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材初探

(2010-01-04 23:46:53)
标签:

杂谈

分类: 全日制教育硕士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材初探

      ----------以法国文学作品为例

平时学习随笔五  全日制教育硕士  李骄  200922080041

 出于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喜爱,我在学习语文教育史和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等相关课程时,也特别关注了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材情况,对这些所选入的外国文学作品在总的课文中所占的比例,选文依据,内容、特点以及价值取向做了一个简单的探究和分析。当然这个范围仅限于在我读中学时所用的语文教材,即新课改进行前后,且主要是中学语文教科书里的外国文学作品,以法国文学作品为例,来做一个大致的梳理,以求从这个过程中获得一些在语文课本中如何设计和安排外国文学作品的粗浅认识。

 2000 3 月,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正式颁布施行。新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对选文的要求及课文的比例明确提出了“兼顾外国作品” ;而从2000 年秋季起,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也开始在全国推广供试验用,新大纲在对各类课文的比例也作了明确的规定:“选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占有适当比例,兼顾外国作品,比例一般可为541。”

新推广的中学语文新教材共选入外国文学作品52(其中包括2篇美籍华人的作品),入选课文总篇目324(高中144,初中180),占总篇目的14.5%,1983年版相比,外国文学作品入选的比重明显增加,篇目共增加了28篇。较大数目的篇目增加可看出我国教材编写工作者对外国文学的日益重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选材及编排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较之新修订的大纲,198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清晰地表明了“亲苏俄”与“偏现实主义”这两个特点。在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上明显的偏向苏俄的作品及作家,如高尔基的《母亲》《海燕》、契柯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等等。现实主义文学入选的作品,有以法国作家为代表,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莫泊桑的《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而新大纲选入的52篇外国文学作品中,从作品来源国家来说,苏俄作品的比例下降,从多到少的前几名排名为:美国(16),法国(10),俄国(8),英国(7)……从入选作品的流派来看,除了仍保留了现实主义作品外,还选了一些浪漫主义作品和20世纪现代主义作品,如法国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等,另外还出现了以前没有过的哲理散文、哲理诗歌、散文诗,如法国作家蒙田的《热爱生命》等。

勿庸置疑,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一方面改变了语文教材的结构,给语文教材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加了新的能量,同时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积淀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知识,也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引起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响,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以法国文学作品为例,《最后一课》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韩麦尔先生没有枯燥的说教却给了学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的课;《我的叔叔于勒》和《守财奴》等作品中一系列典型人物,如于勒,欧也妮·葛朗台等,使学生可从这些典型人物身上强烈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那种社会所特有的腐败、虚伪、尔虞我诈和对金钱的崇拜;《项链》则不仅仅表现出当时的社会问题,更有对人性和哲理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从这个历史与沿革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学语文课本选取外国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历经坎坷: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由单一到多元,由工具性到人文性、由不自觉到自觉,直到在大纲中明确规定所选外国作品的比例及具体的阅读推荐篇目为止,实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外国文学作品起到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对我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出现,给中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丰富了他们的文学视野和文学品味,并逐步感受到中西文学的融合和贯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