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到底是什么意思?

标签:
教育 |
分类: 统招硕士研究生 |
张华杰
“诵读”到底是什么意思?
废话不说,直入正文。
查《说文解字》,诵、读二字释义如下:
先说下“诵”:
《说文》解释的是“讽”,再查“讽”字
,释义为“诵也”,两个字是互释的。在《说文解字注》中,郑玄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段玉裁有在其后注释说“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詠以声节之。”综合来看,意思就是说不大声的念出文辞且在心里记忆文辞称之为“讽”,这时“讽”的中心目的是记忆,下意识不自觉的小声去念出文辞以集中注意力。古人常说的“讽味”就是这种状态,在“讽”的状态下体味文辞。“诵”呢,就不是下意识的随便、含糊的念出文辞了,而是要对文辞的念上升到“吟詠”,并且发出与之相比更大的声音,这种声音还要是婉转的有音调有节奏可表达神韵的。也就是说许慎当时虽然把二字互释,但实际上只是近义,还是存在差别的。但实在差异很小,且诵的作用是利于背记,所谓“诵忆”,诵是忆的一种方式方法,终究是为“讽”服务的,所以在古时常连用,即成“讽诵”一词。
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说“诵”这一发语动作实际上是一种背忆文辞的方式,它有节奏,有腔调,类似于唱曲儿,但又比之下意识、不自觉的呓念清晰,音量上也比其为大。
再来看“读”:
《说文》里解释的很简单:“诵书也。”和前面的关于“诵”的意义联系上,诵、读、讽三个字就产生了联系,即【读:诵书也。诵:讽也。】在“读”的解释里提到了读的对象,即书。整合上面解释的意思,读,就是以有腔调有节奏的出声方式念书。《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对“读”注释说“读,籀书也。”另在《说文》中查“籀”字,释义为:“读书也”,在《说文》中收录的有“籀”字,但许慎并没有用“籀”来释“读”,只是用“诵”来强调“诵”书。为了考察“读“的意义,我们就有必要看看“诵书”和“籀书”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查“籀”的古文字体,为:
或
。什么意思呢?段注曰:“抽绎其义蕴以至于无穷,是之谓读。”他将“籀”字释义为“抽”、“绎”,结合字形来看,“抽取”意义还是可取的。唐时李俨在《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序》中所写“挥兔豪而非固,籀渔网而终灭。”即为:“抽取”“引出”之意。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段玉裁强调的是“抽绎义蕴”,就是分析、理解所读文辞之意,即意义方面;而许慎强调的是有句读有腔有调的读,即音节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强调演变的现在,在不同的词汇语境里都还有体现。如朗读/宣读/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跟着读一句,这里“读”是指音节方面的,即看着文字念出声音;在·读者/默读/这本小说很值得一读·中则是指意义方面,即分析理解文辞。
综上可知“读”的释义是动宾式的,有关涉对象,而“诵”的释义仍是独动、以动释动的,且我们一般习惯于说“诵读”而不是“读诵”,心理认知上还是已经把“诵”当做一种“读”的方式来看;另外,“诵”的表现是要“有节奏、有声调、音调婉转”,其目的,至少是前期目的是利于背忆文辞,而要达到这种程度,最少要知句读,知句读、利背忆又要求理解文辞大意,所以对于“读”的理解不讲是侧重音节还是意义,其终极表现还是是音节的。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说“诵读”表达的意思大致是:在理解文辞大意的基础上出声的、有节奏、有腔调的念书即为【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