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2009-10-09 09:20:33)
标签:
层序界面教育 |
分类: 专业知识 |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层序的识别和划分。本文旨在参阅国内外 的最新研究资料,综述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 地球物理资料上的表现形式,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1.海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
1.1
古风化壳是地球历史时期地壳表层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后所形成的分布于
地壳表层的残积物,它的存在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原岩
暴露于水面之上而遭受过风化剥蚀,所以古风化壳是典型的层序界面。
渣状层又称渣状土,是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条件下导致前期沉积暴露,遭受
风化剥蚀、淡水淋滤、溶解等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异常疏松、似乎渣状的土壤。如 上扬子贵州贞丰三叠系剖面第
3
层序界面上的紫红色粉土岩。
河流回春作用是由于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陆棚的一部分或全部暴露地表,
河流推进至陆棚并下切陆棚,形成河流深切谷。如下扬子地区江苏江宁县坟头村 志留系剖面,坟头组内的一个三级层序界面上发育
10~20cm 的残积砾岩,砾石 扁平,定向排列,与下伏地层成切割关系。
古喀斯特作用面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的、并被后来沉积物所覆盖的(含有 CO2 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碳酸盐岩的溶解、淋滤、侵蚀和沉积等)古岩溶作用所形成的作用面。此类型界面的形成过程即是层序界面的发育过程,即原始 位于水体之下沉积的碳酸盐岩在构造抬升或海平面下降条件下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从而形成古喀斯特作用面。
1.5
此类界面在中国南方震旦系—三叠系沉积地层中的台地边缘斜坡剖面上广
泛发育,主要表现为一套台地边缘垮塌沉积或斜坡侵蚀作用形成的不规则界面及其之上的低水位期的角砾状灰岩。这类界面是在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
率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层序界面。
此类界面主要表现为伴随着相对海平面的快速下降盆地内发育的浊流对前
期沉积冲刷侵蚀形成不规则的界面,界面之上发育
是一套与火山事件作用有关的,可将层序划分开来的一套火山作用形成的产
物。如中国南方海相上、中二叠统之间的界面即为一火山事件作用面,主要表现
为中二叠世结束之后,随着东吴运动主幕的拉开,在广大的川滇地区需称了大面积分布的玄武岩堆积,也由于此次构造运动使得中二叠世的海域退缩到黔南以南
的地区,而其它地区上升成陆,遭受风化剥蚀,并为铁、铝、硫等矿床的形成创 造了条件。
1.8
上超面是指后期沉积层与前期沉积层之间为一上超接触关系,这是由于海平面下降后又上升这一转变过程的产物。所以上超面也为一层序界面。
1.9
岩性、岩相转换面是在海平面下降速率小于沉降速率条件下形成的,其主要 表现形式为陆上暴露而河流回春现象发生,台地上和台地边缘可能会经历短暂的 暴露,斜坡侵蚀作用不明显,盆地内不发育低水位扇形体。
2.陆相地层层序边界的识别
2.1
不整合面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蚀削截或陆上暴露现象。地层 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会表现为地震不整一现象,故利用地震剖面可以识别不整合。地震剖面上不整合的识别主要根据同相轴的反射终止方式来判别,典型的陆相地震不整合反射有削蚀(Truncation)、上超(Onlap)及顶超(Toplap)三种终止形式。
因侵蚀作用引起的地层侧向终止,出现在层序顶界面,它既是构造运动发育
