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古屋群“顺溪大屋”(一):陈氏宗祠
标签:
顺溪大屋陈氏宗祠福鼎平阳骑行旅游分水关 |
陈氏宗祠。
顺溪地处我国东南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的腹地,距平阳县政府驻地昆阳镇路程有50多公里,往西有泰顺县,西南与苍南县为界,西北和文成县接壤,是平阳县西部山区最重要的传统物资聚散地,现为平阳、泰顺、文成、苍南4县边地山区的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明隆庆年间(1567~1572),温州平阳凤凰山陈姓大族的一支在经营四方时,居住在县城昆阳附近大岙底地方的20世祖陈育球率领妻儿,翻山越岭西行上百里,从敖江下游平原来到四面环山的顺溪山坳定居下来。为陈育球所始料不及的是,他的后裔们经过400多年的荜路蓝缕,使昔日山重水隔、近乎荒芜的山坳发展为鳌江上游的第一大镇,经历17世代的宗枝繁衍,如今总人口有8000多人,其中居住在顺溪的就有6000多人,成为浙南罕见的聚族而居的大家族,镇中90%的居民为陈姓。顺溪陈族所属的凤凰山陈族是温州平阳、苍南一带的古老的家族,这个家族迁居温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与浙南闽北许多陈姓宗枝有渊源关系。
令人敬佩的是,当年一个家族,放弃通忂大道的便利,举家从县城昆阳大岙迁移至顺溪这一荒山僻壤之地,安居乐业,生殖繁衍,以顺溪为基业,从陈育球发源时以经营顺溪上游的木材为业,到清末时,扩展经营,家族创办了平阳县第一家瓷厂,开办了第一批钱庄,同时开创农耕基地、贸易集镇,对整个南雁荡山以及平阳北港地区的开发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顺溪地处山坳,平地狭窄,山场广大。陈育球当年卜居顺溪时,是以经商为业的,稍后迁到这个山坳的李姓家族,则以农业开垦为主,故顺溪民间有“李家祖公号土地”之说,但陈姓子孙繁衍以后,不能不转向农业拓殖。现在集镇周边300多亩水田,约1000亩旱地,1万多亩山场林地,过去几乎都是这个家族的。不仅如此,他们赚钱发财以后,还广置田产。元三房大份、七份鼎盛时均有水田2000多亩.四份鼎盛时也有800多亩田。顺溪陈族水田分布地域南到现在苍南的莒溪,东到南雁东门,北到维新,晓阳等地。最多的是在维新、南田(现称新田)一带,那里有一半水田是顺溪的,在青街的田也很多。这些地方离顺溪镇近则十多里,远则数十里。与周遭世代为农的山民相比,顺溪陈族最有特色的是擅长做生意。他们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工商贸易,功不可设。早期开发顺溪陈族始祖陈育球原本做木材生意出身,当年选择顺溪定居,当然也因为与这里盛产木材,木排可沿溪顺流而下,便于经营有关。顺溪陈族本着先祖“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淹”(1994年新谱谱序语)的创业精神,奋发图强,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工商贸易,终于使这个偏僻荒野逐渐繁荣兴旺起来。早在民国年间顺溪就有小市之称,设有旅栈店摊。正是陈氏家族历代的雄厚财力才使他们建起了浙南地区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顺溪陈氏大屋”,这些大屋沿溪而筑,粉墙黛瓦,规模宏大,构建精巧。