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术随笔6 杜威的教育本质论

(2010-12-08 15:54:22)
标签:

杂谈

分类: 4+2硕士研究生

学术随笔6

沈纳新 教育学部4+2 (现为文学院07级本科生)学号:0710081067

对于杜威教育本质论的理解与思考

 

    对于教育的本质问题,向来争议颇多。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如孔子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大概是中国比较早地提出有关性教育的概念,蔡元培说:“教育是要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教育的人总成一种特别的器具。”这种观点似乎符合孔子说的:“君子不器。”教育是把人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一件有特别用途的“器具”。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这是他的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这就不得不提到美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本质论,二者有某些相似处,却也很不相同,杜威的教育本质论主要有三个内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他的教育理论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教育观,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从三个不同的内容分而述之。

一、         教育即生长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长”理论,并不是一味的把教育和生长混为一谈,这实际上是揭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和教育观,就儿童而言,他提出的“教育即生长”根本目的是将儿童从被动地、被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儿童固有的本能、兴趣出发,促成其身心的继续生长发展,这是对儿童的尊重绝不是放纵。杜威提出的这个理论对于现在依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纵观现实生活,我们看到名目繁多的课外辅导班占据了孩子的休息时间,父母更是不厌其烦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小孩子报名各种课外辅导班,奥数班、英语班、美术班、声乐班等等,我一个亲戚的小孩,才上小学二年级,周末的时间安排地比平时还要满,上午要去学习英语,下午要去学习钢琴和画画,但是她对我说她根本不喜欢弹钢琴,这些都是她妈妈帮她报名的,她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去学,试想这样去学习弹钢琴又能有多大的收益呢?只能凭空占用小孩子的休息时间而已。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少数,对于大多数的小孩子来说,课外的辅导都是父母为他们做出的选择,并不是出于孩子真正的兴趣,只是父母觉得这对于孩子的将来发展有利,这是父母眼中孩子的发展,儿童是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的,听凭父母的安排和指挥,被强迫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学不好还要遭到父母的责备,这完全忽视了儿童的感受,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父母的“煞费苦心”、“不辞辛苦”只能适得其反,杜威的理论值得现在的父母思考:儿童应该作为主体地位,儿童有权利选择,哪怕父母为其选择也要从孩子真正的兴趣出发,这样才能促进其身心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也能真正激发孩子的潜能。

二、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经验是主客体的统一,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或称为“统一体”),是行动、操作的结果。杜威认为,儿童通过活动所获得和增加的经验,既可能是个人的,也可能是社会的,但是总的来说,“两者实不可以分离”。他主张通过大量的社会活动,甚至可通过把学校办成雏形社会的方式,来使儿童获得社会经验、社会意识,把个人经验和社会经验结合起来。他认为:“一切教育存在于这种经验之中。”杜威的这一论点主要是针对儿童而言的,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很有裨益的。

以大学生的例子来说,我们看到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大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状况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外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社会经验的缺乏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把大学比作“象牙塔”,大学生们处在这样一个封闭的象牙塔里,有着安全的保护,但某种程度来说也与社会脱轨了,这也就造成了我们理论知识学得不错,但是实际的社会经验、操作能力不足,由此,很多招聘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很注重学生的工作经验,并且把工作经验的丰富与否作为选拔的重要指标,可见工作经验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之外的社会工作可以为我们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使我们把学到的课程理论真正地应用到实践中,通过直接地工作,我们可以得到书本上所没有的直接经验的积累,这对于我们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减少了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人力、物力投入,这大概就是应聘单位重视求职者工作经验的重要原因吧。这也就符合了杜威的理论:个人经验和社会经验的有机结合,从社会中获取经验,从真正的社会生活中获得教育,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们更要注意从直接、负责的社会生活中收获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         教育即生活

    这是杜威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命题,生活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既包括机体,也包括环境,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在杜威看来,教育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杜威提出的这一论断是有现实基础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美国正处于历史聚变时期,伴随着社会转型,对传统教育的改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美国当时的学校教育远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的实际需要,内容僵化,毫无趣味,基于此现实,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论断,这既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的目的,这一主张在当今仍然不过时。

对于这一观点,我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要把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而非对立。而我们看到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被培养成了学习的“工具”,甚至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只会学习而不懂生活的现象,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天才”,在学习、考试方面有卓越的才能,但是却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甚至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就像以前出现过的一个天才学生,十几岁就上了大学,可谓“天才”,但是因为不会洗衣服、不会照顾自己而被学校劝退,这是不是教育的一个悲剧呢?如果我们的教育都是培育出这样的“天才”,是不是很可悲呢?这样的学生是完全把学习和生活脱离开了,这是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杜威的理论无疑值得引起我们思考。其次,从生活中学习。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熟知的,我们每天都在生活,生活却是不简单的,生活是一本大百科全书,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从生活中学到的经验、知识不是僵化的,而是鲜活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故事发生,这些故事可以使我们直接受益。比如当下经常发生的“大学生轻生”的事件,一些大学生因为学业、情感等压力,草率地选择了以自杀摆脱困境的方式,并且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虽然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依然不断地传出某某大学某某大学生跳楼的惨剧,在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悲剧后面,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教益呢?当下教育体制的弊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还是现代社会生存的艰难?对于这样的事件,每个人的思考角度不同,收益也就不同,但这一个个悲剧却起到了“警钟”的作用,使我们反思现今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心理困境,使我们学会了遇到困难要学会沟通、学会坚强,不可轻易舍弃宝贵的生命,这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生活中活生生的案例中学习,来自真实生活中的经验与感悟必是深刻而长久的。

    总的来说,杜威的教育本质论融合了外铄论和内发论的合理成分,主张儿童的生长应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力图使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重视儿童的身心特征,他谴责了传统教育的弊病,沟通了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桥梁,加强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对于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起到了重要影响,对于中国的学校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但是同时杜威的教育本质论也是存在局限性的,他过分地强调了直接的经验,忽视了间接经验这一同样重要的获取知识的方式,这一点也引来了很多的争议,但是,总的来说,在我看来杜威的教育理论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