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反思
(2009-09-25 12:51:2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 |
《春望》是一首杜甫写在安史之乱时期的五言律诗。描写了当时战火不断、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然而它遥远的历史背景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给学生的理解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古诗有很多错误的理解。比如:“城春草木深”这句,由于没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学生无法理解草木为何深。大部分学生认为那是春天到了,草木茂盛的意思。不能和上联“国破山河在”联系起来体会城池破败,乱草遍地,满目疮痍的荒凉场景。于是我找来有关“安史之乱”的图片和视频网站利用下午补课时间让学生观看。课上,我再用故事性的语言把这一段历史简单地叙述给他们听。利用一次晨会课时间,我特地带学生来到跑道边清除杂草,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杂草蔓延和春草勃发这两种意境的区别。显然,学生的感官体验比他们的理性判断要灵敏的多。上课时,学生纠正了预习时的错误观念,能根据历史背景,联系上联,回答出本句所描绘出的荒凉意境。
又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句千古名句,由于它移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历来为人们称颂。分析这句诗时关键要抓住“溅泪”和“惊心”的双主语特点。它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鸟”这些景物。其次就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上课时,有学生回答“花溅泪”是因为下雨了,“泪”其实就是雨珠。
虽然他的理解与诗歌的背景以及诗人的情感都没有较紧密的关照,可对于他丰富的想像力我还是给予了大力表扬。接下来我也不急着纠正他,而是继续探讨后两句抒发诗人感慨的诗句。在把握整首诗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基调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上一句名句。这时学生很快就能想到“溅泪”和“惊心”的主语可以有两个,并能自己归纳出,其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且学生表示更喜欢拟人的手法,因为它比较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