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確的方式培育孩子成長
【園丁按】
俞敏洪〈用正確的方式培育孩子成長〉,俞敏洪(1962年9月4日-),江蘇江陰人,中國民辦教育家,北京新東方集團創始人及校長,現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總裁,中國民主同盟第九屆中央委員。
這是他2019-09-20在《揚州講壇》的演講稿,發表于《資訊》,摘要如下:
我來揚州比回自己家鄉江陰的次數還多,揚州是人文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完美結合,而對揚州的喜愛是緣於這裡流淌著中國文化的情懷。再次登臨「揚州講壇」心裡十分忐忑,我是做教育的,研究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新東方也有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教育孩子這事情太重要了,所以我選了來講正確培育孩子的教育方式。
1. 父母讀書的習慣很重要
揚州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很多咖啡館,很多茶室,可以放一些揚州人文歷史的書,當時推動第一批書,50萬圖書是我捐獻的。
家長喜歡讀書的習慣很重要。現在大家通過微信微博可以收集到很多信息,但是很多人止步於了解信息,稍微有點深度的信息都讀不下去。父母喜歡讀書對孩子很重要。但是,如果母親不喜歡讀書,光是父親喜歡讀書,基本沒用。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母親不管多忙,都是主要照顧孩子的,母親影響孩子更多,母親的言行情緒志向胸懷,都很重要。在新東方教師中,母親喜歡讀書的孩子成長也比較順利。
一個人最好每年要讀20本以上的書,一個民族的強大與否,和是否讀書有關。猶太人每年每人讀書65本,日本人每年每人讀書接近50本。在海邊,老外在曬太陽時,80%的人會在一旁放本書。中國每年每人平均4.5到5本,這個數據是根據出版書數量統計的,但包括了各種教科書。
名牌學校的學生,有相當比例有心理問題。這些孩子很聰明,但是家長給他們灌輸的理念很狹隘,從小就是一定要考進名牌大學。一旦進入名牌大學,人生目標沒有了。孩子本身智商高,在中學拿第一很容易,但到好的大學就不容易拿了,這時就可能迷茫,或者情感受挫折,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2. 培養孩子要離開父母展翅去飛
作家龍應台《目送》中有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培養孩子是讓孩子離開我們。有一個北京男孩,單親家庭,母親對孩子過分依戀,有戀子情結,看到他身邊有女孩就很妒忌。孩子原本可以進北大清華,但為了離開母親而填了復旦。沒想到才過一周,母親就對兒子說,我已經在復旦旁邊買了房。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為了自己心裡覺得安全,但不明白,不放飛孩子,孩子會有多大的麻煩。
馬丁·路德·金說:「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於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中國在努力,教育方針具體是什麼?德智體全面發展,德具體是什麼?智和體又是指什麼?這些都是需要具體定義的。有了定義,就有了方向感。
3. 對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
對孩子來說,什麼最重要?”真誠高尚的人格,開朗豁達的個性,勤奮向上的態度,獨立勇敢的精神,敢於吃苦的習慣,不怕失敗的心理,善於交流的能力,寬容大度的處世,終身依賴的技能。”
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大學裡所學的內容,在大學畢業時有的已經過時了,應該教孩子獲取知識的方法論。我和馬雲很接近,他和我一樣學英語,創業也相似,一邊當老師一邊自己創業。我也好,馬雲也好,都沒有依賴於我們學到的技能,和具體業務本身是沒有關係的。馬雲的成功,主要是前面的八條。真正成功的企業家,多是那樣的人。
美國人研究,成功有七大要素:堅毅、自控、合群、熱情、感恩、樂觀、好奇。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歷經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這種品質就叫堅毅。
