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作业四
李皓
教育硕士
200922080006
语文从设立之初,就已经确定了其目标——认、写、讲、用,然而在后来的发展道路上,人们越来越赋予了她更多的功能,道德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导致社会上要求学生们学习的语文内容也越来越沉重,小学生背三字经、千字文的声音不绝于耳。
小学生该不该读经,该不该在学校的学习中添加这一内容?我的观点是有所保留。我觉得每个人在每个阶段应该学习适合他发展水平的内容,学习过程中要保持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小学生处于天真烂漫和同学玩耍的时期,自我控制力也很差,学习的内容应该以引起他的兴趣为主,课堂氛围应该是轻松愉快的,读经是超出小学生现阶段自身发展需求的,在课时一定的情况下,背诵这些经典将导致课业负担增重,虽然小学生的背诵能力很强,有些课文读上几遍就朗朗上口,但是并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而记忆,而且现今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也没法对这些经典进行解释。不在理解上进行记忆,不在兴趣上进行记忆,会导致这一过程非常痛苦,会扼杀学生对语文的喜爱,结果是背诵也坚持不下去(就算是完成了这一任务,我们对它的长时记忆又会坚持多久,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对强制的任务现今能记住多少),对语文也产生了厌恶。
支持学生读经,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的同志也许是与维果斯基的观点一致,他认为教育要必须考虑孩子已有的水平,并要走在孩子发展的前面。走在前面,意味着我们的学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无可否认有些学生的能力确实很强,他们可以在同阶段的孩子中出类拔萃,比方说少年班中的学生,但是这种人才最后真的很优秀吗?不见得吧。而且1-9年级,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多差异性也大,怎样在教学中来处理这一多样性问题,我们只能以普通的中等水平进行教育,而不能照那些能力强的学生进度进行。当然有些家庭和学生自己有条件有能力进行,又未尝不可能。
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中传统文化道德,我们在小学阶段就不继承了吗?其实我们可以将文言文改变成学生感兴趣的白话文,虽然有些东西会流失,但是只要保持住其根本的,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就可以了。原文可以等到高年级时在进入课文,我不反对同一篇课文反复进入教材,低年级可以改编浅教,高年级可以原文深教,这样学生的印象也会加深,连续性也不会被破坏。
清朝的时候我们已经废除了背经这一内容,有那么多年的实践经验,相信他们当初的改革是很清楚它的缺点和毒害性,我们为什么还要重蹈这一覆辙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