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但2015年市场远不止这一只灰天鹅,首当其冲的就是地方债务。中金公司的测算显示,截至2014年末,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约为21万亿~22
中金估算15%~20%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较高风险。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在43号文出台之后,数个地方政府在城投债发行之后就急于撇清担保责任的失信现象。
先以城投债为例,按最宽泛口径计算,城投债约5.6万亿,推算显示,2015年有6000亿规模的偿还压力,并在2016年进入到期高峰。
如果再考察银行、信托相关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那么债务压力比城投债还要大。上周银监会公布的银行不良率数据增长也已显现了这一苗头。
银监会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014年末不良贷款率1.64%,而2013年为1.49%;中国商业银行2014年末不良贷款率1.29%,而2013年为1%。这只是表面的官方数据,笔者接触的多家商业银行人士对不良贷款数据均不甚乐观。
综上所言,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金融部门,去杠杆的压力都比较大。根据申万债券的测算,2014年底中国国家杠杆率达到273%,金融部门杠杆率约180%。
1月5日,地方政府债务甄别上报已经截止,常理推测,最终上报的地方债存量规模很可能超出市场预期,因为出于地方发展和防范风险的本能,地方政府会在债务规模不突破风险警戒线的前提下扩大上报规模。两个可以佐证的指标是2014年12月商业银行公益类项目的中长期信贷和表外融资均有明显反弹。
目前尚不知债务甄别数据何时公布,或者公布多大的范围,但市场对此风险不可不防。
笔者在2013年8月的《周期共振下的2015年地方债务隐忧》一文中就提到,2015年是债务周期、产能周期、库存周期以及信贷周期等四大周期共振的时间点,目前维持原判,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2014年5月起已连跌8个月的情况下。
市场在2012年避免了一场债务危机的冲击,因为当年地方融资平台需还款1.8万亿,但在银行业平台贷新政下有5000亿贷款展期,以及城投债发行暴增等两大因素下被化解了。那么2015年呢?尤其是在43号文已经限制了地方债务再走2012~2013年的扩张路径,2015年社融总量又遵循着“平稳适度增长”要求的两个前提下。
可以说,危机依然与改革在赛跑,取决于三个因素,银行放贷意愿、地方扩张意愿和PPP推进力度。
究竟谁会跑得更快,灰天鹅会不会飞来?市场会告诉我们的,其中一个预警指标就是债券收益率曲线,倘若长短端收益率倒挂,那么就要小心债务危机了。需要警觉的是,目前长短期限利差正在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