意志力具體體現在對於自身的控制力上,研究表明,有自控能力的孩子未來比較容易取得成功。儘管我們在孩子身上發現天賦,但是把天賦變成才能,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意志力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
我為了鍛鍊孩子的身體,在家裡買了健身器材。我發現他一個人鍛鍊,練五六下,肌肉微酸就放棄了。但我一看著他,他就能做20個,這就是他發揮了自身的意志力。所以家長和孩子配合,意志力就上升了。
有的孩子控制力天生很好。美國有個實驗,把一群4歲的孩子集中在教室里,並把棉花糖放在桌上。老師說要出去辦事,不會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老師回來後就會獎勵第二個棉花糖。老師走了,通過玻璃窗觀察,有的孩子很快就吃了糖,有的孩子看到別的孩子吃也忍不住吃了起來,最後有1/5的孩子沒吃。追蹤到這些孩子40歲時,凡是當時沒吃棉花糖的孩子,幾乎都獲得了成功。驗證了當你遇到人生的誘惑,克服之後未來會有更好的收穫。
4. 一個完善的人要兼具智情商,情商和逆商
孩子要什麼就有什麼,肯定缺少控制力。任何要求背後要有條件,孩子要什麼,家長要提出要求。我兒子11歲時,要買iPad,說同學都有。我說既然同學有,我也可以幫你買,但得先把20本書讀完。兒子說,那我不要了。過了幾天,說還想要iPad,我依然說條件不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我在美國時,鄰居是猶太人,13歲的孩子要去非洲旅遊,向家裡要錢。父親說這個世界到處是錢,你在家掃地,整理屋子,洗碗就會有報酬,孩子就在家裡幹活。但錢還不夠,父親說你可以去幫鄰居家打理草坪,這就是他們的教育方式。
老師、家長對孩子說話是有心理暗示的。如果孩子考得不好,評價的方式不對,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笨。如果孩子認定自己笨,那就完了。有一段時間,我孩子的數學不好。我說數學差沒事,我也數學差,但我灌輸了錯的意念,他會認為這是天生的。後來我改變請了老師,哪十道題是孩子不會的,教會後讓他繼續做,第二天再重做之前做的題目,兩個禮拜之後,數學成績提高了,他也覺得自己勤練是可以把數學學好的。
一個完善的人,要具備智商、情商、逆商。逆商就是面對困難、挫折、失敗等的抗打擊能力和自我鼓勵能力,情商是被人信任,善於分享,樂於助人。我們有時候教孩子八面玲瓏,教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這不是真正的情商。真正的情商是在一群人中,給予別人信任感。
我不喜歡心靈雞湯。我們應注重人的內心,人格、性格的建設,培養勇於面對挫折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做到心平氣和地生活。
5. 父母怎麼樣做才能培養孩子這些能力
真愛,不是溺愛;尊敬,不是害怕;規矩,不是打罵;鼓勵,不是諷刺。
真愛不是無條件服從,孩子必須對父母尊敬。有的孩子長大後,會對父母產生衝突,那是父母讓孩子失去了對父母的尊重。規矩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一輩子也用不盡,一個人學會善良,這是很了不起的事。
母親從小教我,早上起來掃完地才能上學,所以家裡就成為村莊裡最乾淨的人家。沒有原則的父母教育出沒原則的孩子,並且會失去孩子對他們的尊重。孩子需要原則,這讓他們的成長有了土壤,沒原則的孩子會經常碰壁,使他們喪失安全感,從而失去進取心。而原則和規矩必須基於正確的價值觀,否則會和大眾形成對抗,就會被排斥。在原則和規矩後必須給孩子留下放飛的空間,如同訓鳥,規矩不是把翅膀剪掉,而是飛行的方向。
夢想是孩子一生發展的動力,夢想和高分數、名牌大學沒有關係。不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逼他們去學自己根本不喜歡的東西,這是家長非常不明智的行為。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學他真的熱愛的東西,孩子會為自己找到出路。
6. 每天一本書,養成孩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孩子不愛讀書,每天只是抱著個電腦或者IPAD玩遊戲、看視頻,多是父母教育方法不到位。經常給孩子家長說,從孩子一歲左右就要堅持每天至少給孩子講一個故事,讀幾頁書,讓孩子養成每天讀故事的習慣逐步過渡到講完之後複述故事,自己看故事的習慣。
