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分享2016第24期】《中国老故事》

标签:
童书分享 |
分类: 桐书天地中文绘本专辑 |
与《各族故事》相遇,领略不同的民情风俗
分享时间:2016年12月1日(周四)14:00-15:00
分享嘉宾:杨老师
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杨小咪,今天非常高兴来到这里,与大家分享精彩有趣的民间故事,体验精彩阅读。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的也是这套丛书中的《各族故事》。
我们先来看看封面吧。


这两本书的绘者是我国著名的画家高晴老师,她已经60多岁高龄了。当她看到这个选题时特别激动,立刻答应帮忙插画,而且在所有的绘者中,她是最早交稿的。我们先来一起欣赏一下她的画作吧!
这些画是不是很可爱!别看高晴老师已是花甲之年,但画的人物形象都憨态可掬,十分童趣。第一个画面故事是彝族传说《神鸟传书》,第二个画面故事是傈僳(lìsù)族传说《天狗吃月亮》。
画家笔下能孕育出这么生动的画面,这跟有趣的故事文本分不开的。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各族都有自己悠长的历史与文化。今天给大家介绍这本《各族故事》就精选了16个少数民族30余个故事。这些故事不但介绍了这些少数民族的由来与风情,还展示了我们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智慧,让我们能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朋友们,你们知道在我们国家,哪个省聚集的少数民族最多么?
没错,是云南。那里居住了25个少数民族。
那我再接着问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在我们的少数民族中,哪个民族的人数最多?
壮族。是仅次于汉族人口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我们总社就在广西,我一广西同事说,很多壮族民俗文化都在慢慢失传,壮语因为会说的人少也渐趋消失。少数民族一方面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不断汉化,但同时自己传统的文化也在消失。很多少数民族语言会说的人越来越少。因此,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着手保护一些民族民俗风情。
譬如说,广西人民在4月份就享受了一次其他地方没有的节日——三月三民歌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广西壮族的传统歌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所以到三月三,全区放假两天。
唱山歌是广西民族地区的习俗,每年广西的民歌节也是为了纪念一位传说人物,就是刘三姐。
传说,刘三姐不但山歌唱得好,而且聪慧机敏,勇敢智慧,被人们誉为“歌仙”。1960年,一部电影《刘三姐》风靡全国,大家不仅通过这部影片认识了著名演员黄婉秋,也认识了美丽的桂林山水和充满机智的刘三姐。
在这里,我也来与大家对两句吧,大家可以猜一猜答案是什么。
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答案:
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
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山歌就是一问一答,你问我答,是不是挺有趣的。我们可以再对一个:
什么结果抱娘颈,什么结果一条心,
什么结果抱梳子,什么结果披鱼鳞?
答:木瓜结果抱娘颈,香蕉结果一条心,
柚子结果抱梳子,菠萝结果披鱼鳞。
你们看,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对出答案还真不容易。可是歌仙刘三姐是对答如流,而且聪明勇敢。我们说了她这么久,一起来看看她的故事吧。
插图:
唐朝时候,在广西罗城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位叫刘三姐的壮族姑娘。三姐自幼父母双亡,和哥哥刘二相依为命。哥哥经常出去打柴、捕鱼,三姐就在家里做些手工活儿贴补家用。她聪慧美丽,不仅纺纱织布样样出众,而且唱得一曲好山歌。
传说,只要三姐开口唱歌,那小溪里的鱼儿就成群结队停在水中不再游动,那山上的鸟儿就安安静静站在树上敛翅倾听,风儿不再吼,云儿不再飘,只有那美妙的歌声在罗城的山山水水间缭绕。歌声传到老人的耳中,老人们顿时添了精神;歌声飘到孩子们耳中,孩子们立刻停了哭闹。十里八村的后生,前山后岭的姑娘,谁都爱听三姐唱歌,谁都愿意来和三姐学歌、对歌。
三姐不但勤劳能干,而且是个嫉恶如仇的姑娘。村子里谁家有个不平事,别人不敢说,三姐开口就唱。她的山歌,让那些专门欺负老百姓的坏人听得胆战心惊。
一天,三姐打柴回家,走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上,看着一江奔流的春水,情不自禁唱起山歌来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
