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随笔九:从《进学解》一文解读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

(2010-12-12 16:26:00)
标签:

杂谈

分类: 全日制教育硕士

学习随笔九 王小敏  201022080007  10级全日制教育硕士  

 

从《进学解》一文解读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

体会郑老师关于写作教学的两次授课内容,收获最大的是老师对韩愈写作理论的系统介绍,这些理论介绍基本是围绕《进学解》一文展开的。此前的学习中,也曾研读过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高教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而今仍依稀记得在这套书的第二册中袁先生将韩愈的文学主张简明扼要地归纳为三点,这三点分别是:文以载道、不平则鸣、崇尚奇厥。课后我又找来《进学解》一文认真研读,再辅之以郑老师在课上的详细讲解,进而对韩愈“文以载道”的主张有了深一步的认识。
从《进学解》一文的创作背景来看,学界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这篇文章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时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学生。“进学”意在勉励学生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在此权作“解说,分析”之意。因文章假托了“先生劝学——学生质问——先生解答”这种问答形式,故名《进学解》。虽然《进学解》在形式上假托了“师生问答”来表现作者的抑宾扬主之意,但形式终归只是作者的一种行文技巧,韩愈的真实用意却是借学生之口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文章从“先生欺余哉”一句领起下文,通篇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被排挤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此外,在文章在第二段中谈到了作者的古文写作观,这一段可以说是我们了解韩愈“古文运动”的一个窗口,更可为我们现阶段写作教学的一种借鉴。
作为古文运动的发起人和倡导者,韩愈文学主张的核心便是“文以载道”。在古文运动的前期,韩愈对这一文学主张的阐释存在一定偏颇,他过分地强调了“道”在文章中的意义,而在一定程度上偏费了“文”的重要性,这从他对待屈原、宋玉等人的态度与评介中可见一斑。在古文运动的中后期,韩愈对自己在理论主张上的偏颇进行了修正,开始重视“文道并举”。 如在《答尉迟生书》中,韩愈提出了“ 体不备不可以成人,辞不足不可以成文”的观点”,明确表示了自己对文辞的认可与重视。韩愈的这种修正和完善在古文运动的另一大家欧阳修那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文道并举”的推进抵制了宋初三体(白体、西昆体、晚唐体)的靡颓之音,在宋初文坛上开创了一种清新明丽的文风。“古文运动”的发起与中唐的政治改革密切相关,韩愈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的转折期,从盛唐过渡到中唐,盛世难继的时局带给文人深重的打击,政坛上复兴中唐的强烈愿望直接导致了文坛上对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关注。韩愈由此开始反对六朝以来盛行的华而不实、呆板虚空的骈丽文风,在《送孟东野序》一文中,韩愈直指骈文其声轻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的弊端,主张恢复三朝两汉时内容充实、形式活泼的古代散文传统。经韩愈与柳宗元的大力倡导和推进,“文以载道”成了天下文士进行创作的共同追求和重要标准。在韩愈的《进学解》一文中,弟子将先生的学艺概括为:“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这其中的“六艺之文”与“百家之编”,显然都符合正统的儒家之道。在后续的文章中弟子列举了韩愈的平日所学,原文中这样写到“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从这段文字的表述中可见韩愈平日猎文之广,从先秦到西汉,广而言之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大家之作,深而言之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经典之文。但为何韩愈这样一位“业精于勤”的中唐诗人,学艺范围仅圈定在西汉以前的作家作品呢?要想对这个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还要回归到韩愈“文以载道”的理论主张上来,文以载道强调的是关注文章内容,在古文运动的中后期,韩愈也开始关注文章的形式,并在理论上也表现出崇尚行散的倾向。显然,西汉以前内容充实、形式活泼的古代散文符合韩愈提出的关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理论主张,因而西汉前的作品成了他学艺的首要选择。进入东汉以后,玄学兴起、骈文盛行,尤其是在魏晋时期,文坛空前鼎盛,但多有避乱归隐之志、华而不实之作,这些文章自然是不能被韩愈所接受的。所以,在《进学解》一文中,韩愈借学生之口所传达出来的好文章至西汉止。
入学之始,老师便要求我们诵读《进学解》一文,一直以忙为借口拖至今日。不读则矣,一读便有了千丝万缕的感受绕在心头,不是这一篇短文能说清的,后续仍会再整理心里这点零乱的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