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分享2016第23期】《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

标签:
童书分享 |
分类: 桐书天地中文绘本专辑 |
很高兴跟大家分享这套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大家久等了。
这套书从着手操作到最终付印,大概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多里,我们编辑小组(四位编辑)也和大家一样,盼着孩子们能早点看到它,偏偏好事多磨,因为要做重大选题报备,所以我们等待审批的时间差不多和编辑工作所花费的时间相等了。出版局、出版总署,甚至国台办都参与进来,层层审核,每次都要经历漫长等待,从未遇见过的情况这次都体验了一番,还好,结果是令人欣喜的,我们顺利通过了审查,这套书终于放到大家面前了。
先给大家看看这套书的样子~

尺寸比《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以下简称“《历史》”)略小,每册页码较《历史》多出近30页,全书也分为14册,这是全14册的总目录:
细心的大家可能会发现,与其他地理书不同,这套书每一册的书名,不是什么“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也不是“某某省”,而是“天府之国”“千里中原”“白山黑水”等名字。这种名称上的区别有什么“玄机”呢?
原来小鲁在编写这套书的时候,有意将传统的、教科书式的地理区域划分体系打破,即不以传统的框架区域、行政区域来做中国地理分区,而是将地理真正交还给“自然”,根据自然存在的区界来分析中国地理,毕竟,我们脚下的山川大地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后来任何人为对它进行的划分,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对自然的割裂。这也是这套书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的一大特色。
我们想,一块天然存在的地理区域,从古到今,随着国家版图、行政区域的变革,肯定已经发生了无数的变化,还在传承的,是在这块区域里长久形成的一些诸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和此种环境中形成的人文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真正能植根于我们心中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单位,而是生养我们的那片土地。
小鲁正是基于此,用最能代表当地地理特点的语词,给中国这14个自然地理区域分别取了温暖的名字,充分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可以一块土地一块土地的“游历”。
说到这,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读这套书的小方法
给孩子讲中国地理,当然是从他们最熟悉的地方开始,从脚下的大地、身边的山川,再到更加广袤的世界,一步步,以一种最符合人类认知过程的方式展开,这样的地理才能慢慢住到孩子心里。
最熟悉的地方,当然是自己的家乡咯。我来自东北,当时就很自然地从《白山黑水》“下手”了。
看着一串串熟悉的地名,孩子们自然会感到熟悉、亲切。他们可能会时不时的大叫:“啊 ,这里我去过”,或者说:“这不就在我们家旁边么?”这种效果是最好的,因为建立起了孩子们和身边地理的联系,他们会发现,地理其实一点也不遥远。
在每一册正文的开始都有这样一篇:

这是我从第1册《天府之国》的辑封上截取下来的,这一篇就是专门讲述本册地理区域的总的自然环境概况,通过它,孩子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与“天府之国”地理概念上相关的一切。
上面提到这套书是以自然区界作为分册依据,可能有家长担心,这样是不是会和现在的地理教材脱节,并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地理学习、考试?别急,我们往下看:
还以第1册为例,这是该册的分册目录,看到具体内容,我想大家就明白了,在每一个分册里,都会将每个自然地理区界涵盖的具体地域详细讲到,“天府之国”涵盖四川省、重庆市,那就将这两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知识展开、讲透,这样也就与地理课上的内容对接上了。
以上是就《地理》的体例和结构大致给大家介绍了下,“中国地理”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要给孩子们讲,还要避免长篇大论,《地理》考虑到孩子们的阅读特点,化整为零,用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除去“专栏”,平均每册十七、八篇),将一个个地理知识讲透,孩子们不必花多少时间,就可以了解一个知识点,14册内容连起来,就是一副波澜壮阔的中国地理画卷。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书中是怎么具体讲中国地理的
从上面的总目录可以看出,这套书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地理区域,实际上也是这样,从黑龙江的漠河到云南的腾冲,再到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从新疆的天山山脉到台湾的中央山脉;从最北的黑龙江到最南的万泉河;从世界屋脊到九寨沟中的一股泉水……主要的行政区、城市乡村、山河湖海、风景名胜、典型动植物,及至各地传统节日、风物人情、民俗特产……可以说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乃至旅游地理无所不包,其内容之丰富、全面在同类书中,堪称罕见。
地理作为一门学科,跟历史很大的一点不同,就是需要庞大的数据支撑,这套《地理》中的数据资料,小鲁最初是从海峡两岸多所大学的地理研究机构采集获得,此外,还参考了许多诸如中科院、地图出版社等权威机构的文献、典籍,目的就是要保证其中数据的准确性。
我们引进以后,又重点针对数据、地图部分展开大量工作,修正了一些之前比较陈旧的数据,又将一些新的数据补充进来,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新的情况出现,比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原书采用之前的8848米,我们根据地图出版社的最新数据改为8844.43米,更加准确。
我们又延请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教授为我们把关,对书中数据和知识点进行审查,确认没有问题之后,才最终定稿。
书中的地图,我们全部从具有地图出版资质的中国地图出版社定制购进,这些地图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新、最准确的。给大家看其中的一张:
截图不清楚,印刷非常清晰,这个中国地势图(以及每册中各个区域地势图)是地图出版社地图制作团队根据我们的具体要求专为这套书制作,在别处看不到一模一样的,其出版地图的权威性也决定了这些地图完全可以作为阅读任何地理书的工具地图来使用。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问,这套《地理》规模这么大,内容这么多,又有这么多数据、知识点,孩子会不会喜欢,能不能读得进去?这个问题好,引发下面高能预警!
作为《历史》姊妹篇的《地理》,当然不会让这样的问题成为问题。看看创造了《历史》的“小鲁笔法”怎样来写《地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篇章的标题和文前导语:
形容四川盆地的巨大和物产丰饶:

