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90后女作家卢苇
我就是一种小众范儿
《今日重庆》记者 周瑞丰
你也许不知道卢苇,但一定听说过网络红人重庆苇子。2012年,她以一篇《我家没有宝马车,只有藏书数千卷》一炮而红,并引发持续舆论争议。生于1993年的卢苇,目前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动漫产品设计,位于大学城的四川美术学院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卢苇的人生大概也是没有围墙的。
见到卢苇时,短发的她散发出浓浓的书生气,“我不喜欢网红这个词。”她在采访中屡次强调。
2011年9月,刚满18岁的卢苇收到了一份独特的成人礼,保管家里的3000册旧书,早在1980年代,卢苇父母得知川美图书馆正在出售旧书,便花了1000元,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半年的工资,把这些书购买了下来。“包括中外名著、刊物杂志等,不少都是绝版的,书的年龄加起来比我父母的年龄还大,都是很珍贵的书。”
2012年,卢苇结束了美术联考,并在一万多人中取得了第23名的好成绩,她终于有时间来与这些旧书相处。在整理书籍后,卢苇将这些旧书的照片和一篇《我家没有宝马车,只有藏书数千卷》的随笔,署名“重庆苇子”发到网易论坛上,几天后,卢苇突然同时接到三家媒体的采访电话,不明所以的她打开电脑,才发现几乎所有门户网站上都有她的消息。
“当时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反击网上层出不穷的炫富帖子,也是为了自己能更深入思考物质与精神这个话题,虽然说先有物质再有精神,但在物质并不缺乏的时代,还一味大力提倡物质生活,肯定是不对的。”出名后的卢苇受到了不少非议,但对于网络上不同的言论,卢苇早已具备了承受能力。
“网络是双刃剑,老一辈的知识都是在书本上获得的,有门槛,现在网络几乎说是没有门槛的,五花八门的观点都有,这就很考验年轻一代的鉴别力。网络一方面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另一方面却会使得我们的价值观偏离。”
大量阅读旧书,给卢苇带来了有别于同龄人心智的思维,在这些书中,卢苇最爱的是诸如托尔斯泰之类的大部头书籍,在阅读中她感受到了这些名著的伟大。“这些书中有一种人性的光辉,有良知、真善美在里边,但现在的作家大多数都追求尖刻与猎奇。”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卢苇受到父母很大的影响。在阅读旧书的时候,卢苇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燕子”的人留下的批注——后来她才知道,这是她妈妈的小名。
早在小学,卢苇便有了看书的爱好,常常打着手电筒在床上看书,甚至看成了近视眼。小时候的卢苇阅读了大量流行文学,穿越、后宫、言情。初二的暑假,母亲向卢苇推荐了不少名著,包括卡夫卡的《变形记》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等,从那个时候开始,已经对流行文学感到腻味的卢苇逐渐告别了肤浅的阅读,慢慢爱上了厚重的文学作品。
在所有旧书中,卢苇最喜欢的小说是《红楼梦》,谈到此,她随即拿出ipad,里边是她最近正在看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我以前看的是另外的版本,后来发现,这本才是最完整的。”除了认真阅读书里的批复,卢苇还加入了自己的笔记,“不少侧批都是精华所在,它是甲戌年侧批,我的是乙未年尾评。”卢苇笑道,“我觉得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是着重体现了女性的一种美,这是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都没有的。”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卢苇便开始尝试写作,那时正是仙剑奇侠传特别火的时候,她决定续写“仙剑二”,并在宿舍把小说念给室友听,虽然并没有完成,但却为卢苇打开了写作的大门。
2011年,之前写过不少社会调查的卢苇,跟随本地一家媒体前往石柱县千野草场,拜访一个生活困难的小女孩,“那是一个平安夜,我买了一个蛋糕,和她一起度过圣诞节。”感触颇深的卢苇回家后将这件事写成了纪实文学《一个高中女生的社会调查》,投给了人民文学社旗下的《当代》杂志,这篇文章引起了主编周昌义的注意。之后在周昌义的提点下,卢苇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能够小小年纪便在《当代》堆积如山的书稿里脱颖而出,卢苇颇为自豪。
在写作的时候,卢苇并不像其他人一样拟好提纲,她常常在灵感涌现的时候,写下零星的片段。有时候为了写好一个开头,卢苇会翻阅很多书。在写作的时候,卢苇会预设结尾,然后再写内容。2013年,卢苇出版了第一本关于校园爱情的书《六月,我们说爱尚早》,该书以周围朋友的故事改编而来。
2014年,卢苇的第二本作品《一生花掉一万亿》出版,在书中,她向那些成天宣扬享乐主义和奢侈成瘾的高级玩家们叫板。目前,卢苇正在创作自己的新书,内容是关于一个因为想进娱乐圈而付出了一系列身心代价的少女的故事,这本书正在周昌义的帮助下修改。
之所以不喜欢被人称为网红,卢苇觉得,大部分网红都是靠不断低俗炒作,却不得不面对人气不断下降的现实。“其实我并不排斥出名,但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所有人可以同时消费一件东西的时代了,世界分成了一个个小众,能够以正能量的方式影响身边的人,已经是很不容易,我可以说是一种小众范儿。”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卢苇每天都会保持阅读的习惯,因为最近忙于考研,没有时间阅读长篇小说的卢苇,在微博上会每天发三条浅阅读的内容。“比如我在新闻上看到‘刘易斯拐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便会查询出来发在微博上,浅阅读也是阅读。”除了浅阅读,卢苇还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画一些插画,前段时间纪念二战时,卢苇便画了一些关于希特勒的插画。
平时喜欢游历的卢苇也会在暑假出去旅游。“比如我想了解合川钓鱼城的故事,便特地去了趟合川。我很喜欢历史,但老师的讲解有一定局限性,我就会去寻找考察真正的历史。”
卢苇身边的不少90后朋友都不喜欢阅读,喜欢看书的也仅是看《盗墓笔记》之类的网络小说。“我认为90后还是该读一些有营养的书,一些厚重的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卢苇的作品也愈加理性。“我一直很崇拜那种可以写出苏轼味道的女作家,这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很大气。”渴望作品获得认可的卢苇坦言,由于阅历有限,自己的作品还不够深刻。“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我想成为一个受世人认可的艺术家,以后可以真正靠艺术和文字生活。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写一部能因其价值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流传下来的作品,虽然这一点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