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古诗的比较式教学
古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古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维,是提高思维的好的途径,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诗歌赏析中,比较的方法是常见的方法之一。在具体的古诗教学中,可以对诗的意象、艺术技巧、风格、思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比较,或就一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在作品的积累、对比中感悟、欣赏,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喜爱。
这种比较式教学包括同一首诗中的比较教学和诗与诗的比较教学,下面试举例说明。
一、同一首诗中的比较教学
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意思是说:两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只。这首诗中就有许多因素可以进行比较。
(一)景物的比较
白鹭鸟相对于黄鹂鸟来说,一个是体形庞大的候鸟,一个是体形弱小的雀鸟。这是一种寓意对比。白鹭鸟的一行,与黄鹂鸟一上一下的分离成两个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二)动静的比较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
(三)远近的比较
首句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
(四)色彩的比较
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同时“黄”与“翠”构成了一种暖色调,而“白”与“青”构成了一种冷色调。
(五)词语的比较
数字词“两”、“一”,两个量词“个”、“行”,两种鸟类“黄鹂”、“白鹭”,两个动词“鸣”、“上”,两种颜色词“翠”、“青”等,让人感受到古诗中语言的对仗美。
这首四句小诗,句句都是写景。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对祖国山河的无限深情。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二、诗与诗的比较教学
(一)相同诗题的作品内容比较教学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其二:“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前一首,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而后一首,诗人重点在写写景。同样是写田园诗,但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有写劳动场面的,有写景物的。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
(二)相同诗人的作品风格比较教学
1.相同诗人的相同风格比较教学
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课前,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李白写的诗歌,对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初步感受。课中,主要展开对比欣赏,合作交流充分感受诗人的独特的诗风。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山水诗中的代表作。诗人用丰富的想象,热情奔放的语言,展现了庐山瀑布的壮观雄美。特别是“飞流直下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这种雄奇豪放的诗风,下列诗句中也有充分体现:
▲白发三千丈……《秋浦歌》
▲天门中断楚江开……《望天门山》
▲桃红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当学生在大量地阅读、对比分析李白的作品后,一定会感受到他大气磅礴、飘逸洒脱的诗风。当学生读着有明显不同风格的诗句时,对古诗的表达形式的丰富性也有了感性的认识。
2.相同诗人的不同风格比较教学
主要是结合教材内容,拓展进行不同诗风的作品对比欣赏,如把王维的山水诗和边塞诗作为一个专题学习。王维是唐代有名的山水诗人,他擅长音乐和国画,他在《竹里馆》、《鹿柴》等诗中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了空山深林的幽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表达自己对幽静环境的喜爱(“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自然平淡的语言中充分体现了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诗风。但他在早年也写过具有激昂、雄浑之气势的诗篇,如《使至塞上》、《少年行》、《从军行》、《燕支行》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当学生读着有明显不同风格的诗句时,对古诗的表达形式的丰富性也有了感性的认识。
(三)相同主旨的情感比较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有高适的《别董大》,高适以话送友,借黄云、北风、雪表达对友人离去的祝福、鼓励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无论是伤感的离别诗,还是鼓励的离别诗,都充满了对朋友深深的“情”。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四)相同意象的心绪比较教学
柳宗元的《江雪》与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比较阅读,“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杜甫《春望》笔下写的花、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也溅泪,鸟亦惊心,是出自“国破山河在”的触目惊心的感叹。同样是杜甫写的《绝句》,写的花、鸟却是“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愉快心情。
李白的《古朗月行》和《静夜思》都是写月亮这个主题的古诗。不同时期,诗人对月有不同感受:儿童时期对月亮的认识是“白玉盘”、“瑶台镜”,这种幼稚而美好的认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生经历的丰富在变化,明月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诗歌就是诗人的心理路程,是诗人的情感流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