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p0.pstatp.com/large/1849/1031769430
火灾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发生频率很高的灾害,随着人类用火的历史而伴生,因此防范和治理火灾的消防工作,古称“火政”,也就应运而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火灾随之增加,而消防治理、消防技术也不断发展。专职消防人员很早就已出现,但直至清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消防”一词从日本舶来,才有消防队之称。
古代就有“救火兵、消防兵”
政府中掌管火事的部门早已有之,早在黄帝时就设了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安排国计民生时,就明确提出要有节制地使用火,以防范火灾,为此,黄帝还设置了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称为“火政”。到周朝时称司煊、司耀。
http://p2.pstatp.com/large/1852/173205966
专职消防队出现
宋朝称军巡铺、防隅,这也是中国最早意义上的专职消防队,宋仁宗即位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挑选精干军士,建立军巡铺。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督促居民按时熄灯,消防火灾隐患。发现火警及时报告;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秩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纹丝不乱。
到元明时期称救火兵丁,清朝初年称防范火班。
据史料记载,晚清时期南京地区火灾频发,从1875年到1903年,全城共发生了513场火灾。为了应对火灾多发的局面,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先后从上海洋炮局购进4架新式洋水龙,以备应急之需。当时负责操作水龙的“消防员”每救一次火,就能领到赏金一千四百文。当时,绿营军、湘军、淮军等驻宁军队也参与灭火,他们主要负责维护火场秩序,协助水龙局运水,或是将着火建筑用铙钩拉倒防止火势蔓延。
现代消防制度
中国现代的消防队制度始建于晚清,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国地区最早的现代消防队,成员是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召集的志愿者。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才出现的。意大利首先效法其国内,招募了一批华人在天津租界组织起一支官办救火队。
1902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由清政府管理,改称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成为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的消防队。
曾有学者评估:中国的近代消防始于民国,民国的近代消防又始于上海,而上海的消防近代化又始于租界。
消防工具变迁
盛水工具灭火
http://p1.pstatp.com/large/1854/131782879
http://p0.pstatp.com/large/1855/70618987
随着时代的变迁,灭火器具也有所发展。古代灭火的器具极为简单,主要是一些盛水的大水缸,此外,还有一些形状长圆、备有提梁的水桶,较先进的要说就是水袋、水囊之类的了。
水袋是用马或牛的皮做成的,可以装三四百斤水,袋口绑起来,插进一根去节的竹子,水就可以通过这根竹子流出来,出现火险时,就由三五个壮丁抓着竹子借助袋口,向着火点注水。水囊用猪或牛的膀胱做成,里面装着水,起火时,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水囊被烧破,里面的水就能流出来灭火。
唧筒
明代一种被称为“唧筒”的灭火装置出现了,这在当时应该称得上是较先进的设备。据记载,“唧筒”的特点是“简是长竹,下开窍,以絮囊水杆,自窍唧水”。它既能汲水,又能排出水。
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两种唧筒。一种是水铳式唧筒,外表象水枪,其实是一个能够上下伸缩的套筒。将它立放在水缸里,提上套筒,水便吸入其腔,再压下套筒,水即从喷口处射出。这种唧筒由两具太监操作,射程可达20多米,能将水射到宫殿的檐口处灭火。唧筒在当时不仅用于灭火,更多的平时用于灌溉。
太平缸
作为明清两代国都的紫禁城,由于里面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极易着火,为了以备救火之需,便在很多宫殿前面放了大水缸,名为“太平缸”或“吉祥缸”,当时共有308口这样的大缸。
水龙
水龙是清代出现的引水灭火工具。其工作原理是一压一抬木质手柄,装在桶里面的水受压就会通过软水管喷出来,这时只要将软水管对准着火点,就能灭火了。早在同治年间,老城就有民间自发成立的消防组织“水龙局”。
http://p2.pstatp.com/large/1854/131833967
清代诗人吴东发在观“水龙”表演后写了一首诗,其中有“数人并力动枢机,呼吸纵送在复右”的描述,属于人力水泵之类的灭火器具。
不同的地方,“水龙”的长度和设计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下端宽、上端窄、长约1.3米,重4-6斤。“水龙”构造分里外两层,里头一层用铜制作,可以上下压动和拉伸;外面一层有的是用铜,有的用生铁,也有的用5块长长的竹片将外套包裹以防其变形。水龙底部是花篮底的铁圈,铁圈上有密密麻麻的孔,以便水更容易被压出。
洋龙
西方现代消防科技,通过租界当局的引入,促进了上海消防的大飞跃。
1856年,公共租界从国外进口手揿泵和机械消防装备。此后,上海开始使用以燃煤获得蒸汽作动力,推动泵浦活塞快速上下,抽压出水的蒸汽机救火车,人们称之为“洋龙”。
蒸汽救火车
1867年,上海消防有了蒸汽救火车和水龙带。当时,工部局火政处装备情况:第一、第二、第三消防队均有手摇救火车;第四消防队配有蒸汽救火车;还有钩梯队,从旧金山买来水龙带,引进部分灭火器材。工部局耗资2000两,从宝顺洋行购买了第一辆亚摩斯开格蒸汽救火车,标志着消防装备由原始人力向机械动力的发展迈进了一步。此后,又成立了“水枪”蒸汽救火车队和维多利亚蒸汽救火车队等几个救火车队,并添置了一批消防器材。
1919年,工部局开始将5个消防队的马拖曳的蒸汽机更新为内燃机的马达泵浦消防车,淘汰了马拉的拖车。消防装备进入机械化时代。
小结
纵火自古就是大罪,救火工作亦早就有之。如今消防工具早已日新月异,现代消防车可高达101米,但依然不能满足城市需求,一是老旧楼房的防火患设置简陋,另外高楼救火依旧困难。“水火无情”,最无情的便是生命的消逝,“防患”在前,人人有责。
专家观点
广州消防:
我国古代消防管理,称为火政管理,经历了先秦的初创阶段,汉代至隋唐五代的发展阶段,宋代和明代的高度发展阶段,直至清代鸦片战争为止,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隐权力》作者吴钩:
许多人以为,中国传统社会只有乡村治理的经验,而没有城市治理的经验。却不知道中国古代已经建立了专业的警察队、消防队、环卫队、救济院等机构,来处理城市的治安、环卫、消防、公众福利等事务。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导、民俗学家仲富兰:
入冬以来,“失火”新闻时有所闻。设消防队是民国以后的事,古人设“水龙会”,六月二十三火神生日,或在腊月冬日,都举行水龙操演,水龙喷射,众人助之;救火之人从不赴宴,不做“趁火打劫”之事。救火器材的最高境界是“备而不用”。民国消防队代替了水龙会,救火良俗该继承和弘扬。
历史通俗读物写手穆好古:
最近说道消防队,我来说个事,在民国三十七年年底,上海四川中路上一家金店着火,金店经理第一件事是让员工通知左右邻居损失由他负责,第二件事是给赶来消防队金条,请他们请勿救火。
安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健初:
民国,胡玉美消防队:最初用土制水龙,救火过程中,需要会员轮流压杠。因为水压不大,射程有限,遇火势情急,往往扑救不力。为提高救火效率,胡子穆专门派员工去上海采购了一部机器水龙,以柴油机为动力,灭火能力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