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诵读”涵义的界定
(2009-12-06 23:45: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全日制教育硕士 |
课上老师提出诵读的涵义仍在心中迷惑,因此看了一些文章中谈到了对诵读的界定,和大家分享下:
“从词源的角度来考察,“诵”和“读”是两个词。《说文解字》:“诵,讽也。”段玉裁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可见,“诵”是一种情态而又寓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读”,《说文》“籀书也。”段玉裁解释为“抽绎其义韵至于无穷,是之谓读”。他又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
辞,读乃得其义蕴。”可见,“读”不仅包括“诵”,它还特别侧重于内容的理解。诵读还有一个关键的要求,便是反复思考或涵咏,朱熹这样说:读书无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始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不思量,如何也记不仔细。由此可见,古代诵读既是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精髓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
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道:“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并且“必须理解在先”,然后才能“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通过对古今“诵读”内涵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诵读进行这样的理解:诵读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的一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让生命在诵读中感悟———浅谈语文教学中“诵读”与“语感”》)
“传统教学中诵读有着丰富的内涵,诵读表现为依据不同文体用不同的“读”的腔调,近人黄仲苏在《朗诵法》依据“《说文》字义及个人经验”,将古人所言“诵读”分为四大类:即诵、吟、咏、讲。所谓“诵”读“, 诵谓读之而有音节者,宜用于读散文,如‘四书’、诸子、《左传》、‘四史’以及专家文集中之议、论、说、辨、序、跋、传记、表奏、书札等等”;“吟”读,即吟,呻也,哦也。宜用于读绝诗、律诗、歌曲及其他抒情韵文如诔、歌之类”;“咏”读,“咏者,歌也,与詠通,亦作永。宜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 讲”读“, 讲者,说也,谈也。说乃说话之‘说’,谈则谓对话。宜用于读语体文”[1 ] ( P2) 。朱自清认为,吟读和咏读可以并为一类,称为“吟”,讲读再分为“读”、“说”两类,诵读可只称为“诵”。”(《传统诵读式教学及其在语文教学的意义》)
有人把诵读简单的理解为朗读:“诵读就是朗读, 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 它将朗读、吟咏、念诵等形式, 把“目视”和“口读”结合起来, 通过诵读将体会到的言语材料的思想感情、韵律情调传达出来。意蕴丰富、文理清晰情思隽永、言辞斐然的段落是养成语感的良好基地。”(《中专语文应加强诵读》)
有人更是针对这种误解对诵读和朗读做了比较:“‘诵读’与‘朗读’是有着较大区别的,甚至可以说有着本质的区别。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而诵读是‘念(诗文)’(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朗诵不仅要‘清晰响亮’,还要‘有感情’,还要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主要是为了记住文章;诵读不仅是为了记住文章,更多的是带着感情欣赏品味文章,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文章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因此,诵读不单单是一项能力,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语文应重视诵读教学》)
对于诵读的界定学术界还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狭义来说,它的几个关键词:理解、有感情、背诵目的应是括在其中的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