÷3-42,(159-42)÷3。出错原因,有的是找不准看作“1倍”的量,有的是找不准“3倍”对应的量,且不理解“多”与“少”的真正含义。
4. 缺乏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解决的策略是一种认知策略,它在学生解题时起引导思维方向的作用,它让思维者往哪里想和不往哪里想,决定了随后的思维过程是否合理。同时,它还可以同化许多其他方法和思维的技巧。在辅导学困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解决某些问题时,困难并不是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或认知图式,而是缺乏必要的认知策略。例如,要在一个周长是16厘米的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有多大?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但常有学困生无从下手。如果指导他们画出正确的图示,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这说明他们没有掌握或不能自觉应用“画图”这一策略。如果说前两个原因可追溯到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那么后两个原因则主要归咎于问题解决的教学。
学困生解决问题的辅导策略
1. 正确表征问题的策略
(1)多读题,缓慢读题,读得顺畅、连贯,划出问题,圈出关键词句。读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通过语言描述看到问题解决的契机。对于问题意义表征受阻的学困生,有必要指导他们从“指读”(用笔尖指着题目,眼睛看着所指的文字读)开始,逐步养成边读边思考,反复读几遍,直至读懂的习惯。进一步,还可以指导他们划出题中已知的数学信息和所求问题,并在句中圈出关键词。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经常有意识地让他们复述题意,或说出不懂的地方。能够说清楚对哪里不理解,是读题训练取得成效的标志之一。例如,小明生病了,医生给他开了一盒36片的药,一个疗程吃2天,每天吃3片。这盒药可以吃几个疗程?学生能够询问“一个疗程”是什么意思,说明已经能够自己识别阅读障碍。对此,有效的帮助不是“词语解释”,而是“情境替换”或者说“翻译”。如,小明生病了,医生给他开了一盒36片的药,一天吃2次,每次吃3片。这盒药可以吃几天?当然,平时还应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
(2)把“大数”化“小”。例如,一本书共369页,平均每天看41页,多少天看完?对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将原题改为:一本书24 页,平均每天看8 页,多少天看完?他们往往能脱口而出“3天”。再用“小步子”进行追问: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两题都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3)联系生活,想象情境。尽管新教材的实际问题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得较为紧密,但也不是所有情境学生都有类似经历。因此,在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时,有时还需要引导他们进入情境。例如,二年级下册中的一道题:动物园的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用20元买票,够吗?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问题中的“小明”,进入情境,想象自己拿着20元钱去买票。从而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助于解决问题。以上三条策略,其实就是过去的读题、审题策略,现在依然非常实用。
(4)列表、画图。表、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简洁、明了、正确地表征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用比例知识解决正反比例的问题时,学困生往往不清楚量与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引导学生列表来帮助理解。例如,A地到B地的铁路长480千米,一辆火车前4小时行了1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共需要多少小时?列出下表,两种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就一目了然了。正如曹培英老师所论述的:“在整个小学阶段逐步形成构造直观的系列……对于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都有明显的功效。”这一策略,同样适用于指导学习困难学生解决问题。
2. 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弥补学科基础的策略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初始能力、初始规则都源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几乎一切复杂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四则运算的意义。所以,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理解含糊,势必造成问题解决的障碍,这往往是学困生的通病之一。又由于先前习得的能力是进一步学习的内部条件,不理解与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将始终影响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因此对学困生应施行最基础的训练。例如, ①同学们跳绳,分成9组,每组4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同学们跳绳,分成两组,第一组9人,第二组4人,一共有多少人? ③同学们跳绳,第一组9人,第二组4人,第一组比第二组多多少人? ④同学们跳绳,27个同学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另外,学困生的理解还会出现反复,需要跟进个别辅导。例如,音乐室有6排座位,每排坐了9人。现在老师请出8位同学表演,没参加表演的有多少人?一位学生是这样列式的:6+9=15 ,15-8=7。我给予了鼓励,毕竟,他知道先要求出一共有多少人,还知道最后要用减法计算。我在第一步算式下面划了一道横线。笑着问道:“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请你再读读题。” 我耐心地等待。终于听见他的惊喜:“哦,我明白了,要用乘法。因为是求6个9。”我问他为什么是求6个9。他用笔给我画了起来,显示他在头脑中完成了问题的正确表征。
