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洪洞 大槐树 老颧窝 圪针沟 茹柳屯

(2017-09-05 09:05:58)
标签:

转载

洪洞 大槐树 老颧窝 圪针沟 茹柳屯

龙城飞将

 

洪洞,大槐树,棘针(圪针)沟,这几个词总是和中国近几百年的移民史联系在一起的。

我的老家是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石寺公社天晃村。这是我小时候,也就是文革前后回老家老人们告诉我的地址。现在的标准地址名称是: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天晃村[1]

 小时候,每当回了老家,总会听村里人们讲我们村的过去,我们的祖先。我很小就知道,我们的天晃村大部人姓张,他们是张龙、张虎、张彪三兄弟的后代。我们的祖先的家原来在离原平不远的沙城。小时候听了这些故事的时候,很想去沙城看一看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一直有着这样的好奇心。

20159月的一天,我从天晃村出来,返回原平。听说沙城就在原平附近,正好我们又开着车,可以自由行动,于是就在一个亲戚的带领下向沙城驶去。我们到了原平新建的平安大道向右转,直行一段后左转直行一段不太宽的路,就看到右手路边有一个村子的新楼:西石封村。这是我从小就听说的村子名。我们驶进了门楼,又是一段路直通村庄。到了村前随着来左转后右转,又是一条不宽的乡间公路。

沙城分为前后沙城两个村子。后沙城多是张姓,一定是我们要寻宗的目标。前沙城姓张的不多。

进入后沙城村后,一群村民在那里闲聊天。知道我来寻宗,他们很热情地与我们对接宗谱。听说我们来自天晃,是龙、虎、彪三兄弟后代时,他们马上表态,对上谱了,没错,到宗祠的宗谱里去找吧。

 他们带我们到了张氏宗祠,我看到了挂在墙上的张氏族谱。在第十三代这个横栏里,我们找到了同宗的龙、虎、彪三兄弟的名字。由此,他们也确认我们是同宗族人。

在沙城,我们这一支称为西张股。西张股640多年前由先祖 普郁夫妇 从洪洞迁来,育有六子,繁衍了现在的子孙。据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农历辛亥),应国家移民法令,沙城西张股始祖普郁太府君携始祖母李太儒人,奉诏由太原府洪洞县棘针沟(gezhengou)茹柳屯迁来此地。始祖夫妇来此地后圈篱立灶,垦荒耘田,借土安身。他们育有六子,分别为,子钊、子益、子新、子善、子瑄和子良。

后沙城西张股的人,后来分散到施家野庄、胡沟、东野庄、下薛孤、前沙城、凤窳、太原、包头等地,包头有一个退休的领导前段曾到后沙城寻根。张家还有人任将军,90多岁,现在北京。张家许多人在原平,也有一些人在省城太原。

天晃,后沙城,洪洞县大槐树棘针沟,这是一条我的宗族的迁移路线。

《原平后沙城张氏宗祠与宗谱》 [1]记述了我这次去后沙城寻宗的过程。

过去,人们说到历史上的迁移,我们只是知道洪洞县。后来知道了大槐树。后来又知道了老颧窝,现在又知道了棘针沟。还知道了后沙城和棘针沟的关系。

近日上网查了一下,发现不少地方的人们都在到洪洞去寻宗,其中更有不少是寻到棘针沟。洪洞,大槐树,老颧窝,棘针沟,这些都是经常出现我们面前的名词。而在我们的宗谱记载中,这些名词之外还多了一个词:茹柳屯。根据现在的资料,大槐树、老颧窝、棘针沟几乎是同一个含义,所指是同一个地址,而且这个地址可能是众多迁移者们的中转站。而茹柳屯很可能是我们祖先这之前的聚居地。很有可能,我们的先祖是从茹柳屯,最后才来到了原平的后沙城。

下面是网上查来的一些资料:

洪洞县的广济寺始建于唐代,位于洪洞城北圪针沟内,寺院宏大,殿宇巍峨,香客不绝,香火旺盛。因地处通衢大道,唐宋以来,设有驿站。一旁的汉槐,树身数围,荫遮数亩。树杈上老鸹筑巢,人惊鸹飞,遮天蔽日,蔚为壮观。圪针沟地处汾河岸边、霍山脚下,是个酸枣树棘针丛生的水沟。当年的广济寺已毁于汾河水患,如今的圪针沟也建为大槐树公园。

山西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一公里、同蒲铁路西、广济寺遗址左侧的贾村,相传为汉代种植,汉槐早已毁于汾河水患。如今同根孽生的第二代古槐也已干枯,位于一代古槐遗址东5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74年被飓风吹倒,县府拨款整修,1999年后数次防腐处理。与之同根孽生的第三代古槐正枝繁叶茂。

由于洪洞移民规模最大,大槐树下是最大的移民“点行处”,广济寺又地处通衢大道,官府在此“设局驻员”,给移民发放“凭照川资”。移民由此起程,从此天隔一方,与亲人分手,在官兵的押解下频频回首,欲走还休,凝眸古槐眼泪模糊,栖息在古槐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发出声声哀鸣,令离别故土的人们凄然泪下而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这样,大槐树`老鹳窝`圪针沟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成为千百万移民后裔怀乡思故的精神寄托。

一些移民案例:

1、阳曲县坡子街阎氏:明朝初年,阎氏先祖从洪洞县圪针沟迁居到此。

2、温氏:听老一辈说,我们家是从山西省洪洞县圪针沟从来的,小姓温,有知道的或有温氏族人帮帮忙;