用正確的方式培育孩子成長
用正確的方式培育孩子成長
【園丁按】
俞敏洪〈用正確的方式培育孩子成長〉,俞敏洪(1962年9月4日-),江蘇江陰人,中國民辦教育家,北京新東方集團創始人及校長,現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總裁,中國民主同盟第九屆中央委員。
這是他2019-09-20在《揚州講壇》的演講稿,發表于《資訊》,摘要如下:
我來揚州比回自己家鄉江陰的次數還多,揚州是人文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完美結合,而對揚州的喜愛是緣於這裡流淌著中國文化的情懷。再次登臨「揚州講壇」心裡十分忐忑,我是做教育的,研究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新東方也有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教育孩子這事情太重要了,所以我選了來講正確培育孩子的教育方式。
1. 父母讀書的習慣很重要
揚州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很多咖啡館,很多茶室,可以放一些揚州人文歷史的書,當時推動第一批書,50萬圖書是我捐獻的。
家長喜歡讀書的習慣很重要。現在大家通過微信微博可以收集到很多信息,但是很多人止步於了解信息,稍微有點深度的信息都讀不下去。父母喜歡讀書對孩子很重要。但是,如果母親不喜歡讀書,光是父親喜歡讀書,基本沒用。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母親不管多忙,都是主要照顧孩子的,母親影響孩子更多,母親的言行情緒志向胸懷,都很重要。在新東方教師中,母親喜歡讀書的孩子成長也比較順利。
一個人最好每年要讀20本以上的書,一個民族的強大與否,和是否讀書有關。猶太人每年每人讀書65本,日本人每年每人讀書接近50本。在海邊,老外在曬太陽時,80%的人會在一旁放本書。中國每年每人平均4.5到5本,這個數據是根據出版書數量統計的,但包括了各種教科書。
名牌學校的學生,有相當比例有心理問題。這些孩子很聰明,但是家長給他們灌輸的理念很狹隘,從小就是一定要考進名牌大學。一旦進入名牌大學,人生目標沒有了。孩子本身智商高,在中學拿第一很容易,但到好的大學就不容易拿了,這時就可能迷茫,或者情感受挫折,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2. 培養孩子要離開父母展翅去飛
作家龍應台《目送》中有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培養孩子是讓孩子離開我們。有一個北京男孩,單親家庭,母親對孩子過分依戀,有戀子情結,看到他身邊有女孩就很妒忌。孩子原本可以進北大清華,但為了離開母親而填了復旦。沒想到才過一周,母親就對兒子說,我已經在復旦旁邊買了房。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為了自己心裡覺得安全,但不明白,不放飛孩子,孩子會有多大的麻煩。
馬丁·路德·金說:「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於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中國在努力,教育方針具體是什麼?德智體全面發展,德具體是什麼?智和體又是指什麼?這些都是需要具體定義的。有了定義,就有了方向感。
3. 對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
對孩子來說,什麼最重要?”真誠高尚的人格,開朗豁達的個性,勤奮向上的態度,獨立勇敢的精神,敢於吃苦的習慣,不怕失敗的心理,善於交流的能力,寬容大度的處世,終身依賴的技能。”
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大學裡所學的內容,在大學畢業時有的已經過時了,應該教孩子獲取知識的方法論。我和馬雲很接近,他和我一樣學英語,創業也相似,一邊當老師一邊自己創業。我也好,馬雲也好,都沒有依賴於我們學到的技能,和具體業務本身是沒有關係的。馬雲的成功,主要是前面的八條。真正成功的企業家,多是那樣的人。
美國人研究,成功有七大要素:堅毅、自控、合群、熱情、感恩、樂觀、好奇。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歷經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這種品質就叫堅毅。
