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娜子桐妈
安娜子桐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325
  • 关注人气:9,0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孩子报个早教班为啥这样纠结?

(2013-12-17 17:44:00)
标签:

早教

分类: 安娜早教文章0-6岁

                         给孩子报个早教班为啥这样纠结?

 

                                  文/图    安娜

 

       给孩子报个早教班为啥这样纠结?

 

    很多大宝妈妈在孩子入学后基本不再过多关心小宝(0-6岁)的东西了,可是安娜不同,因为我要继续工作着我的工作,大宝小宝课题一起来吧!

 

    很多时候习惯于各大论坛走走看看,不为别的,主要看看家长说什么,反馈什么,这对于做教育研究的我来说是再好过的一线资源,所以虽然很忙,也仍然在广大家长当中发现这样一个每年这个时期都讨论火热的话题,那就是早教班,尤其是冬天,孩子没有更多户外玩耍机会的时段里,妈妈们忙着询问听取别人的建议,让大家出出主意,各大早教中心试听看看,满眼一片火热的氛围。

 

    其实,上个早教没啥可纠结的,利大于弊这是肯定的,那么家长为啥还这么热火朝天的讨论呢?

 

    家长的理念越来越先进,可以学习的网络资源越来越多,怕不规范的早教和不优秀的早教师资耽误了孩子的发展。

    身为一线研究人员,我不得不说,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在科学指导下的经验累积,早教老师有育儿经验的少,科学指导可以称得上吧,可是这科学也要有实际生活经验做依托,但是不用那么担忧,因为我们要“取”的是早教老师的某些课程的路线,游戏的方式,孩子交际的圈子,而非他给予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只要你按照自己的路线走就可以了。

 

   说实在的,要是早教都便宜的和菜市场一样,我想纠结的人一定少了很多吧。

   性价比还是这个问题,值与不值,看你怎么看了,你认为值得就值得,不用公众的眼光去判断,孩子是自己的,money是自己的,管他别人怎么说。所以我们还是认为值得,只是200元不值得,看看美国各大儿童图书馆并加早教活动,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做到这一点,该有多棒,那样我们就不用为孩子留有遗憾了!

   所以我也经常感叹,你为啥这样贵,可是就是有一些人觉得贵才有价值。

 

   自己就可以教育,不用出去,小孩子能学到什么,老师能教什么?

   我怎么那么不喜欢这种观点呢,自己可以教育,你能分享吗,你能等待吗,你能给孩子韵律节奏吗,你能改孩子团结协作吗,你能给孩子模仿吗。。。老师问,鞭炮是什么样的声音啊,十个小朋友有十个小朋友的想法,每一个都是被模仿的对象,这是自己在家学不来的,还有人说,我家从小亲子阅读。。。我家也从小亲子阅读,中英文同步,可是阅读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吗?读万卷书就搞定所有了吗?

 

   我还想说,某些机构你能把内容课程再完善一些,再多给妈妈一些附加价值吗,妈妈的钱都是血汗钱,为了孩子,我们放弃了某些东西,价格高我们认了,您能课程再好一些吗?

 

   早教也是教育,教育就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好于不好。

   很多妈妈在纠结上早教到底是好于不好,任何问题都不能偏激,每周一次,唱唱跳跳,有啥不好?专家说被动的接受不如主动的探索,那你能说永远主动的探索不需要被动的接受,一周40分钟被动的接受会影响孩子主动的探索?总而言之,还是要靠家庭教育,你选择早教,不能依赖早教,你没有选择早教,不能完全放羊,什么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一刀切走极端都是安娜及其反对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父母应该做的。

 

   孩子因为上早教就变得怎么好了,我也不赞成,没有万能的老师,也没有那么神勇的老师能把你的孩子怎么样,关键是你的孩子在成长,而在这成长过程中恰巧您选择了早教课程,也许有那么一点点“业绩”,但是绝对不是您所说的因为上了早教课就。。。

 

   中国的早教为何走了十几年还是发展没有那么迅猛,重要的是受教育的主要群体家长,这个步伐走的太慢,如果普及大众,能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是很多人的心愿吧,虽然我们的孩子已经大了,可是我们还要养育第三代,任重道远啊,所以谁能让家长成长,谁就是优质的早教者,不是很多早教中心开展各大家长活动吗,可多好呀,每个执行者都认识到了这个概念,可是门口能不站着那些手拿收款机的推销人员吗?

 

   早教,但愿有一天我们不再为你纠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