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宏观观察19】恪守“稳增长”的底线,正视乃至敬畏经济周期
(2012-05-25 18:05: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宏观观察 |
恪守“稳增长”的底线
正视乃至敬畏经济周期
金融市场上,做多是投资者的本能,反应在经济政策态度上,希望宽松便成为自然。总而言之,市场上的大部分人骨子里都是所谓的凯恩斯主义者。
经济下行之时,固然需要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但这显然不是宽松这般简单。
出现政策宽松的呼吁,源于近期一系列经济数据的走低。5月24日汇丰发布5月中国制造业PMI预览值为48.7,再次拐头向下。而先前汇丰PMI和统计局PMI已经连续5个月回升。
4月进出口数据出现超预期回落,4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今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此外,4月银行代客结售汇为逆差37亿美元,同期的远期结售汇签约也出现18亿美元的净售汇,均为今年以来首次出现。
从上述的制造业、进出口、外汇占款等数据来看,经济复苏势头确实有所减缓。但是,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经济复苏中止呢?
很难说,判断经济拐点需要更多的时间。从过往的经济经验来看,在经济拐点时,宏观经济指标的环比数据通常领先同比数据,投资数据领先3-4个月,消费数据两者同步,进口数据领先2-6个月;工业增加值环比领先同比3-6个月。
让我们再考虑更坏的情形,即是经济复苏确实夭折了。那么,这一定需要诸如“两万亿投资”之类的经济刺激吗? 未必!
头疼可以发烧,更重的病患也可以发烧,但内因不同的表面发烧症状可以用相同的药吗?显然是不可以的。
2008年年末,“四万亿投资”启动,当时正值美国次贷危机处于高潮,国内货币政策已经紧缩一段时间,企业信贷紧张。
目前的形势则是大为不同,全球都处在经济衰退中,进而触发“资产负债表衰退”(此前长期宽松的信贷环境,导致政府和私人部门过度举债,进入经济衰退后,两部门通过削减支出来降低债务,导致总需求量减少、产能过剩并引发通货紧缩压力),国内货币政策已经处于宽松态势,企业信贷也不如2008年那会紧张。
更重要的是,2012年以来的信贷数据起伏颇大,开年前两月信贷低迷,但一季度末竟然超出预期,到了4月再度下滑,据报道截至5月20日,5月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仅340亿元。
货币政策最宽松的莫过于零利率,但1930年代大萧条的经验和日本1990年代的经验说明,货币政策对于遏制通货膨胀或经济过热有效,对于遏制通货收缩或经济衰退却无能为力或至少是收效甚微。
那么刺激性的财政政策呢?
三年多过去了,2008年年末那次“四万亿投资”的后遗症早已暴露无疑。
2011年年中,央行和审计署相继披露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截至2010年底,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超过10万亿元,其中较大部分即来自于“四万亿投资”。
高规模的债务水平会不会引爆中国的经济危机,我们只能祈求运气了。所以不可重蹈覆辙。
总而言之,面对下行的经济周期,我们更多地需要正视,乃至敬畏。实体经济的下滑,说明现有的生产结构、要素整合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撑高速发展了。从这一点上来说,2012政府工作报告放弃2005年以来的“保八”底线而调降至7.5%,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接下来的就是,正视乃至敬畏经济周期,恪守“稳增长”的底线,着力于经济结构调整,而不是再滑向保增长。(作者为本报编辑,微博:http://weibo.com/aijingwei)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