3. 掌握问题解决步骤的策略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对于问题解决存在困难的学生而言,他们不知从何下手去解决问题,特别需要通过训练获得一种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例如,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体积的实际问题,一直是困扰学生的难点,也是错误率较高的两个单元。不少学困生能够背诵公式,却面对具体情境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关键是缺乏有效的思考步骤去按图索骥。因此,在理解、熟记公式的前提下,我们指导学生按以下程序去思考相关问题:第一,明确是什么图形;第二,明确是求什么(面积、体积、棱长和);第三,明确是用哪个公式;第四,明确已知的数据是什么,公式中的数据是否直接告知,如果没有,怎么办;第五,列出算式(或方程)。在辅导学困生时,要注意强调第四个步骤。例如,一个圆锥形的模具,底面半径是75px,高是100px。它的体积是多少?学困生往往能选择公式V = 13Sh ,但是算式却列成1/3×3×4。原来,他们直觉地认为是三个数相乘,却忽略了公式的实际意义。因此,强调所需条件,提醒关注已知数据常常是必要的。
4. 构建正确解题图式的策略所谓图式,是人们针对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正确的解题图式引导正确的解题思维。例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我是从整数的工作量问题开始的:修一段200千米的公路,甲队单独修要20天,乙队单独修要25天。现在两队合作,多少天能完成任务?这是工程问题的起点知识,也是有效类推的基础。理解了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才可能理解“分数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尤其是对“工作效率”表示为“1/工作时间”的理解。再以比例应用题为例,在掌握思考步骤(第一,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判断这两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三,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的基础上,有必要帮助学困生建立依据正反比例关系列方程的图式。即正比例:A∶B=C∶D;反比例:A×B=C×D。同时,强调等式左右两边量的对应关系。如左边是路程比对应的时间,右边也应是路程比对应的时间。
5. 针对性训练的策略
(1)合理强化。在学困生不合理的知识结构问题解决之后,应进行相应的练习。实施练习的首要原则是增强针对性,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化什么;同时,注意及时强化与把握好强化的频率。及时强化是根据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规律,使学生新获得的知识点和知识结构当堂巩固;强化的频率是指根据掌握、回生的实际情况,缩短或延长强化的周期,以促进问题解决方法的内化。
(2)分解强化。为了让学困生形成比较稳定、清晰的思路,我们通常采用“分解强化”策略实施训练,即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步子”,为思维的清晰化提供一个支架,再逐渐将支架拆除。
(3)顺向加工策略。
顺向加工策略,是指不唯一考虑一道题的特殊问题,而是整体考虑该类问题所含变量能组成多少种问题情境,予以全面呈现,一一练习,以此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解决该类型问题的知识系统。
例如,“比例尺”的应用练习: ①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15厘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②甲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300千米,把它画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应该画多长? ③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5厘米,而实际距离是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这组练习涵盖了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三个变量组成的所有基本问题情境。通过这样的覆盖练习,便于学生较为全面地把握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获得解决这类问题的完整知识,也有利于建立该类题型的中心图式。相比之下,单一出现的问题,侧重“目的—手段”策略,仅仅局限于问题解决的一个侧面。也有教师将它理解成我们平常所说的题组训练,其实并不尽然。顺向加工策略是以题组的形式进行,但题组训练不都是顺向加工策略。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的研究只是沧海一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主要参考文献:
1. 曹培英.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四——几何直观(下)[J].小学数学教师,2013(7,8).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 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4. B·英海尔德等.学习与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5. 金洪源.学科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学困生学科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全文有删减)(摘自《小学数学教师》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