顺溪古建筑群建于清康熙至道光年间,保存数量较多,类型较为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现计有陈氏祖屋、陈氏老大份大屋、陈有相大屋等大型民居建筑十座,总建筑面积达25200平方米,素有“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馆”的美誉,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顺溪陈氏宗祠初建时,规模较小。乾隆年间扩建为两进。族内相传,当时扩建宗祠和营建老丈房聘请的是同一个乐清木匠。泥水匠和花匠是昆阳和瑞安一带聘请的。民国十六年(1927)又扩建2个横厢和前进。文革结束后,于1988年修理过一次。1999年建造碑林时,祠宇内全部隔壁、门户撤去,使之更加宽敞。现在整个宗祠(包括屋旁场地)纵深70.2米,横宽20.5米,占地面积1439.1平方米。祠堂台门前有大石狮子1对,台门外两旁道各竖立旗杆夹8对。这些旗杆夹是为太学生或官府授县职以上(包括虚授)的人制的。宗祠坐东朝西,正对眉峰,所以称台门为“迎峰门”。祠宇系三进五间合院式木构建筑,通面宽18.5米,纵深46.4米,建筑面积838平方米,分前、中、后3进和4个横厢,每进五大开间,每厢3间,共计27间,中厅宽5.2米。前进有3对大门,一进大门,三进四厢尽收眼底,神圣、肃敬;和谐、宽阔的感觉油然面生。后进大殿后段建有神柜台,台上置有四级梯形木台。中堂最高一级木台安放陈氏得姓开山祖胡公满、顺溪始祖陈育球、二房祖、三房祖牌位。其他各级位按左为大二房、右为三房的序列依次放置族内死者之木主,左边设土地神位。因文革时原有木主被毁,恢复安放后,次序有些混乱。其他厅厢主要功用是平时供人观赏游憩,节日宴会时摆放酒席。附属房原来只有厨房3间,供元旦聚宴及各节炊事场所。1996年,拆建为5间二层楼。现在楼下为厨房,楼上为储藏室,置放历代宗谱等。在顺溪陈族看来,宗祠不仅是祭祖敬宗的活动场所,而且也是宗族文化荟苹之所,是对内进行家族精神教育,对外宣扬家族光荣历史的最理想的物质载体。1988年修理时,在厅厢各处悬挂大量匾联。1996年,后殿两壁增挂了凤凰山陈族历代先祖容图。1999年,在前进门台和三进四厢南北两侧内壁下部全部置放碑刻。经过这次调整,使仅有祭祀功能的传统宗祠成功地转化为宗族文化大展厅,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陈氏宗祠位于顺溪老街的一条街巷内。陈氏宗祠为三山式悬山顶,中间屋脊突起,两边稍低,屋脊两端饰凤鸟吻兽。
陈氏宗祠门前两边各有3排(3,3,2)8对旗杆夹,蔚为壮观。如果能在陈氏宗祠立起旗杆夹的人,那他居住的古屋也竖立旗杆夹,而且死后他坟墓上也同样竖立旗杆夹。旗杆夹高1.8米,宽40公分,厚20公分。下有一个圆孔,用于固定长约7米的旗杆,
旗杆夹夹着旗杆斗。旗杆夹是光宗耀祖的象征,竖旗杆夹挂旗帜,也可激励本族子弟发愤读书。“洞房花燭夜,金榜题名时”,旗杆夹是古代考取功名人士的“石文凭”,在科举制度朝代,参加朝廷殿试取得举人、进士功名的,官府不仅授予爵禄,还赐予旗帜,为表彰族人考取功名,村人在祠堂前和居住处竖立起旗杆挂旗帜以激厉后人,显示尊贵和辉煌,旗杆夹也是宗祠和古屋不可缺乏的重要部分,顺溪旗杆夾属于清代,已有几百年余历史,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宗祠正门。
宗祠门前清咸丰二年打制的一对石狮子。
宗祠正门前的前院两旁各有一个烧纸钱等的壁炉灶。
我去的那天,宗祠正进行一场法事活动,有位老人家去世了。
大院天井中摆放着各色祭品。
做法事。
宗祠两厢墙上布满碑刻。
中堂上的祖宗牌位。
中堂墙上挂着的祖宗画像。
宗祠六扇大门的文武门神。






看完陈氏宗祠后,我就开始逐间参观各个大屋,因为陈氏大屋的名称都比较相近,都是老大份、老七份、新二份等,头很容易搞昏了,我还是按他们的排名顺序从老大发到老七吧,就不按它们的地理位置来发了,欲知后面大屋如何,且待下集分解:《浙南古屋群“顺溪大屋”(二):陈氏老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