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随笔二:语文教材的“与时俱进”

(2010-11-24 22:17:26)
标签:

杂谈

语文教材的“与时俱进”

司垚 学科教学(语文) 201022080006

前不久,一则关于鲁迅的作品从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消息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虽然之后此消息被证实为谣传,针对此事的批评讨论也就此平息下来,然而这一事件所反映出的背后的问题却没有就此解决,那就是语文教材需不需要改、如果需要又应该怎么改的问题。

由于时代变迁、语文教育理念的改变等因素,语文教材也总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其中以文选篇目的变化最为明显,也常常引起语文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甚至是普通民众的热议。语文教材是否应该改呢?一些观点认为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语文教材当然也不能停滞不前,而是要积极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语文课本中应该有更多贴近时代生活的“新”内容、新篇目。也有一些观点认为,语文教材篇目的更新意义并不大,在教材沿用了几年后,“新”内容也会逐渐变成“旧”内容。而且一些教科书一味求“新”,固然能使学生一时间眼前一亮,但其在教育功能上能否取代传统的典范性作品则令人产生怀疑。例如近来周杰伦、SHE等人的几首流行歌曲歌词入选了内地或台湾地区学生教材,很多人指责这一行为是在过分地迎合学生的口味,而缺乏实际教育意义。这样看来,语文教材似乎改不改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我看来,语文教材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做出一些变动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上,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明确提出了对语文教材“时代性”的要求。然而很多人却将这种时代性的要求仅仅作用于文章内容的更新换代上,就显得有些狭隘了。诚然,一些特殊的体裁如科技说明文、新闻报道等等,如果文章内容过于陈旧,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而不易接受,因为确实应该考虑选择一些与时下生活相关的、内容较新的佳作进入课本。我认为衡量一套教材是否具有时代性特征,更重要的是看其编纂的理念,而不能仅仅去关注篇目的选择。很多时候,文章篇目的选择也正是由教材编纂的理念所决定的。例如,“文革”时期语文教材几乎成为了一种政治的工具,将大量领袖人物的作品或传记编入了语文课本的篇目。而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个人崇拜意识逐渐淡化,语文教材也逐渐与政治划清了界限,一些教育价值并不高的篇目被清出了语文课本,而一些原本不受重视的作家,如梁实秋等,则进入了学生的课本。这体现的就是一种语文教育观念的时代性特征。

我认为,当我们明确了“时代性”的含义之后,我们就无须把目光过多地集中在“鲁迅文章该不该删”、“刘翔该不该进语文课本”这类表面问题上了。与不同的语文教育和教学理念相适应,同一时期的语文课本可以选择不同的文章、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需要明确的是,语文教材的改动不能是单纯地为更新而更新,而应该是在合理、科学的理论观念指导下进行改换或修正,只有这样才能在具备时代性的同时,不损害教材所原本应有的教育作用。

20101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