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仙蒲梅洋鸳鸯头草场骑行旅游 |
分类: 骑游 |
小桥流水之仙蒲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位于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
2014年,9月5日,周六,清晨6点,车友们在市区春亭桥集合后,开始今天的骑行行程:福建省福鼎市区---点头镇江美村---白琳镇---磻溪镇---桑海村---仙蒲村---庄内村---梅洋村---后坪村---柘荣县东源乡龟洋村---鸳鸯头草场---鸳鸯头村---东源乡---柘荣县城---104国道---福鼎市区,全程约130几公里。
今天清晨天气阴沉,是个很适合骑行的天气。我们骑出城后,沿273县道前往点头镇,翻过了大山下的小坡后,我们没有沿973县道骑往点头镇,而是拐入马洋村,从村中小道骑到海边渔村---江美村,这样就可以绕过热闹的点头镇镇区前往白琳镇。
江美村是福鼎市最美的渔村之一,特别是她的清晨,往往有一层薄薄的轻雾漂浮在海面上,将海中的渔船、岸边的渔村及对岸的山景笼罩进一片迷蒙中,影影绰绰,很有点水墨山水的意境……
我们一边沿王孙海堤和点头海堤穿过江美村,一边欣赏着堤外的景色……
小船上的小白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小白鹭没有虫吃,但有小鱼吃……
过了点头镇,从新修的白琳寨隧道到达白琳镇,未作停留,直接出镇子沿974县道奔磻溪镇而去。从白琳镇开始就进入了山区骑行路段,今天后面的行程都是在丘陵山区中展开……
同行骑友中,“远鹰”是在外地工作,难得有机会跟我们活动的,这次他是正好在休假中。远鹰因为工作忙,平时骑车较少,平路跟得上我们,山区爬坡就比较吃力了,我们一直跟他说:按自己节奏骑就行了,要是追赶的话,很快就会体力崩溃的,在前面大家都会等的。所以,远鹰今天一直按自己节奏骑,虽慢点,但坚持下来了,了不起,要知道今天骑行的最高海拔近1000米啊!
骑友情深,老高在后面一直陪着远鹰骑……
坡顶休息时,远鹰气喘吁吁,边上的老高气定神闲……
66岁的老高是我们全体车友的偶像,平时爬山、平路完胜大部分年轻人,一般长途时,他都是一马当先,处在骑得最快的集团里,今天为了陪团长,牺牲很多了。
大家都说要是在60岁以后,能有像老高这样的体能,那是梦想啊。我也觉得我的中国梦就是这个了……
到磻溪镇的一路上,遍布茶园竹林,景色怡人……
8点钟,到达流水潺潺、竹林掩映中的距福鼎市区32公里的磻溪镇。
每次我们路过磻溪,都会到这家历史悠久、名闻遐迩的桥头面店吃碗面再走,常有城里人开车到这里,就为了吃碗地道的“磻溪桥头面”。这家面店秉承传统手艺,面条的制做全靠手工,是人骑在一根大竹竿上在制面大案板上压制而成,制面过程中,竹竿一起一落,很有节奏感……
熬制骨头汤和煮面用的是古老的铁锅,灶头是现在很少见的传统柴灶……
小风箱、火钳,见证了小店悠悠岁月中坚持不变的手艺……
吊脚楼下,溪里放生的锦鲤,无忧无虑、食物丰富,已经长成巨型锦鲤了……
吃完磻溪桥头面后,我们继续仙蒲之行,从磻溪沿974县道(974县道终点就是仙蒲村。)骑出11公里,过了湖林村,到达桑园水库库区。
在库区边的一道瀑布顶上的小桥休息,等后面爆胎的远鹰补好胎追上我们……
桥下几十米高的瀑布……
发源于深山的清澈无污染的小溪,绿水悠悠,令人迷醉……
桑园水库库区---桑翠湖被翠竹绿海包围着……
桑园水库是福鼎市最大的水库。桑园水库拦河坝位于福鼎磻溪镇桑园村下游3公里处,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为1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8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为5.86立方米/秒,水库总库容为7350万立方米,调节库容量为5230万立方米,属多年调节水库。桑园水库是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防洪和供水等综合效能的水利工程。
沿库区边的竹林之道骑行,眼前竹影婆娑,绿意盎然,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过了桑海村不远的枫树岔有2棵结满了栗子的古老的栗子树,这是最老的一棵,去年还枝繁叶茂的,今年就因为树干蛀空,树冠被台风吹断不见了……
离最古老栗子树50米的另一棵挂满了栗子果的高大的古栗子树……
快到仙蒲村的库区公路有一段大“U”字形的峡谷悬崖公路,峡谷风景秀丽,崖上公路线条优美……
离开桑园水库库区,进入仙蒲村前一段4公里长的大峡谷,深深的仙蒲大峡谷两岸遍布竹林,我们继续骑行在竹海中……
峡谷底部沟通两岸竹林交通的古矴步……
中午11点钟左右,我们到达了小桥流水、幽美恬静的仙蒲古村。
