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記憶超強的王粲與張松

2023-01-05 22:35:25
标签: 文采記憶超強的王粲與

  閒讀史,知古人中文采記憶超強的王粲與張松,簡介如下

1.        王粲

  王粲(177年-2172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人。擅長辭賦,建安七子之一,被譽為「七子之冠冕」。

漢獻帝西遷的時候,王粲來到長安,去拜訪名士蔡邕。當時蔡邕家裡賓客盈坐,聽說王粲在門外,蔡邕慌慌張張出來迎接,把鞋都穿倒了(倒屣迎之)。

大家見王粲只是個十五六歲(191年至192年間)身材弱小的孩子,都感到驚訝。蔡邕說︰「這孩子才學廣博,我比不上。我要把家裡的藏書文章都送給他。」

曹操辟王粲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後升遷為軍謀祭酒。魏國建國後升為侍中,甚得曹操重用。

王粲因博學多識,總能做到對答如流。當時舊禮儀制度廢弛殆盡,需要重新制定,王粲與衞覬等負責除舊佈新,制定新的典章。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天,王粲隨軍隊伐吳,翌年春正月二十四日戊申(217217日),於返回鄴城途中病亡,據稱死於痲瘋,年僅四十一歲。  

王粲記性過人,有一次和友人同行,停下來讀路邊碑文,友人問他能背誦嗎?王粲說:「可以。」當即表演,一字不差。又有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被人碰亂了,王粲憑著記憶,把棋子重新擺好。下棋的人不信,以為他亂排,用手巾帕蓋在棋盤上,請王粲在另一個棋盤上重擺一遍。王粲擺出來後,一模一樣,一個子都沒錯,令人驚嘆。

王粲在詩賦上的成就甚高。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提到:

「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

王粲的哀思表現在作品上,其代表有《七哀詩》與《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王粲《七哀詩》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南登灞陵岸,同首望長安,悟彼林下泉,喟然心碎肝。(或作「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把在亂世的經歷見聞,融入於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2.        張松

 張松(?-212年),男,字子喬,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劉璋的部下,益州別駕。

  建安十三年(208年),為益州牧劉璋別駕從事,被派遣至曹操處而不為其所存錄,張松為人短小放蕩,然識達精果。當時曹操已經擊走了劉備,不再存錄張松。主簿楊修勸曹操辟張松,曹操不納。

  张松見楊修觀其人,單眉細眼,貌白神清。問其姓名,乃太尉楊彪之子楊修,字德祖,現為丞相門下掌庫主簿。此人博學能言,見識過人。

  松知修是個舌辯之士,有心難之。修亦自恃其才,小覷天下之士。當時見張松言語譏諷,遂邀出外面書院中,分賓主而坐,謂松曰:「蜀道崎嶇,遠來勞苦。」

松曰:「奉主之命,雖赴湯蹈火,弗敢辭也。」

修問:「蜀中風土何如?」

松曰:「蜀為西郡,古號益州。路有錦江之險,地連劍閣之雄。回環二百八程,縱橫三萬餘里。雞鳴犬吠相聞,市井閭閻不斷。田肥地茂,歲無水旱之憂;國富民豐,時有管弦之樂。所產之物,阜如山積。天下莫可及也!」

修又問曰:「蜀中人物如何?」

松曰:「文有相如之賦,武有伏波之才;醫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隱。九流三教,『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不可勝記,豈能盡數!」

修又問曰:「方今劉季玉手下,如公者還有幾人?」

松曰:「文武全才,智勇足備,忠義慷慨之士,動以百數。如松不才之輩,車載斗量,不可勝記。」

修曰:「公近居何職?」

松曰:「濫充別駕之任,甚不稱職。敢問公為朝廷何官?」

修曰:「見為丞相府主簿。」

松曰:「久聞公世代簪纓,何不立於廟堂,輔佐天子,乃區區作相府門下一吏乎?」

楊修聞言,滿面羞慚,強顏而答曰:「某雖居下寮,丞相委以軍政錢糧之重,早晚多蒙丞相教誨,極有開發,故就此職耳。」

松笑曰:「松聞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達孫吳之機,專務強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誨,以開發明公耶?」

修曰:「公居邊隅,安知丞相大才乎?吾試令公觀之。」呼左右於篋中取書一卷,以示張松。松觀其題曰:「孟德新書。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共一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

松看畢,問曰:「公以此為何書耶?」

修曰:「此是丞相酌古準今,倣孫子十三篇而作。公欺丞相無才,此堪以傳後世否?」

松大笑曰:「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止好瞞足下耳!」修曰:「丞相秘藏之書,雖已成帙,未傳於世。公言蜀中小兒暗誦如流,何相欺乎?」松曰:「公如不信,吾試誦之。」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朗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

修大驚曰:「公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

後人有詩贊曰:

古怪形容異,清高體貌疏語傾三峽水,目視十行書。

膽量魁西蜀,文章貫太虛百家並諸子,一覽更無餘。

 建安十七年(212年),暗助劉備,為其兄張肅所告發,劉璋怒而將他斬殺。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