3、原平市张村:弓耀文编著的家谱一书中,他们的祖先也是从洪洞县圪针沟迁去的,始祖弓胜,历史记载较详细,人丁兴旺,现已传自二十代人,该村弓氏族近千人。

4、忻州六石村的索氏:源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圪针沟,一世祖思让公原有兄弟三人,一位早夭,一位迁往内蒙古,明洪武年间一世祖思让公迁来山西忻州六石村,目前传至20余世。听说过去尹村山后面有祖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据说 70岁以上的山西忻州六石村的索氏族人一般都见过该碑。

5、合索村(北)槐树院:王氏立祖,王先名(字占奎)则是在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从洪洞县圪针沟移居来的。槐树院原有古槐一株,可能是王先名由洪洞迁来后为了不忘根本而栽的,后因年久而枯死,槐树院即由此而得名。

6、五台县坪上村:我始祖边氏志亮,德配罗氏; 志宽,德配刘氏。据老人传言,系周文王封臣占地镇守,我祖职居边疆,为陇西郡,故名边氏。明朝常遇春梦洗五台后,到万历年间抚慰安民,始祖志亮、志宽二人携同家眷从洪洞县圪针沟大槐树下迁移至五台县滹沱河与清水河合流之处的合河口,村名为坪上的村子定居。

7、公元1279年元灭宋后,五寨人把吃“炸桧菜”作为民俗延续下来。虽然用料和做法不尽相同,但都是将各种原料烩在一起做成,久而久之人们把它叫成了“大烩菜”。到了明朝洪武二年,明王朝为了开发边疆,在武州设卫治所,屯兵养马,遂从皖北、豫西、陕东、晋南编民,经由洪洞县圪针沟村向武州移民,内中有从朱侍郎家乡来的人,发现用此地产的茴子白烩菜,比中原的大白菜,小青菜好多了。从此大烩菜便成为五寨百姓的日常膳食,故有“从三岔到五寨,糜米捞饭豆腐菜”的民谚。

8、弓氏兄弟:康初贞观大移民之前。原居洪洞县圪针沟之弓氏先祖兄弟二 人北迁,一个落户寿阳县,一个落户静乐县,各自繁衍生息。 元末至正廿三年,弓胜之父弓禄由静乐县堰村迁居崞县轩岗 镇长,后再迁西镇村开毡房。弓胜因嫌西镇风大土薄,而迁 至“宝地”张村,荫子繁孙,自此再无迁徙。

9、原平市(旧崞县)屯瓦村:先祖于明朝中期从山西省洪洞县圪针沟迁移而来,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现已延嗣子孙二十二代。

10、五台官庄村:五台姓白的老祖宗是白开基,明朝时从保德到大槐树,又被迁移到五台官庄村,生有7子,其中东冶南大兴和官庄是一儿子的后代,有家谱为证。

11、五台徐氏家族,是明初大移民的产物:那时总迁站设在晋南洪洞县大槐树,雁门关外马邑(今朔州)烟墩村圪针沟,也是分站之一。忻州、定襄、五台许多姓氏,都是从圪针沟移民而来。徐氏定居到五台县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润第的上13代。其始祖才甫,于明初由马邑迁至五台县西南的滹沱河南岸的大建安村。洪武、永乐年间,朝廷一再从山西洪洞等地往省内外移民。朔州马邑县烟墩村圪针沟,是移民分遣处之一(烟墩村今属神头镇,村南有圪针沟和圪针围,围是坟地)。如今晋北忻定盆地的许多家族,包括笔者家族定襄县留晖村任氏,也是那时从圪针沟迁来。

12、雁门关村:现有十户人家。五个姓氏:姚、李、王、谢、解。除姚家是从代县的太和岭口(距雁门关20公里的一个村庄)迁来外,其它四姓都听祖辈讲是从山西洪洞县圪针沟迁来的。至于是官方移民还是自发行为,不得而知。

13、山西忻州秦城乡:听长辈说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圪针沟迁移至此。我是21世,全村有2000多于姓。本村有族谱每年三月初一过于氏宗祠会。我看族谱上迁来此村第一代是于福海,后生有三子,降爷富爷通爷。现在最小的26世了。qq452550593

14、上述资料摘录自原平市张村弓耀文编著的家谱一书中,他们的祖先也是从洪洞县圪针沟迁去的,始祖弓胜,历史记载较详细,人丁兴旺,现已传自二十代人,该村弓氏族近千人。

15、忻郡集贤乡上佐都六甲:经过去洪洞大槐树移民登记站所查,我们的祖先是在1375年即洪武八年从洪洞县圪针沟磨子院迁往忻郡集贤乡上佐都六甲的,居住在下佐村河东,定居后,生产发展较快,家庭经济逐渐宽裕,人丁兴旺。

16、朔州下团堡村赫伟:赫伟,男,朔州城区城内北街人,清代绘画艺人,明朝洪武二年(1369)从山西洪洞县城南五里圪针沟村迁移原朔州下团堡村,祖传画庙艺人。赫伟承传祖业,画庙壁画和泥塑偶像很细,尤其善画城隍庙、关公庙、佛殿庙、玉皇庙等。在神像壁画中,作中最难的胡须,其次是衣褶。在朔州城画庙时迁城内居住。

17、原平李氏:原平李氏一支始祖讳显,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圪针沟大槐树迁居原平县东社村,迄今已传二十一世;商邱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商邱县。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4b1c950102vrz2.html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