仙蒲村今年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是福建省福鼎市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仙蒲村位于福鼎市磻溪镇西南部,福鼎、霞浦、柘荣三市县交界,古为福宁古道要地,距离福鼎市60公里,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30公里。仙蒲村地处太姥山西麓山间盆地,山地海拔400多米,四面环山,峰丛起伏,溪谷相间,烟雾缭绕,仙蒲溪汇聚山涧,从南至北,蜿蜒而来,缓缓流过村内,直奔桑翠湖。仙蒲村两岸石桥、碇步把民居联结起来,成一个整体。岸边绿柳依依,四山篁竹翠林覆盖,使整个古村落显得宁静而幽远。仙蒲古民居规模大,格局开阔,蝉援比邻。基本以一个单元结构为主体,线性排开。仙蒲村,2008年5月入选宁德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月被公布第四批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被列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头的矴步……贯穿全村的仙蒲溪上分布着几条古今碇步桥,方便了两岸居民的往来,也给仙蒲村增添了几分古村韵味……
回来后查资料才知道,这条矴步对岸的那座琉璃瓦屋顶的寺庙是大王公庙。大王公庙坐落于仙蒲溪尾南岸,面对着田畴和溪流,是林氏古老的祀庙。传说大王公生于明洪武甲寅年七月十九日,他六七岁时,一顿能吃斗米。人说饭量这么好,养育是个大问题。大王听说后,自卒于山头。后人过意不去,便立石室为祀,祈祷则无不应验。族人随后在洋尾矴步头建立草庙,又于咸丰六年,扩建墙宇,每逢腊月祭祀,从未间断。在大王公庙墙脚的过道下方,林氏族人凿井两方,用方石砌边,其泉水清冽。在春季田野盛开的紫云英衬托中,古井泉水斑斓如花。
我在村头拍上面那条矴步时,桥头的这位估计最少也有八、九十岁的老人家要求我给她拍照,我给她拍完后,她还问我这样造型可以么?好个风趣的老人家!
仙蒲村现有532户1850多人,人均寿命80岁。目前80岁以上有50人,90岁以上尚有13人,100岁以上2人。
老人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秘诀之一:劳动健身。俗话说:老来坐享清福。可仙蒲村的老人不这样想,他们把劳动当作一种快乐。老人们不仅爱劳动,还爱动脑。前几年磻溪镇举办象棋赛,该村一位老人还获得了冠军。
秘诀之二:粗茶淡饭。在仙蒲村,家家户户都有电话、电视机,多数还有冰箱、摩托车等,家庭条件不错,可他们吃的仍然是素菜多、荤菜少。一日三餐,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大多是自种的蔬菜和自养的鸡鸭。村里的蔬菜从不打农药。
秘诀之三:邻里和睦。据说,村里一年到头都听不到吵架声,婆媳之间、父子之间、邻里之间相处和睦。村里没有通宵达旦玩牌、打麻将的人,也没有喝酒闹到深夜的人。村民们说不出多少深奥的人生哲理,但他们却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这个“家”,是小家,也是大家。
总之,古朴淳朴的民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缓慢的生活节奏使得生活在这里的老人都很长寿。
我在村里的这座桥头问了村民“龙潭”怎么走?我想先去看一下龙潭和瀑布,再回到村里吃午餐,但村民告诉我现在龙潭没水了。我看一下仙蒲溪的溪水确实也很小了,看来这次龙潭瀑布是看不成了,那就留待下次再来了,又给了我一个再次骑行仙蒲的理由了……
桥头附近今年新开的农家乐餐馆。因为土鸡炖熟要一段时间,我们把车子放在餐馆里,各自自由行动,在古村闲逛一番……
石道老巷,古韵悠悠……
仙蒲古屋基本建在溪边田野之中,由石头古道交通连接,古屋石道与大自然完美融合,是如此的和谐,如此的美丽……
仙蒲村全村村民皆姓林。现存有清代以来的古民居数十座,保存完好的依次有外洋林氏民居、外头林氏民居、中头林氏民居、内头林氏民居、桥头林氏民居、大厝里林氏民居、花门楼林氏民居以及林氏宗祠等。其建筑典型者为望族合院住宅,或三合院式,或四合院式,且南北两侧厢房对称严谨。结构式样基本采用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民居两侧均有阁楼式翘檐,面阔多在8至11间,进深7至12柱之间,气质大方。仙蒲古民居多为清水木构两层建筑,为适应地形和山地气候,建筑平面沿山形左右展开,开间长,进身短的特点,以别于其他地方的传统木构建筑。
民居庭前都设四角庭院,大门进入后是条石夹锭的通道,直到前面的大厅。通道砌石阶二至三级,以青石打造的石鼓分布通道两侧。庭院埕坪铺以青石子,光亮而整洁;有的是夯平泥地,平实而整饬。四周以条石为框架,落落大方。屋檐围成一方天宇,镶嵌其中的是远黛青山和悠悠白云。仙蒲的民居堪称闽东北山地传统景观村落的典型代表。由于每栋房子都有人居住,民居保存都相对完好。各类古建筑达100多处,建筑面积达21000平方米,这些建筑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闽东北一带罕见。
