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随笔三:红领巾教学法

(2010-11-27 16:43:02)
标签:

阅读

杂谈

分类: 全日制教育硕士

红领巾教学法

2010级教育硕士 图雅 201022080012

    课堂上多次听老师说起了“红领巾教学法”,那“红领巾教学法”究竟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一堂课的教学竟演变为持续多年的教学方法?

    195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指导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可见当时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5月20日,苏联专家普希金在听了北京市女六中一位教师所执教的初中课文《红领巾》后,在评议会上作了总结发言。《红领巾》是初中课本第2册第15课的课文,是翻译的一篇苏联的文学作品,主要内容是反映一位少年——艾戈尔卡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不顾危险独自出航点燃水路标灯的故事。普希金针对《红领巾》教学所提出的意见有很多,比如他强调,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作品的技能和熟练技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形式地要求每堂课是一样的”,“教文学作品,不管篇幅长短,都应该给予学生完整的印象,不应该把课文割裂成一片一片地去教”,“应当用高的速度和充实的内容来教学”,“教师过高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处在睡眠状态中”,“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的目的要求,使学生的活动达到最高度。”5月27日,根据普希金在发言中提出的意见和方法,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三年级的学生在师大女附中再次试教了这篇课文。经过普希金和叶仓岑教授的指导和北师大学生精心的准备,效果很好。7月份,教育部机关杂志《人民教育》发表了北师大中文系叶仓岑教授的《从<红领巾>的教学谈到语文教学改革问题》一文,介绍了整个评课试教情况以及普希金教授对我国语文教学的意见。当时正值全国教育界学苏联,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全面地学习“红领巾教学法”。这样,“红领巾教学”从一开始的一个教学事件发展为一种教学现象,然后又演变为一种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红领巾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但是一些教师在借鉴的过程中,却不顾实际,完全照搬,丝豪没有加入自己的阅读体验,这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解读。

    《红领巾》教学法每节课都是以组织教学——检查作业——进行新教材——巩固旧教材——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组成,其基本步骤是: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直至我上中学时,教我们语文课的老教师使用的仍然是这样的模式。不仅在讲课时使用这样的模式,就连考试所出的题目的标准答案也是按照这一模式给出的。当然这样的方式也教会了我们以一种视角解读课文,教会了我们考试时的一种答题模式,但并没有教会我们读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并没有教会我们思考问题的多角度。学生对学过的课文从来没有读过第二遍,也不会去回味课文的韵味。语文学科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学科知识,主要让学生培养的是一种语文素养。这种素养是需要个体深入地阅读文学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模式化的教学只能让学生人云亦云,不去独立地思考。其实,我认为,好的语文课是应该没有重复的,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文课教学模式的,教师是向学生传达一种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判断,对课文有自己的解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