的直接证据,也是最可靠的层序划分标志。它既是下伏倾斜地层的顶部与上覆水
平层间的反射终止,也可以是河床底面侵蚀造成的下伏水平地层反射终止。
在湖盆水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层序的底部在前期层序界面上逆沉积斜坡上
逐层超覆。湖岸上超一般分布在湖盆边缘,反映湖平面的相对上升,是层序底界 面的可靠标志。
指沿倾斜地层的无沉积顶面被新地层所超覆,在地质上是一种时间不长、由于沉积基准面太低而产生的沉积物过路现象,代表无沉积作用或水流冲刷作用的沉积间断,见于层序顶界面。
此外,对于海相层序中发育的下超(Downlap)现象,在湖盆中可能并不发育。
陆相湖盆面积小、物源近,陆源碎屑供应丰富,通常情况下只要湖泊存在,任何地方都有沉积作用,只是厚薄、粗细的差别而已。下超面的形成由于远源泥岩的
沉积速率相对于近源碎屑的沉积速率小,使边缘沉积厚而湖盆中心沉积薄,造成
反射同相轴从边缘向中心逐渐向下“收敛”的情况,因此湖相地层中,下超面实际上是一种整合面。
2.2.1
分布广泛,主要包括古土壤和植物根土层。古暴露面上风化壳是很好的不整合界面标志。古风化壳以钙质风化壳最为常见,其次是铁质、铝质和硅质风化壳。
2.2.2
河床滞留沉积是留在河床底部、集中堆积成不连续透镜体的砾石等粗粒碎屑 物质,这些粗碎屑物质被河流由上游搬来或近侧向侵蚀海岸而形成,而细粒物质 被选择性搬运走,河床滞留沉积的底部常具有明显的冲刷界面,是层序边界的标志。
2.2.3
包括正旋回沉积、反旋回沉积及复合旋回沉积,根据岩电特征划分出不同级别的旋回借以判别层序界面的位置。
2.2.4
2.2.5
岩性、岩相在垂直系列上的缺失、突变及底砾岩的出现,都可能是层序边界。
2.2.6
有的学者认为,广泛分布的煤层可以作为层序边界的一种类型,因为泥碳堆
积作用使煤保存下来只能发生在重要的碎屑沉积缺乏时和特定的构造和古气候
条件下,可以将它与海相盆地充填中的凝缩剖面相类比。
2.3.1
2.3.2
根迹化石是岩心中最易识别的遗迹化石,其种类繁多,生态特点复杂,虽不
能绝对地作为暴露标志,但大都为陆面或极浅水环境下的产物。在层序边界的识
别过程中,可以根据上、下地层植物根迹化石纵向上的变化推断层序边界的位置。
遗迹化石(除粪化石外)均为原地保存,它既是生物行为习性的反映,也是
它们赖以生存底质的反映,而这两者直接受常驻环境因素的控制,因而与沉积环
境关系十分密切。利用生物遗迹对环境的敏感性,可以反映在岩性剖面上表现出来的沉积间断面。
层序是某一控制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套地层,其中所含生物数量从下而上
应该是渐变的,从多到少或从少到多因沉积环境不同而定。但层序边界上下的地
层,由于湖水深度、沉积环境等的很大差异,生物数量差别很大,发生突变。从而利用地层中相邻地层中生物数量的突变而考虑是否存在层序界面。
上、下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时代相差较远,或古生物化石群突变,出现生
物演化的不连续或生物种属的突变,都说明地层之间发生过沉积间断或长时间的
侵蚀风化,是不整合(层序边界)存在的证据。
2.4
不整合面以下的岩层中,由于风化暴露作用的结果,常常造成某些元素的特
殊富集或贫乏,并引起同位素组成的变异,也可以形成某些盐类,这些均可作为 识别层序边界的标志。
碎屑岩暴露地表时成岩作用较弱,且受后生成岩作用改造较强,故这类标志 一般存在于碳酸盐岩类地层中。尽管如此,地表成岩环境下某些特殊产物(如高 岭土层、褐铁矿)等仍作为识别层序界面的标志。
3.岩性剖面上的识别标志
岩心、钻井,特别是三维露头剖面较测井、地震反射剖面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因而是基准面旋回,特别是节短期基准面旋回(成因层序)的识别基础。岩性剖面上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有:
⑴
地层剖面上的冲刷现象及其上覆的滞留沉积物,或代表基准面下降于地表之下的侵蚀冲刷面,或代表基准面上升时的水进冲刷面。后者与前者的区别是冲刷面幅度较小,且其上多见盆内屑。
⑵
作为层序界面的滨岸上超的向下迁移,在钻井剖面中常表现为沉积相向盆地方向移动,如浅水沉积物直接覆于较深水沉积物之上,河流、浊流砂砾岩直接覆于深水泥岩之上,两类沉积之间往往缺乏过渡环境沉积。
⑶ 岩相类型或相组合在垂向剖面上的转换位置,如水体向上变浅的相序或相组合向水体变深的相序或相组合的转换处。
⑷
砂、泥岩厚度旋回性变化,如层序界面之下,砂岩粒度向上变粗,砂泥比向上变大;层序界面之上则相反。这种旋回的变化特征常以叠加样式的改变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