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同学第二则用电脑完成的阅读札记。差强人意。算作对内容的梳理。可惜的是,大概只能进行到这里。聊以记录。
扼住命运的咽喉
——罗曼罗兰《名人传之贝多芬传》阅读札记
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音乐声中,我敲下了这几个字“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莱茵河畔科隆附近,波恩一所破房子的风雨飘摇的小阁楼里。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厨师的女儿。
贝多芬的童年充满艰辛。自幼年开始,人生对他而言就是一场为了生存而展开的战斗,凄惨而残暴。
在他幼年的时候,他的父亲酗酒成性,不能持家。但他却希望贝多芬成为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有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但贝多芬的家里还亮着灯。
命运给贝多芬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耳聋了。贝多芬刚开始只是觉得耳朵有点嗡嗡响,但之后情况越来越糟。1815年秋天起,他就只能和朋友们在纸上交流了。为此,他的好朋友辛德勒作过这样痛心的描述:
“有一次他要求指挥彩排,在第一幕第二段时,他听不见底下的演奏,节奏明显放慢了许多。尽管乐队顺应着他的指挥节奏,但歌手们一如既往地超前。于是,整个指挥便乱了套,只好暂停。
在和歌手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后,贝多芬重新上台指挥。可是,乐队再一次出现了混乱。贝多芬情绪激动,不停地左顾右盼,希望从人们的脸上找到答案。可是大家都鸦雀无声。最后,他给辛德勒一个小本子,叫他写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辛德勒写道:
‘请您别指挥了,原因我跟您回家再解释。’
此时贝多芬情绪激动,他冲出了大门,大声嚷道‘那好!现在咱们就回家!’”
在他回到家后,他沮丧至极地坐在沙发上,以至于后来连晚饭都没吃。
这种情况,如果你是个指挥家,那么你肯定会认为这种情况只会在一生中发生一两次,甚至不会发生。可贝多芬自从1815年以后,几乎每次公演,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对于一个作曲家,是多么地不公啊!常人肯定会从此归隐深山,可贝多芬却把医生的忠告抛在脑后,继续投身于音乐的创作。并且接连写出了《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不朽的乐章。
贝多芬晚年的时候,耳朵已经全聋,但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史最不朽的传奇——《第九交响曲》。这首曲子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观众给他鼓了五次掌!要知道,当时就是皇公贵族,在出席公共场合的时候,也只允许鼓三次掌。耳朵已经全聋的贝多芬在舞台上“指挥”,在表演结束的那一刻,听众们向他疯狂地挥动礼帽致意,他却感觉不到。直到女高音歌手将他领到观众席前时,他才突然感受到听众火一般的热情。世界没有给贝多芬多少欢乐,他却把无穷的欢乐给了世界。他用苦难铸就欢乐,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来概括他的一生,这句话已经成为一切勇敢心灵的箴言:“用苦难来赢得欢乐!”
准确地说,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但也是奋斗的一生。对于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先生而言,我认为,他在写《名人传》时选择了贝多芬是因为他和贝多芬一样,是一个真正的斗士,用鲜血和勇气写下了自己生命中的不朽传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