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说》《进学解》看韩愈的教育思想
(2009-12-07 23:14: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全日制教育硕士 |
从《师说》《进学解》看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唐代乃至后代作文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的《师说》和《进学解》中所体现出的教育思想,对后代的教育亦产生了深远的作用。
《师说》这篇文章从理论上阐明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是针对当时耻于相师的不良社会风气而发的议论;《进学解》则借国子监先生与弟子的对话,抒发作者长期不受重用,反遭贬斥的不满情绪,也暗喻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在这两篇文章中,韩愈表明了他的教育思想,其框架如下:
师观{ }→
不从师的结果
良好的社会环境
增进学行的方法{ 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一、
在韩愈看来,对教师的界定有着严格的标准,他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因为他认为教师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的作用在于“解惑”,而不是简单的教授句读。不从师的结果只能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于是,韩愈在是否应该从师这个问题上作了古今的对比:“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但如今却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是,韩愈发出对师道之不传的担忧:“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从师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
韩愈在其文《进学解》中针对学习的具体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他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总起来说,他认为增进学、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勤”“行成”。
然后,他又提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首先,要有一个统治者崇贤尚才的大的社会背景:“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只有在这样的人才受到统治者重视的条件下,有才识的人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接着,指出了学习的方法:“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觗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矣。沉浸酿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同时也点明了当时学习的内容:“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进学解》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具有典型意义,故而传诵不绝。它与《师说》都反映了韩愈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慨,统治者不能任人唯贤,文人不能做到“不耻相师”,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虽然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却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