讲四川的天气,引用了一个成语“蜀犬吠日”:
讲四川名字的来历:
从这些标题就能看得出来小鲁在写作时的用心,既要简洁地概括出地域特点,又要新鲜有趣,能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这样的标题和导语,总能让人不知不觉拿起就不想放下,想看看内文里到底写了什么。
接下来看正文,再举《天府之国》为例:
以上两段是写道教名山——青城山的构造及名字来源,大家可以看到,这两段文字都从孩子日常能接触到的生活场景切入,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紧密对接,一下子就拉近了孩子和地理的距离。
大家可能觉得这种写法并不陌生,没错,《历史》里很多篇章都有这样的写法,孩子们都喜欢这种亲切的“带入”,自然到不留痕迹,同时又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地理》继续沿用这种笔法,带领孩子们轻松地打开一个个知识宝盒。
这是关于峨眉山的一段场景描写,作者肯定亲身游历过峨眉山,这些场景就像游历后写的日记,那么优美、真实,让人忍不住马上就想到现场去看看。
这一段是写九寨沟里的一处景点——五花海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个景点,觉得描写的到不到位?我没有去过九寨沟,但是看过这一段,头脑中会浮现出一个大致的五花海的形象,顺带说一句,这种景物描写对孩子的景观描写类作文应该很有帮助。
以上文字是写重庆北边一座古代军事要塞——钓鱼城的,这篇文章的题目叫“挽救欧洲命运的小山”,历史和地理从来都分不开,历史恰恰又是小鲁的强项,在这套《地理》里,到处都有这种与地理联系紧密的历史,让孩子们不仅看到眼前的“地理”,还能了解“地理”的过去。
再来看一桩离奇的“河流谋杀案”:
一个复杂的地理概念——河流袭夺,用这样的方式一讲,是不是既明白又好玩?
其实不怪孩子们读不进去一些科学书籍,总是那么枯燥,谁爱读?如果都用这种有趣的方式讲述,情况估计会大有改观。
仔细想一想,历史也好、地理也好,其他读物也好,不管有着怎么详细的分类,在孩子眼里可能只有两类——有意思的和没意思的,有意思的自然爱读,没意思的看几页就要抛到一边,基本情形就是这样。所以能用讲故事的方式贴切地讲述地理,没有比这更好的让孩子接受地理的方法了。
再来看看一段描写乐山大佛的文字:
讲起故事,小鲁是精彩且贴近生活的;讲到知识,小鲁又是严谨且精细入微的。乐山大佛的身高、肩宽、鼻子耳朵的大小都有详细的数据展示,像这样的数据,比如黄果树瀑布丰水期的宽度、高度,山海关城墙的高度、厚度……地理教材里都不会提及的细节,这套书中居然都有。
说到这个,为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小鲁还在书中增加了大量“专栏”,用以对正文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拓展,比如,在“庄严的北京”一篇里,会有专栏“北京城的建筑格局”,在“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一篇里,会有专栏“历代长城”,在“奇妙的地底王国——打鸡洞”一篇里,会有专栏“石笋、钟乳石和石柱是怎么形成的?”……这些专栏与内文紧密衔接,恰到好处地出现,可以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开拓知识面。
以上是就《地理》的文字展开的一点论述,接下来再来说说书中的插图。限于时间,这部分就简单归类说明吧。
全书插图近2000张,每册100多张,其中相片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有风景、建筑、雕塑、工程、风俗、动植物等各种类型,这些相片多购自各大专业图片网或者个人摄影收藏,有一些拍摄水准相当高,让孩子们直观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能得到美的熏陶,来一次纸上的旅行。
我给大家找了一些先看看:
把这些相片放到一起,足够开一个摄影展的,书中照片旁边都附有图注,对图片详细解说。很多珍贵的老照片,在别处很难见到。
书中还有大量手绘图片,用来展现一些相片无法表现的场景,比如工艺流程图、地质剖面图、成长演化图、地理方位图以及各种示意图……它们是这样的:
这些图片比文字更能快速、准确地说明问题,喜欢深入研究的小朋友,可以在这部分内容上多多着力,相信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我们再看看小鲁为了方便孩子们阅读这套书,用了哪些巧思:
地理离不开地图,之前说过,每册最前面都配有一幅《中国地势》总图、一幅本册地理区域地形图,而且内文部分,还有与本册区域地形图相对应的小地图,上面有坐标,可以一下子定位到正在阅读的这个地方在中国地图上的确切位置,让孩子们脑海中始终保有整体的地理区位概念,比如前面提到的青城山,它在地图上这个位置:
从部分始终能联系到整体,可以培养孩子的整体观、全局观。
除了地图,每册前面还有一个“如何使用这本书”:
上面这些小注解详细地告诉孩子们要怎么利用手中的书,充分挖掘出这套书的功用。
中国很大,在孩子们有机会出去看看以前,先读读《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
中国很美,在孩子们有机会到处转转以后,再读读《写给儿童的地理》,就会发现世界如此不同。
希望孩子们从此爱上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