意志力具體體現在對於自身的控制力上,研究表明,有自控能力的孩子未來比較容易取得成功。儘管我們在孩子身上發現天賦,但是把天賦變成才能,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意志力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
我為了鍛鍊孩子的身體,在家裡買了健身器材。我發現他一個人鍛鍊,練五六下,肌肉微酸就放棄了。但我一看著他,他就能做20個,這就是他發揮了自身的意志力。所以家長和孩子配合,意志力就上升了。
有的孩子控制力天生很好。美國有個實驗,把一群4歲的孩子集中在教室里,並把棉花糖放在桌上。老師說要出去辦事,不會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老師回來後就會獎勵第二個棉花糖。老師走了,通過玻璃窗觀察,有的孩子很快就吃了糖,有的孩子看到別的孩子吃也忍不住吃了起來,最後有1/5的孩子沒吃。追蹤到這些孩子40歲時,凡是當時沒吃棉花糖的孩子,幾乎都獲得了成功。驗證了當你遇到人生的誘惑,克服之後未來會有更好的收穫。
4. 一個完善的人要兼具智情商,情商和逆商
孩子要什麼就有什麼,肯定缺少控制力。任何要求背後要有條件,孩子要什麼,家長要提出要求。我兒子11歲時,要買iPad,說同學都有。我說既然同學有,我也可以幫你買,但得先把20本書讀完。兒子說,那我不要了。過了幾天,說還想要iPad,我依然說條件不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我在美國時,鄰居是猶太人,13歲的孩子要去非洲旅遊,向家裡要錢。父親說這個世界到處是錢,你在家掃地,整理屋子,洗碗就會有報酬,孩子就在家裡幹活。但錢還不夠,父親說你可以去幫鄰居家打理草坪,這就是他們的教育方式。
老師、家長對孩子說話是有心理暗示的。如果孩子考得不好,評價的方式不對,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笨。如果孩子認定自己笨,那就完了。有一段時間,我孩子的數學不好。我說數學差沒事,我也數學差,但我灌輸了錯的意念,他會認為這是天生的。後來我改變請了老師,哪十道題是孩子不會的,教會後讓他繼續做,第二天再重做之前做的題目,兩個禮拜之後,數學成績提高了,他也覺得自己勤練是可以把數學學好的。
一個完善的人,要具備智商、情商、逆商。逆商就是面對困難、挫折、失敗等的抗打擊能力和自我鼓勵能力,情商是被人信任,善於分享,樂於助人。我們有時候教孩子八面玲瓏,教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這不是真正的情商。真正的情商是在一群人中,給予別人信任感。
我不喜歡心靈雞湯。我們應注重人的內心,人格、性格的建設,培養勇於面對挫折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做到心平氣和地生活。
5. 父母怎麼樣做才能培養孩子這些能力
真愛,不是溺愛;尊敬,不是害怕;規矩,不是打罵;鼓勵,不是諷刺。
真愛不是無條件服從,孩子必須對父母尊敬。有的孩子長大後,會對父母產生衝突,那是父母讓孩子失去了對父母的尊重。規矩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一輩子也用不盡,一個人學會善良,這是很了不起的事。
母親從小教我,早上起來掃完地才能上學,所以家裡就成為村莊裡最乾淨的人家。沒有原則的父母教育出沒原則的孩子,並且會失去孩子對他們的尊重。孩子需要原則,這讓他們的成長有了土壤,沒原則的孩子會經常碰壁,使他們喪失安全感,從而失去進取心。而原則和規矩必須基於正確的價值觀,否則會和大眾形成對抗,就會被排斥。在原則和規矩後必須給孩子留下放飛的空間,如同訓鳥,規矩不是把翅膀剪掉,而是飛行的方向。
夢想是孩子一生發展的動力,夢想和高分數、名牌大學沒有關係。不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逼他們去學自己根本不喜歡的東西,這是家長非常不明智的行為。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學他真的熱愛的東西,孩子會為自己找到出路。
6. 每天一本書,養成孩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孩子不愛讀書,每天只是抱著個電腦或者IPAD玩遊戲、看視頻,多是父母教育方法不到位。經常給孩子家長說,從孩子一歲左右就要堅持每天至少給孩子講一個故事,讀幾頁書,讓孩子養成每天讀故事的習慣逐步過渡到講完之後複述故事,自己看故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