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徐家后
徐新伟
在古老的黄河岸边,有一个平凡的村落:徐家后村。
徐家后村,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这里养育生活了很多徐氏后人,他们代代相传,一直到现在,其中也出现有很多为国家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然而对于徐家后村的来历,即使是土生土长的徐家后村人,对徐家后的历史知道的也很少。对于徐家后是什么时候置村,置村之后又有些什么故事和发生过什么大事,真的是鲜于人知。只是在老人们的口口相传中知道了一些大概的故事,但太少太少了。
据有关资料记载,徐家后置村应在元末明初,据今约六百年左右,但别说五六百年前,即使就是一百年前或是八十年前村里是个什么样子?那个时代村里的先祖们在这片土地上是怎样生活的?是怎样受苦流汗、维持生计的,他们住得如何、穿得什么、吃得怎样?有什么欢乐、有什么苦恼,恐怕现在也没几人能说得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徐家后的先祖们没给后人记下、写下、传下他们那时候的生存境况。静下心来想想,总觉得有点空落落的。这不能埋怨先祖们!因为他们那时没那个条件或者更多的是没那个心情做这些事。那末,现在是不是应该把知道的这几十年或再远的情况记下来、写下来留给后辈子孙们呢?应该的!观史知兴替,思哲勉后生;溯本究其源,编志留后人。等再过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后辈子孙们起码能知道他们的祖父们是怎样的情况,不至于想了解却因无记载而感到遗憾。那时他们一定会薪火相传,把这个故事一直编写下去。对此,徐家后村的徐氏族人也一直在努力着。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徐家后村虽然不大,置村年代也不是很长,但相传也是有些来历,她的文化底蕴很深厚。根据流传的故事可以知道这里应该是一个曾经兴盛过一时,很值得有研究和探索的村庄。近年来,通过徐家后村人的努力,徐家后的历史也逐渐浮出水面。
据壶关县志记载:“徐家后村因先有徐氏人家居住,且位于山后,故名。”这一说法有待商榷。首先徐家后正村前面不靠山脉。其次,按一般常识常规而言,山阳坡为前,阴坡为后。徐家后正村位于所依山脉之阳坡,即山前,不是后。而徐家后村山后原为东西后沟,上世纪二十年代前无人居住,其地名为徐家后人所起。
据民间流传说:徐家后原名大反村,王莽赶刘秀时,刘秀逃至常家池村,询问地名时,当地百姓说叫小量家庄,又说山后有村名叫大反村。刘秀认为大反村对自己不利,而改为徐家后,小景家庄改为常家池。此说也很牵强,历史上刘秀没有到这一带地方,也就无从谈起改村名之事。从传说故事本身而言也有矛盾。大反村名字不吉利需改,而小景家庄则无需改名为常家池。
还有一种说法,多少年前,河南有一支徐氏后代来徐家后村寻根问祖,讲述他们的先祖是从徐家后村迁至河南省诸翟南深沟村居住,他们家谱记载,“如我徐氏,本江南人氏,任教官于长子县。因陈友凉作乱,不能回去,落户徐家后村,延及数传,有兄弟五人,有三迁于林县,一居水治天池下堡村,居临淇渔村,一居诸翟南深沟村,我故深沟之余裔也”。所以,徐后村应是在元未明初时才有徐氏人前来居住而立村。历史上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领导红巾军起义,曾拥立为帝。我们分析,当北方尚属元朝统治,徐姓人氏,在长子县任教官,可能因此受牵连逃至徐家后村,到此地安家立身。因他们为徐氏之后来到这里,给这个安身的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将村名定做徐家后,意为徐家的后代。这样看好像更加符合原创的意思。
这中间提到“陈友谅作乱”,所指是元末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称帝后被部将陈友谅谋杀之事。以此推断,徐家后的先祖是否与红巾军起义领抽徐寿辉有某种关联。再者,徐家后一直口口相传一个故事:相传说祖上有一人做了大官,一日到庙上烧香拜佛时说:“天上数你大,地上数我大。我和你平起平坐,不能拜你。”出庙后坐轿走至石梯坡,忽然一阵大风刮来,将轿顶吹走,而这位先祖的头也不知去向。后来族人用金子做了个头安葬。这个故事毕竟是多少年的传说了,可信度是否究竟有多少?然而,无独有偶的是在历史上据史书记载:徐寿辉称帝后被部将陈友谅骗至庙内烧香,然后在采石用锤将其头击碎而亡。同时庙内烧香,同是死后无头,死的地点同含“石”字,难道这只是巧合而己?这太值得探究了。
在这之后,徐家后村人又看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的一通石碑。仔细看了后知道,它上面所记载的是在明万历年间徐家后有一人取得拔贡后,在河北省内邱县任县令,后升迁甘肃秦安任通判,为当地办了很多好事,从而深得民众赞誉。在他去世后,甘肃秦安人自发为他立碑盖祠。后证实那通碑是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遗址的福头界。可惜无知的后人把它铲平了。再查阅壶关县志,知此人名叫徐增弟,与福头界万幸留下的石碑所记载完全吻合。之后又联想到后院的原民房古建,非常典雅和精致,而且各个院落的名字也非常有讲究。如过道院、过庭院、九趣院等。且听老人传说当时是五门相照,再联想到后院的整个布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沟底窑往西有高达二米多的很长一段地道,西碾上院岸下一段有地洞,传说洞口点火黄碾窖可冒出烟。这应该说是夸张,但说明它很深。而在沟底窖的南端靠东建有土寨,整个布局可守可防,仿佛一个小城堡。再者,听老人们讲,木圪旦坡以西的那些地直到大坟掌四周,原来都属徐家后的。这些都说明,徐家后置村的时间可能不是很长,但它在这段历史中却曾很生动。这些很可能有过文字或家谱记载,只是后来丢失了,甚为遗憾。
到了近代,小小的徐家后村涌现出很多仁人志士为国尽忠献身,为国建功立业。时至今日,徐家后的族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默默奉献着忠贞和人生。我们相信,徐家后村在未来会更加美好,族人会更加幸福,也希望会有更多的栋梁之才涌现出来,为建设美好家园多做贡献。
按其流传的故事推算,徐家后村徐氏族人应该与徐寿辉有某种联系,但主要的迁始祖名讳以及迁徙年代没有记载,所以暂时无法衔接,希望全国各地宗亲对此多多留意,早日将谜底揭开。
本文参考《徐家后村志》由徐杰民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