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预习是否有必要?
(2014-09-05 01:20:2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中国当前教育教学已经调为“高效课堂”模式,高效课堂也许会成为我市今年乃至较长时间的一个热议热门的词汇,实施高效课堂模式众多(李炳婷先生论述似乎已成为经典,后附其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a6ae50100hgxj.html),似乎无论哪种模式,都离不开“自学——展示——反馈”的环节,对于小学数学,自学亦即预习,而预习对于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是否科学合理、有必要?我时常思考,很矛盾,因为我的观点不能融入当前的高效课堂大背景之中。有时间的学友们,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致谢!
本人观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不适合预习。
理由简述:
基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预习弊大于利。小学生特别是中低段的小学生不具相应的思维品质,他们也就不会去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重组或判断,仅会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模仿之后,还会以为自己会了,懂了,造成一种假象。如若学生预习了,学生只会注重结论,而过程性的思维就会忽略。
基于时间成本计算,没有必要提倡预习。小学生学习数学完全能在课堂内学好,又何须去占用课外时间,《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明确指出要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预习也是负担,也是作业。高效课堂不能依托于此,或者说不能完全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之上。
分析课堂现象,可发现预习弊大于利。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现象,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下面同学举手成林,待老师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时,下面还是“我、我、我”地举着。为什么?小学生都爱表现,而倾听能力不足。预习过后,大部分学生很难对课堂学习保持积极的思考状态和持久内在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预习,学生阅读的只是枯燥的乏味的抽象的课本知识,学生看的只是结论等等,这是否与课标理念有相违背之嫌?
还有一点,仔细阅读分析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显然其编排体系也不是适合预习的教材,即便是今年全部更新的最新版教材,据个人粗略翻阅,目前发现似乎也只是在内容方面做了一些调整而已。具体适合预习的教材、适合目前所倡导的的高效课堂的教材应该如何编写,不是我辈所能解决得了的问题。如果全部都依托与导学案、导学单的编写和印发,也许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个人认为有待专家们进一步论证和商榷。
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许言辞偏激。话说回来,个人并不是否定高效课堂、否定预习。个人觉得我们县教研室在今年六月份推广的“分层施教,先试后导”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实用,适合于小学数学教学,亦称 “四环”模式,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分层练习,学以致用——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http://www.slxxms.com/Article/2014/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