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书笔记:赵晓光,产业研究经验
(2016-10-27 09:38:53)
标签:
转载 |
【雷军的红米入口战略,从互联网角度是对的,但从产品角度是错的】
其一,从用户角度,一旦做低端产品,高端产品对小米的调性的的评级会下降。
其二,从内部角度,作高端研发的人员逐步价值下降,做低端成本下降的人得势,研发越来越不受重视。
其三,切入红米后,和供应商的关系从过去共同研发到后来零和博弈,优秀的供应商配合意愿显著降低。
其四,互联网最重要的,是粘性。没有粘性,即使有入口、有流量、有用户,也都是暂时的。
原文《赵晓光:黄金时代 —— 致敬电子&研究这十年》
http://business.sohu.com/20161010/n469837011.shtml
【工程师红利,我们还能再吃10年】
1.中国工程师年薪30万成本,和海外65万成本的竞争红利。
2.每年730大学毕业生,确保了工程师红利的持续供给。
【产业研究基本原则】
1.产业研究的第一条基本信念即是,现象背后必然有原因 。
2.一切分析,不管多么花拳绣腿,本质都是供需分析。当越来越多行业出现跨界后,供需要更多考虑关联交易导致的交叉供需。
3.独立观点很重要,但不能为了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必须要有深度的研究和逻辑的认证。
4.但凡产业分析,一定要结合人的行为分析,而不是仅仅数据分析。数据不能预测未来!
5.多数时候,我们做的事情是两个:
第一,对基本面的把握和未来产业趋势的预测;
第二,策略,向上的空间和向下的风险的权衡,风险收益比的考量,进行大概率的预测。
6.行业分析的精华不是需求分析,而是竞争分析。
【产业研究心得】
1.辩证地看,2008年金融危机的正面意义是,让我们更加严谨的上下游论证产业和投资机会,无证据,不成立。同时,危机后海外资本开支严重放缓,为中国企业崛起提供黄金时期。
2.从下游看上游的分析逻辑:如果产业土壤不厚,上游的产业技术再怎么先进和努力都白搭。
3.下游一旦成熟,产业的上游,就存在本土企业替代进口的机遇出现。
4.大的上涨和下跌的第一波,都不是数据的变化,而是预期的变化。第一波的过程的预测靠两点,一是逻辑分析,二是试错。
5.不同的行业有其特殊属性,这种属性,在经济危机或者经济热潮中,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潮流。
6.产业链上下游验证,专家交流,成为产业研究越来越重要的方法。
7.安防行业的本质非制造业,而是IT服务业。所以,它才能有20%-30%的净利率。
【科技产业研究心得】
1.分析科技行业,其实不需要太复杂,能把巨头们分析清楚即可。未来三年谁成长更快,谁新产品更成功?
2.科技产品的成功,究其根源,要么是提高社会效率,要么是提升用户需求。
3.所有科技企业,核心就三个事情,拿到数据,处理数据和输出数据。
4.回顾电子行业这十年,我们看到各种创新的故事和技术,最终,真正为消费者认可和买单的,都是在人机互动。
【产品研究心得 】
1.装逼是第一刚性需求
2.在2007年,多普达手机最大的功效是“装逼”。
3.最后成功的产品,在一开始,要么无人看懂,要么就是个玩具。(VR、AR、ECHO)
4.苹果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是个玩具,而是因为重新定义了人和人的连接。
5.在政府为代表的ToB领域,产品选择属于必须要解决的安全问题,而非只是增加效率问题,去IOE、量子通信、芯片国产化实现的就是安全问题。
6.任何一个产品的发展,从空间上分三类,提供性能的、提供性价比的、提供价格优势的;
7.产品持续的创新的投入、用户的粘性,是问题的本质。
8.苹果的发展,2008-2010年开创智能手机行业,2011-2013手机渗透期,份额下降,股价下跌,2014开始逐步抢回份额,而在2017年,将实现真正的王者归来。
【公司治理心得 】
1.互联网行业完全靠人的行业,团队至关重要,股权分配至关重要。因为重置一个企业的成本很低,核心成员不开心,完全可以一走了之。
2.行业总要有个老二,但别指望太多老三老四。老大和老二的市值,会趋向稳定在3:2这个比例。
3.要成为少数赚钱的,必须敢于在下跌中找机会。
4.对于无硬件基因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言,与硬件企业合资合作模式,会成为趋势。
5.彼得林奇,评价企业的两个标准:能干和幸运。
在幸运和能干之间,幸运,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否能干,只是决定在一个幸运的浪潮到来后,你是否被选择的问题。
【赵晓光个人奋斗花絮 】
1.每天读读外资报告,英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每天和对口分析师打20个电话,交流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