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时艺
200921080021 平时作业七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写法灵活、文思并茂的文学体裁,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一般讲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散文的写作教学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散文的构思是写作散文的第一步,可以说,一篇散文的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其构思。
归纳起来,散文的构思技巧可以有以下几类:
托物言志。即作者通过某一象征性的事物寄予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构思方法。历史上的散文名作很多都是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叶圣陶的散文《牵牛花》通过对很普通的一种植物牵牛花的描写,赞扬了它具有“生之力”的精神,寄予的是作者对革命者在困境中仍然顽强奋斗、努力向上的赞颂之情;夏衍的散文《野草》,通过赞美野草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实际上赞美了抗日的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不屈精神。另外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陆蠡的《囚绿记》、冰心的《樱花赞》、郭沫若的《银杏》等等,表面上是写某种植物,实际上是在写人,写人的品质。
以小见大。即通过对某一个细小题材的着力描写,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的构思方法。这样的构思方法往往是从某一小事或事物生发开来,进而联想到其他事物,达到作者的表达意图。如:秦牧先生的《鹤首》就是运用的以小见大的构思。作者从日本访问回国,带回了日本朋友送的一个鹤首花瓶,进而引出日本朋友赠送花瓶、日本朋友按照中国古代的茶道招待自己、鉴真和尚从中国到日本带着一个鹤首瓶等内容,文章赞颂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作者并没有一一列举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交往,而是很巧妙的从一个鹤首瓶入手,开拓出广阔的写作空间;贾平凹的《弯榆杂感》也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作者写了公厕边
的一棵榆树,因为其是弯的而免于被砍伐的命运,于是作者展开了一番哲理的思考,联系人类社会、艺术世界,道出了为人处世及艺术创作中
的真谛。类似的写作名篇再如孙犁的《黄鹂——病期琐事》、秦牧的《花蜜与蜂刺》等等。
虚实相生。即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实境虚写或将虚境实写,使文章虚实相互掩映。张杰的《我的四季》写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表现人生不同阶段的生存状态,但作者并不是纯粹的用哲理表达,而是将其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互对应,春:倔强的耕耘;夏:艰难的浇灌;秋:幸福的收获;冬:冷静客观的总结。这样写给人以历历在目的感觉,而不是抽象的说理。再如丁玲的《曼哈顿街头夜景》也是采用的虚实相生的写法。
设置文眼。即将几个词语或几句话当做全文的构思中心,全文的展开以此为焦点。比如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文中有一句全篇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便是全文的文眼,文章的展开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故都的秋的特点就是清、静、悲凉,作者写庭院,写槐树,写秋雨,写秋蝉,写都市里的闲人均是为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再如吴伯萧的《“早”》,全文以“早”字为文眼,连缀全文,先是鲁迅的书桌上的“早”字,再写到越王勾践,巾帼英雄秋瑾
屈原《离骚》中的诗句,说明读书、劳动、革命、建设都应当早的道理。
对比统一。即将两种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表现不同的事物的特点,最终表达出作者要凸显的思想主旨。运用这种构思方法的代表作品如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文章写的是台湾的一位富有、有教养的贤妻良母,由于丈夫坐牢,只好讨饭来养家糊口的故事,三年前,她端庄贤惠、腼腆善良;三年后,她麻木放荡、自轻自贱。通过这样的对比,作者揭示了丧失做人的尊严是多么的可悲,台湾的社会现实是多么污秽。再如韩静雯的《雁奴与鹤媒》也是运用对比的方法。
散文还可以有很多其他、它的构思方法,俗话说“文无定法”,以上只是列举了几种有效的构思方法,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