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阳镇春日踏青之溪头村古民居
标签:
溪头管阳福鼎骑行旅游 |
分类: 骑游 |
溪头村古民居----“德星常聚”第。
我去年曾经到过溪头村,当时参观了这座“德星常聚”第古民居和其他几座分散在村中的古民居,以为应该参观完全村的古民居了,谁知道回去一查,有一座等级最高、很精致的“大夫第”居然没看到,还不知道它在哪?赶紧查谷歌地图,终于在村里我没去过的溪对岸发现有两座四合院风格的古民居大屋,根据大小判断“大夫第”应该就是那两座的其中一座了。这次乘着游览河山茶园,我顺便也到离茶园10几公里的溪头村参观一下“大夫第”。
“德星常聚”第的砖门楼是全村最精致的门楼,虽经文革摧残,但除了彩绘图案损坏严重外,基本结构未被破坏,在文革后除去覆盖在上面的石灰层后,残余的彩绘依旧鲜艳夺目,古人的颜料质量贼好啊!门扉上写有门神名字“神荼、郁垒”。
寂静的街道,只有几个老人家在闲坐聊天,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了。
我去年只在对岸和下游的古民居参观,没过河,错过了“大夫第”。
当时只要过河,再走二、三百米,就可以看到“大夫第”了。
并排的两座古民居“大夫第”(左)和“奕挹南薰”第(右)。
“奕挹南薰”第门楼有着精美的花窗和门楼,特别是那两个花窗最有特色。
集美学村的南薰楼是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中学校园的标志,也是被建筑学家认定为“在近代建筑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的嘉庚风格建筑的代表。《诗经·南风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陈嘉庚先生以“南薰”来作楼名,正寄寓着他“教育立国,科学兴国”的伟大理想。
门楼保存非常完整精致,连门框上的石对联也没被破坏掉,除了石灰覆盖造成的一些图案色彩的破坏,几乎可以说完整如初了,很难得啊!
宅第门前有小块鹅卵石拼花图案门道,这座宅第的门楼外观保留了这一带山区古民居外观的几乎全部的原生态基因,是研究本地区古民居风貌的活化石。
门楼两盘各树一对旗杆夹,旗杆夹上书“道光已酉科中弍”,这家人在道光年间有人中了弍榜的举人功名了,科举时代,谓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
双层四合院好像无人居住,已是芳草萋萋了……
从这家宅第的木雕工艺水品推断这家人财力只能算中等,木雕呈现简朴风格。
“奕挹南薰”第边上的大夫第是全村规格最高、最精美的古民居。
“大夫第”一般是授予“××大夫”散官衔的文官所居住的宅第,这是一种荣誉称号。
文职封赠之阶:
初正一品、特进、光禄大夫,寻改光禄大夫。
从一品光禄大夫,后改荣禄大夫。
正二品资政大夫,从二品通奉大夫。
正三品通议大夫,从三品中议大夫。
正四品中宪大夫。从四品朝议大夫。……

门楼被面门额书“云蒸霞蔚”。
前厅梁枋上的龙须状雕刻。
双层小楼四合院,这一带的古民居都是双层小楼的,但与隔壁浙江苍南、平阳一带又不同,溪头村古民居的二楼都不做骑马楼。
正厅前的廊道及厢房遍布一扇扇有着精美木雕花块的隔扇花窗。
正厅,匾额题书“宾荣奕世”,为清朝嘉庆十八年由进士出身的本地知县题写的。“宾荣”,宾客的荣宠,“奕世”累世,代代,即一代接一代的意思,“宾荣奕世”,即世世代代家中宾客满堂的意思,意即家业繁盛。
正厅后壁左右上角各有个神龛,供奉祖先及其他神明。
正厅的板壁上,原先据说有挂屏及木对联,现在仅残存了这个木对联,挂屏都不见了,至今在这一带没见过哪家还有挂屏的。
只在板壁上发现了这个残存的木构件,可能是木挂屏的构件。
雕梁画栋。
“大夫第”最精致的是她的门窗隔扇的镶嵌蓝色琉璃珠的精美木雕。
正厅上隔扇花窗,琉璃珠已失去,只在隔扇上花木块留下了一个个镶嵌琉璃珠的圆洞。
二楼的木花窗,还存留有一些琉璃珠。
老宅的次间梢间和厢房的隔扇花窗还保留了许多琉璃珠,镶嵌琉璃珠也是这一带比较高级的古民居的装饰风格。
隔扇上下绦环板上的木雕图案非常精致,都是些吉祥图案和琴棋书画等文人气息浓重的图案。
正厅后的后院花墙。
后院。
老厨房里的老式柴灶。
老宅二楼。
墙上花窗。
二楼马头墙上的园窗赏景。
二楼楼道。
参观完溪头村后,从西阳村至管阳镇的沈青线回去,没想到整条公路正在修路,一路尘土飞扬,坑坑洼洼,颠簸了10公里……
下午6点左右回到城里,这次管阳镇踏青之旅很有收获,虽然只有短短90公里的行程,但却在金钗溪村看到了春天最美的桃花李花共同盛开的美景,在河山茶场欣赏了富有几何学美感的蘑菇型茶园,在溪头村参观了精致的“大夫第”古民居,一路骑行在青山绿水间,一路饱尝满眼的秀丽风光,美哉管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