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寨中学琐忆
(2016-03-30 08:07:06)
标签:
梁寨中学情话教学 |
分类: 教育随笔 |
梁寨中学琐忆
文
梁寨中学因梁寨镇而得名,是丰县县域内创办较早的中学之一,也曾经因为考取了清华北大的学子而声名远扬,驰名周边乡镇。梁寨中学地处县城偏东南方向,比较偏僻。与梁寨中学深切接触,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当时班级还是两轨制,教职工人数三四十个人,高三老师也就只有十个人的样子,涵盖了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体十个科目,可见当时的教育状况远不如今日之发达。
确切地说我真正到梁寨中学报到已经属于1993年的9月3日上午,那天还是乘坐当时的农用三轮改造的载客车子去的,再加上去梁寨的路还是石子铺就,颠簸的感觉可想而知,一路走来,可谓风尘仆仆,蓬头垢面。早些年1992年的时候去过一次,是为一位朋友家的妹妹介绍对象,我和那个朋友一起去私访过一次,当然也是匆匆而来,了解一下上学时期的表现,算是对梁寨中学有了点滴初始印象。我带着教育局人事股开办的介绍信,走近梁寨中学校长室,当时的校长还是李凡恩同志。敲开校长室的门,一股浓浓的烟味扑面而来,说明报到事宜后,李校长热情接待了我,既倒茶又递烟,在沙发上落座,还说及学校现在高三没有政治老师的话,想着明天拾掇一下就来上班。还讲了学校到了这个中秋节还要杀猪为老师谋点福利,如果早来还可以按照正常教师分发猪肉。当天下午就坐着那个三轮车回到了县城,然后回家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就去上班了。
第二天带上行李去上班是骑着自行车去的,在路上整整颠簸了五个小时。这时候才认真地打量着这个将与之相处八年的单位。那时候大门就是一个铁门,简单的如同普通的农家院落,与街面上的好多单位的门相似。进的门来,就可以看到一条路直抵前面的三层老式教学楼,这个路就从楼下穿过,形成了一个过廊口,路两边还有些法桐树,主体楼的一楼东侧依次为教务处、校长室、会计室、楼梯、教室,一楼的西侧皆为教室,二楼有办公室与教室相间,三楼还有几间实验室,整体看来还算是紧凑。教学楼的东侧与南边,有老师的家属院和单职工宿舍,我的宿舍就被安排在最东南角院落最西边的一间房子里,与黄继勇老师同住一室。教学楼的后边的东侧是学校的食堂,学生与教师的就餐点是分开的,还有茶水房,水塔等,西侧有两排学生宿舍,前排为男生宿舍,后排为女生宿舍。最西北角是几家教职工的家属院,教学楼的西侧是一个院落,后来因为教室紧张也充当过教室,也当过教师的临时住所。西南角就是学校建的厕所。整个学校的布局就是这样,没有操场,只能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作为孩子活动的场所,如果下起雨来,院子里一片汪洋,恐怕什么也不能做了。
那年高三的办公室就在二楼楼梯口西边的那三间教室里,所有的高三教师都在此办公,我的办公桌就在东边门边,对面有张鸿雁副校长。当时高三的教学还没有什么复习资料,都要靠老师给学生刻印成讲义,以使得学生复习起来有抓手,因此每位老师都会发给一个钢板和铁笔,通过铁笔垫上钢板,在蜡纸上书写,我的娟秀字迹就是那时候刻印出来的,那时的不少学生每每提起在学校的时候,就会记起我为他们刻印的小楷。当时的教学还是相对比较传统的,老师的坐功也是了得,也没有专门点名的现象,每位老师都会很自觉地坚守岗位,按时上班,并且还会经常出现加班的时候,放学的铃声已过,老师的办公室还在亮着灯,每晚都是在校园静悄悄的时候才返回宿舍,好像只有用自己的这份坚持才可以对学生负责。上课的环节也是十分简单,复习旧课,提问或者练习检测学生对上节课问题的掌握情况,然后转至新授课,从一个个的问题的提问讲授,化解基础性问题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后用练习检阅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当然还会穿插讲义练习卷,来督促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当时教研室的政治教研员还是张云平老师,经常来学校听课评课,还不时组织老师外出学习培训,掌握时下的高考复习动向,由此也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教学素养。