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
正唱着,忽然看到前面围着一群人,人群里传来争吵声。三姐上前一打听,才知道是猎人阿牛和财主莫怀仁的管家吵起来了。原来阿牛射中了一只野兔,正准备拎回家给老母亲做顿小菜,谁知被这个管家发现了,他仗着莫家的势力,硬说这山里的一草一木都是莫家的,旁人谁也不能拿。
三姐听了,忍无可忍,张口便唱道:
天地山川盘古开,飞禽走兽众人财。
想吃鲜鱼就撒网,要吃野兔带箭来。
莫管家听了,恼羞成怒,他对三姐喝道:“你是谁?一个黄毛丫头,不知道天高地厚,你可晓得莫大爷的厉害?”可是刘三姐不害怕,继续唱山歌,灭了莫府大管家的威风,长了乡亲们的志气。莫大管家一看阵势不对,赶紧溜走了。
莫怀仁得知一个小姑娘竟敢和自己作对,气得哇哇乱叫。本来他准备找人把这个唱歌的姑娘捆绑起来,可一看,这姑娘长得像一朵花似的,他顿时改了主意,要刘三姐嫁给他,并威胁说,要是不同意,就告她哥刘二欠债不还。
刘三姐看这莫老爷使坏心眼,机灵一动,说:“如果你能跟我对山歌对赢的话,我就嫁给你!”莫老爷心想,对山歌有什么难的,信心满满地答应了。
第二天,莫怀仁就找来三个秀才,带着满船的歌书和刘三姐对歌。结果大家也可想而知了,以三姐的聪慧机敏,那些酸腐秀才哪里是对手,一一败下阵来。从此,刘三姐的歌声传遍了家家户户,那些心术不正的坏人听了吓得丢魂落魄,那些勤劳善良的乡亲们听了,觉得扬眉吐气。
后来,三姐的歌声感动了天上的神仙,为了让歌声永存,神仙派了一条金色大鲤鱼来接三姐上天。从此,刘三姐就成了天上的歌仙,永远用歌声守护壮族人民。
今天我们也特别感谢刘三姐,因为她不仅留下了这美丽的传说和歌谣,还给我们壮乡人民带了了两天的假期福利。
其实,这些歌谣不仅动听,还能传播文化、传授知识、记载历史。譬如唱道:“莫夸财主家财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家有千金不算富,坐吃不动山也崩;哪怕贫穷如水洗,勤劳双手是万能”这些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教化人们做人的道理,放到今天也是不过时的。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南方山多水弯,人们的歌声在山间飘荡,声音往往是委婉曲幽。北方平原广阔,那里的歌声又是另外一种风格了。在我国北方,最爱唱歌的民族估计是蒙古族了。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他的声音浑厚雄壮,这都是与从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驰骋奔马的分不开的。
腾格尔在演出时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他会使用一把特殊的乐器——也是蒙古族的特有乐器,马头琴。
琴的顶端是个马头形状。
关于马头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在内蒙古的草原上,住着一个叫做苏和的小牧童。苏和自小就失去了父母,一直跟奶奶生活在一起,祖孙二人以放羊为生。苏和聪明、勇敢,很受奶奶和邻里们的喜爱。
苏和渐渐长大,成了一个强壮、帅气的小伙子,他每天都去放羊,还喜欢在放羊的时候唱歌,他的歌声真是好听,草原上从没有出现过这么好听的声音,附近的牧民都喜欢听他唱歌。
一天,苏和像往常一样出去放羊。天色渐晚,苏和赶着羊群往家走去。经过池塘边的小路时,羊群围在一起不再往前走了。苏和感到很奇怪,上前一看,发现一匹刚出生不久的小马驹躺在地上,浑身脏兮兮的,还受了点伤。于是,苏和抱着小马驹来到池塘边为它梳洗身体,清理伤口。在苏和的照顾下,小马渐渐回复了健康。
它全身雪白,美丽又健壮,是这一片草原上最漂亮的马。它还曾经在一个夜晚赶跑一只大灰狼,保住了羊群。从那之后,苏和与白马更加亲密了,一人一马整日形影不离。
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消息,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好的骑手做丈夫,因此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赛马大会。谁要得了第一名,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邻近的朋友都鼓动苏和,让他骑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于是,苏和牵着心爱的小白马出发了。
赛马大会开始了,苏和的小白马跑到了最前面,获得了胜利。
王爷一看,获得胜利的竟然是一个穷牧民,顿时翻了脸。将苏和的小白马扣下,把苏和赶回了家。一天夜晚,苏和正要上床睡觉,忽然听到门外有声响,开门一看:原来是小白马回来了!苏和高兴极了,却发现白马的身上到处都是伤,还有几根利箭插在身上。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王爷夺走白马后非常高兴,走到哪儿都骑着它,还设了一个宴会,广邀亲朋前来,好炫耀一番。
一天,王爷想骑着白马威风一下,不料白马却一个跳跃将王爷摔了下来。白马挣脱缰绳,向城外奔去。王爷气坏了,让众武士拦下白马,但是白马毫不屈服。众武士见状,拉起弓箭,一起向白马射去。白马身中数箭,仍坚持着跑了出去,回到苏和的身边。
