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资源 提高三年级学生仿写能力的实践研究 课题方案
(2010-11-01 15:17:54)
标签:
xkt11070郑娟美教育 |
分类: 课题方案 |
淳安县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挖掘文本资源 |
负责人:郑娟美 |
研究起始时间:2010年9月——2011年7月 |
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1、班级写话现状改变的需要。作为一名农村的一线语文教师,我深深地为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堪忧。每次布置写日记或是作文的作业,总会有不少学生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其实,布置作业的我更是愁上加愁。除了把学生最不情愿做的作业强加在他们身上之外,还要批改那些不堪入目的“作品”。语言贫乏不必说,文章言而无容错别字连篇。全班将近有一半的人不能把一句话写完整,写通顺,更不用说把一件事叙述清楚了。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作文教学虽主张创新,追求个性的张扬,然而对低中段的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学生来说,阅读量不大、语言积累不够的他们是不能做到携笔成文,个性张扬的。学生“天马行空”的自由发挥也是建立在扎实的语言积累上的。“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成了我日不能食,夜不能寐的核心问题。 2、现行语文教材的优势。细细阅读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不少的文章相当精美。不论是字、词、句的运用,还是整篇布局、修辞手法都称得上是绝好的范本。若能将作文训练重点分割到每节阅读教学课上,立足教材文本,在最有利于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情况下灵活机动的开展练习,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积累并丰富语言,还能解决单元作文费时的问题,又不会使学生对学写作文产生畏惧情绪。 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出发,降低作文难度,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乐意去动笔,树立其自信心,培养创新能力。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选定了《从仿写入手,培养作文能力》这一课题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2、阅读量少,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4、缺乏想象力。5、题材千篇一律单调死板,难以表达真情实感。6、没有基本的写作技巧。7、家长不重视,不会指导,有的家长指导方式不正确。8、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作文,并且缺乏一定的指导技巧。 (二)理论认识 1、现行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要求。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中年级的写作要求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所谓“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有新鲜感的词句”对阅读量不大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积累大多来自文本。 2、语文课堂教学的呼唤。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在课堂上进行仿写训练正好体现了这一理念。 3、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就说过:“人从儿童时就有模仿的天性,他们因模仿而获得了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多种技能时,最初阶段都是借助模仿作为“阶梯”的。根据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并根据一些优美的范文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从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和写作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仿写能力。 4、仿写的重要性。所谓仿写,就是模仿别的作品去进行习作。仿写本身就是继承,仿写的过程,就是扬弃的过程。没有仿写的过程,就不会有创新的结果。叶老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因课而练,利用经典短文指导学生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的训练。 |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1、挖掘文本资源:语文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发挥使用教材的主体地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适时适度地进行“二次开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课本为范文,针对文本中有创意的遣词造句、优美的好词佳句、典型的写作方法等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吟诵外,还要结合课堂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有效地仿写训练。在课堂中做到读写结合,开辟仿写训练的一片天地。 2、仿写能力:所谓仿写能力,就是模仿别的作品去进行写作创作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或篇章,会巧妙地抓住语言的“练点”进行仿写。从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
三、研究指向与内容 (一)研究指向:三年级的作文是小学阶段的难点,就农村小学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阅读量不大、语言积累不够,作文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块“盲区”。如果教师不加任何指导和一些辅助性的训练,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在勉为其难之下的写出的“作品”也是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的。写作兴趣更是日渐消退。本课题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仿词式、仿句式、仿表达方法等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通过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在课内给予点拨,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学会好词佳句的积累,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运
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语言行动描写等知识;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引导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让学生做到了愿写、能写、乐写。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1)仿写训练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模仿与创造相结合,提高其写作兴趣,增强自信心。我从教材入手,现行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从内容、语言到表达形式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例。课堂中有意识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将“学----用”、“仿----创”紧密结合起来,降低习作难度。
(2)让学生把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抄到读书笔记上,养成读书必动笔的习惯;同时还要求学生挤时间背下来并写下心得体会,从而为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材料,为写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能运用通顺连贯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2)由扶到放,举一反三
|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三年级34名孩子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从2010年8月到2011年7月,共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课题准备,开题实施阶段。
2、第二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5月)开展实践活动阶段。 3、第三阶段(2010年6月)结题阶段。 整理过程性资料,装订成册,总结分析课题研究工作,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三)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人员: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新课程标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陈虹:《开辟课堂练笔的新天地》 [3]黄桂:《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4]王崧舟著:《教学思想和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 [5][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