许多民居的博风板上都钉着象征吉祥、祈祷防火的造型各异的悬鱼……
元代“爪”形石柱墩的古石梁桥。
构造简单、经历了700多年山洪洗礼的古石梁桥平整依旧,仍然是村民的交通之桥,真佩服古人的建筑技术和质量啊……
厅堂是古民居最为精彩之处,梁、窗架、雀替雕刻精美的图案,种类繁多,如瑞兽有鹿、麒麟、狮、蝙蝠等;花卉有菊、牡丹等;装饰物如瓷瓶、柱镜等,精雕细镂,栩栩如生,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木雕手工技艺。
麒麟雀替。
仙蒲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拥有完好恢宏的古民居,分别有“丁、人、U”等三种结构。古民居始建于宋代,元、清两朝均有增建,逐渐形成现有近百座的江南古民居建筑群。分别座落于溪流两岸,其中有望族四合院住宅,有建筑规模宏大单体住宅,建筑两侧南北厢房对称严谨,江南古民居风格突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是仙蒲村环境最美的一角,小桥流水……
最精美的一座古民居---花门楼林氏民居,位于林氏宗祠对面。
鹿雀替。
好萌的松鼠……
全村最精美的雕梁画栋……
犹如盛开的莲花的手工精致的铜门扣……
林氏宗祠。
仙蒲中心村皆姓林,据族谱记载,为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唐僖宗进士、金州刺史林嵩的后裔于宋朝由霞蒲赤岸迁居到此,至今约有900多年的历史。族谱记载,林姓祖先1000多年前从福建兴化府即现在的莆田、仙游迁到霞蒲,为了不让后辈忘记祖先从哪里来,族人便各取仙游、莆田第一个字组合成村名,仙蒲由此得名。族人不忘本,数百年来一直传承每年正月初四、初五祭祖的习俗。古民居布局以林氏宗祠为中心,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左右相连。
前埕尚存旗杆夹杆石两对、马槽一个(属元代文物)。
离开林氏宗祠时,我忽然远远地看见环绕宗祠前的石墙上的一排古树上钉着块古树保护牌,于是,大家登上了石墙……
长见识了,好奇怪名字的400年古树……此树难道是母蚊子的栖身之所?
上石墙后又发现了一棵500年的红豆杉……
在石墙上俯瞰宗祠前的古屋……
宗祠后的一家养蜂人家……
番薯藤漫道的古道……
遍布全村的古石道,串起了林氏家族幽静自得的田园生活,也显示了仙蒲林氏深厚的历史积淀……
回到农家乐餐馆休息时,忽然眼前一亮,公鸡上屋了……
这是一只高大威猛、顾盼自雄的大公鸡,估计常上屋顶巡视,而且很不怯生,你即使靠近它3米内,它也不跑开,所以,我能贴近它拍了好几张照片。真是一只爱上屋、有性格的公鸡啊……
我们在大堂里吃午餐……
主菜是石斛枸杞炖土鸡,土鸡很正宗……
其余几道皆是正宗农家菜,味道不错……
不怕人的小狗狗,一直在餐桌边转悠,我们也把鸡骨头都给了它……
餐后休息,看着对面巷子里古屋屋顶,那只大公鸡还没下来啊……
村中散步的老人。我要拍她正面照,她不让拍,与刚进村遇到的那位老人家性格迥异啊……
以古屋、公鸡为背景合影一张:(从左到右)夏烨、平哥、老高、西山、小桥、远鹰、大林……
我本来是计划仙蒲参观完后去我没走过的目海尖的。目海尖又名望海峰,位于福建省柘荣县东源乡杨家溪村东南侧,海拔1192.4米,介于柘荣、霞浦和福鼎三县(市)相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西面登峰路中央保存有国务院于1997年建立的县际“界碑”,路南侧属霞浦县,北侧为柘荣县境。峰顶之东系福鼎市辖地。
我后来想想路况不明,强度太大了,还是换个地方较好。在讨论下午骑行计划时,我提议去离仙蒲不远的鸳鸯头草场,大家同意了。我提出今天去鸳鸯头草场的前半段到后坪村的路线不走传统的桑海村---南广村---后坪村路线,这条路虽全是水泥路,但要从仙蒲村沿974县道走回头路将近10公里;今天我们走另一条我也没走过的路,只要从仙蒲村沿974县道走回头路3公里:仙蒲村---庄内村---梅洋村---后坪村,我看地图时,仙蒲到庄内村好像是有水泥路的,庄内村到梅洋村好像是机耕路,梅洋村到后坪村很可能是类似田间小道那样狭窄的推车道路,这段路的机耕土路和推车小道估计有6公里,我想再差的状况,用2小时绝对可以推出山路到达后坪村的。大家出于对我的信任,同意了我的方案……谁知道后来的骑行过程完全出乎了意料之外,那种大起大落的状况实在令人难忘……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古村峡谷草原行(下):梅洋大峡谷、鸳鸯头草场》分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