苏和看着白马满身的伤,伤心地流下泪来。他忍着心痛,拔下白马身上的箭。但是白马的伤太重,第二天就死了。白马死后,苏和伤心不已,白马便在他的梦中告诉他,用它的骨头、筋和尾做成一把琴,这样它就可以永远留在他的身边了。苏和按照白马说的做出了一把琴,并给它取名为“马头琴”。后来,他常常在草原上拉起马头琴。渐渐的,马头琴成为了草原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马头琴那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沉醉其中。
插图:
这就是马头琴的传说了。
在少数民族故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人和动物相存相依的动人情节。这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密切联系。在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深山、丛林、草原等地方,家畜是他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朋友,因此在他们的民间故事中,经常能看到狗、羊、马、牛、驴的出现,等等。如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骑着小毛驴的聪明阿凡提。人们结合人生感悟,对动物世界进行了有声有色的描绘,让儿童不仅了解了熟知了各种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丰富了自然知识,同时了解自然与人们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蒙古族的故事《猎人海力布》,讲的就是一个听懂鸟语从而拯救全村人的英雄海力布的故事。
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长期居于中原的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多为边疆、山林,艰难的生活环境让他们的文明发展进程缓慢。他们与自然搏斗,在一次次迁徙中经历着血洗的历练。在与自然环境的较量中,他们的生存智慧、勇气得以巨大释放。如裕固族传说《莫拉斗雪妖》说的就是小牧童莫拉智斗雪妖的故事。
裕固族是分布在甘肃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祁连山北麓。那里草原辽阔,草质优良,是从事畜牧业的天然牧场。但是大家都知道,甘肃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冬天大雪纷飞,非常寒冷。
插图
据说有一年,祁连山下的大冰洞里来了一个雪妖,不断地掀起暴风雪,一下就是十几天,冻死了数不清的牛羊。小牧童莫拉为了拯救人们,自告奋勇地去寻找太阳神,一路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宝葫芦,最终降服雪妖。
在这里我简单地讲一下这个故事。具体的大家可以去看看书,这个故事很让人感动。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劣,人们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与之抗衡。于是产生降伏魔怪、上天入地的神仙,驰骋南、北佩箭策马的英雄。故事中坚毅、勇敢、正直、高尚的英雄形象就会成为儿童心目中的偶像,对他们起着鲜明生动的人格榜样的作用。
幼小的孩们往往渴望获得更多的生命经验,但由于生活的局限性却使其无法达成,而各族故事却给了孩们这样一个平台和契机。当讲起蒙古族民间故事时,孩子们仿佛看到了那广袤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还有洁白的羊群。当讲到傣族的泼水节的传说,说起孔雀公主的故事时,孩子们又仿若被引领进了神秘美丽的西双版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丰富多彩的各族故事中,我们读到的是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是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
我曾经用一棵树的比喻来说明人的生长。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就像森林中的大树一样,需要从土地中汲取营养。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大树的根,各族文明都是根基的一部分,它们彼此相连,盘根错节,而这棵树才能稳稳深深地扎入土中。只有把我们的生命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智慧与能量。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陪伴,谢谢你们!
关于我们这套书的详情,大家可以到以下地址了解: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23948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