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17日

标签:
财经 |
分类: Social |
苹论:香港的阿凡达故事
立法会高铁拨款昨天审议未有结果,押后今天再决战。议会表决,政府铁票在握,可说胜负已定。然而,政府和建制派之胜,只能说是「惨胜」,从社会趋势尤其是社会力的消长来看,政府和建制派是虽胜犹败──表面上赢了,高铁拨款通过;实际上政府和建制派的名声是急坠,社会上对政府的反感升高,而所有参与反高铁的人士,特别是年轻人,也决不会善罢甘休,更大的对抗会接着到来。
民调显示,反高铁与支持建高铁的民意至少是平分秋色,并非如政府所说支持的民意一面倒。而支持的民意是建立在对高铁认识「好少」的基础上,随着市民对高铁的认知越来越多,反高铁的民意就一路趋升。这至少显示,建高铁仍是一个社会上什具争论性的问题。这问题得以在立法会通过,绝非因为多数议员顺应民意,而恰恰相反,是议会中政府的投票部队占了多数。
高铁拨款若通过,亦凸显了议会中功能组别存在的荒谬。大部份功能组别议员,对这个庞大的高铁计划,种种不清晰的细节都不闻不问,却附和政府投赞成票。这种放弃对政府监察的人士,还配当立会议员吗?由公司票垄断产生的功能组别议席,还应该保留吗?高铁案必然会掀起社会上更高昂的反功能组别的声音。
支持建高铁的人士,很难说没有人考虑自身的政治利益(迎合北京意向)甚或经济利益,但立法会外成千上万反高铁人士,尤其大部份年轻人,则不但没有个人利益的考虑,甚至还要忍受断食、苦行的痛苦,付出放下工作、挨更抵夜的代价。他们为了什么?为了公义。即使他们对事情的思虑有欠周详,但却是在有所了解之下参与行动,而不是在不了解之下盲目附从政府投赞成票的。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参与的热情,实是未来承担更大社会责任的宝贵品质。最后由一批尸位素餐的议员主导硬生生通过了一次年轻人认为非公义的拨款,这对他们的社会公民意识带来多大的挫折感与无力感。若年轻人不再有热情,香港未来的动力何在?
年轻人为什么反高铁?看了《阿凡达》就可知一二。
《阿凡达》广受欢迎,除了它3D影像的革命性科技予人感官享受之外,还因为它的主题:保卫大自然、保卫家园、遏制残暴文明摧毁美丽且顺天意而存活生长的环境,这主题正是文明社会纷纷要回归自然的潮流,也是新世代的一种趋向。
现代社会一方面要适应科技瞬息万变,要追求快捷,但另一方面则要享受「慢」。几年前,西方就提倡「慢活」,以取代「快活」;提倡「慢食」来取替「速食」。
去年底,《人民日报》宣称中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数已突破283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在中国炫耀高铁成就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问一下,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纷纷建高铁呢?为什么中国能迅速抢占高铁世界第一呢?
因为其他国家,远的路程都坐飞机了,而近的路程呢?则选择开汽车,坐船,甚至骑单车、走路去「慢活」。德国有一幅漫画,比较中国人和德国人的生活方式,三十年前德国人开汽车中国人骑单车,现在德国人骑单车而中国人开汽车。
保卫家园,维护历史、文化与固有的人情,既追求速度去做事又优闲地「慢活」,这是新时代的趋势,也是新一代的价值观。
无权无势的年轻人,舍身反对强势野蛮的政府和建制派建高铁,正如潘朵拉星球上自然存活的族类反抗外来的文明残暴的地球人一样。这是香港的阿凡达故事。
立法会高铁拨款昨天审议未有结果,押后今天再决战。议会表决,政府铁票在握,可说胜负已定。然而,政府和建制派之胜,只能说是「惨胜」,从社会趋势尤其是社会力的消长来看,政府和建制派是虽胜犹败──表面上赢了,高铁拨款通过;实际上政府和建制派的名声是急坠,社会上对政府的反感升高,而所有参与反高铁的人士,特别是年轻人,也决不会善罢甘休,更大的对抗会接着到来。
民调显示,反高铁与支持建高铁的民意至少是平分秋色,并非如政府所说支持的民意一面倒。而支持的民意是建立在对高铁认识「好少」的基础上,随着市民对高铁的认知越来越多,反高铁的民意就一路趋升。这至少显示,建高铁仍是一个社会上什具争论性的问题。这问题得以在立法会通过,绝非因为多数议员顺应民意,而恰恰相反,是议会中政府的投票部队占了多数。
高铁拨款若通过,亦凸显了议会中功能组别存在的荒谬。大部份功能组别议员,对这个庞大的高铁计划,种种不清晰的细节都不闻不问,却附和政府投赞成票。这种放弃对政府监察的人士,还配当立会议员吗?由公司票垄断产生的功能组别议席,还应该保留吗?高铁案必然会掀起社会上更高昂的反功能组别的声音。
支持建高铁的人士,很难说没有人考虑自身的政治利益(迎合北京意向)甚或经济利益,但立法会外成千上万反高铁人士,尤其大部份年轻人,则不但没有个人利益的考虑,甚至还要忍受断食、苦行的痛苦,付出放下工作、挨更抵夜的代价。他们为了什么?为了公义。即使他们对事情的思虑有欠周详,但却是在有所了解之下参与行动,而不是在不了解之下盲目附从政府投赞成票的。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参与的热情,实是未来承担更大社会责任的宝贵品质。最后由一批尸位素餐的议员主导硬生生通过了一次年轻人认为非公义的拨款,这对他们的社会公民意识带来多大的挫折感与无力感。若年轻人不再有热情,香港未来的动力何在?
年轻人为什么反高铁?看了《阿凡达》就可知一二。
《阿凡达》广受欢迎,除了它3D影像的革命性科技予人感官享受之外,还因为它的主题:保卫大自然、保卫家园、遏制残暴文明摧毁美丽且顺天意而存活生长的环境,这主题正是文明社会纷纷要回归自然的潮流,也是新世代的一种趋向。
现代社会一方面要适应科技瞬息万变,要追求快捷,但另一方面则要享受「慢」。几年前,西方就提倡「慢活」,以取代「快活」;提倡「慢食」来取替「速食」。
去年底,《人民日报》宣称中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数已突破283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在中国炫耀高铁成就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问一下,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纷纷建高铁呢?为什么中国能迅速抢占高铁世界第一呢?
因为其他国家,远的路程都坐飞机了,而近的路程呢?则选择开汽车,坐船,甚至骑单车、走路去「慢活」。德国有一幅漫画,比较中国人和德国人的生活方式,三十年前德国人开汽车中国人骑单车,现在德国人骑单车而中国人开汽车。
保卫家园,维护历史、文化与固有的人情,既追求速度去做事又优闲地「慢活」,这是新时代的趋势,也是新一代的价值观。
无权无势的年轻人,舍身反对强势野蛮的政府和建制派建高铁,正如潘朵拉星球上自然存活的族类反抗外来的文明残暴的地球人一样。这是香港的阿凡达故事。
前一篇:苹论:香港的阿凡达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