当时课外就是引导学生抓教材,夯实基础,做好每一个练习题,居然当年的高考成绩还比较理想。后来在梁寨中学的八年就送走了八届学生,每年都战斗在高三一线。当时的语文老师有雷太平、李佰院、张克勇,数学老师有杨侠、郭庆新,外语老师有刘庆学、戴宪昌,历史老师黄继勇、朱丽,地理老师有李继生,生物老师黄成英,化学老师赵瑶春、陈世新,物理老师有汪明堂,体育老师李月军等。李凡恩当校长那一年,经常组织高三活动,隔三差五喊着在他家里用餐,说是犒劳,实际上是一份心情,一种感情的表达,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充满着温暖。
到了1994年暑期后,李校长就退二线了,由张鸿雁担任校长职务。张校长担任校长两年后,也就是1996年暑假被调到宋楼中学任校长,梁寨中学就由郭庆新主持工作。1997年暑假丁维祥到梁寨中学担任校长职务,一起来的还有戴宪斌、李景民,戴宪斌担任教务主任,李景民为教务副主任。丁维祥在梁寨中学一年后,也就是1998年暑假就被组织部调任华山中学校长,这时候的梁寨中学由丁维扶担任校长职务。这个时候的梁寨中学还表现出特有的朝气与活力,激发着尚为年轻的生命力,每次高考还可以考取几十人,在1998年还有被录取的清华学生,可见当时的发展潜质。
当时我和黄继勇就住在那个简易的单职工宿舍里,隔壁就是赵瑶春的宿舍,为了活跃自己的课余生活,还消费了198元钱买了一个录放机,播放一些杨钰莹的甜歌,倒也自得其乐。黄继勇同志比较老实,也肯吃苦能干,每日放学后如果没有看班的任务,办公结束就回家忙碌家里的营生。最初骑的自行车来回奔波,后来买了摩托车。院子里还住着王平、刘庆学等,有时候还会端来各自的炒菜,小酌一番,着实热闹不少。我们吃饭就在学校的职工食堂,早餐就是稀饭、油饼等内容为主,午饭基本上炒菜,佐以点荤腥,晚饭也是稀饭与小炒。这样平静的生活真的如同清贫教师的世界。怪不得有一年我的大学老师李维志先生来看望实习学生时与我相遇,看到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现状,大呼实在太艰苦了,还专门给我钱以示师生之情,多年后每每提及此事我都情不可忍,热泪盈眶。而我生活其间,真的没有什么苦楚可言,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却也不断进步,生活顺畅。
生活就是如此,走在路上之时只是感受着生命的崇高,回首望去,一路前行的风雨兼程,却也产生了数不尽的酸甜苦辣,人生冷暖。经历的时候最为感动的是自己以一种怎样的毅力和精神说服了自己的攀比心理,而居然能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赋予自我的这份坚守。当时远赴县域东南的边陲小镇,抛妻离子,风里来雨里去,还能够用自我淳朴的理想点燃着那份自然的激情。每日面对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睛,我的内心就会升华出一份努力,让自我不舍初衷。在梁寨中学期间有一件让自我骄傲的事情,那是1999年的那个暑假,县委党校招考哲学讲师,我在黄继勇同志的鼓动下,居然慷慨报名。当时的考试分两个步骤,第一关是写文章,第二关是讲课。写文章是安排在县委党校的教室,当时的监考老师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密封的信封里取出文章题目,据说是当时的县委领导史亚琳命制的题目,作文题目是《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时间三个小时。当时真还可以说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后来看公示的结果,我的作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名。第二关参加讲课和面试环节,当天上午第一个开始讲课的就是我,下面的评委是徐州市委党校与宣传部的专家,我讲课的题目是马克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四十分钟的时间居然可以很顺利流畅地完成,面试答辩环节也是自信满满,最后居然取得全县第一名的成绩。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没能成行,只能搁浅于此。但也证实了一段值得自我兴奋的故事。我与梁寨中学渐行渐远是在2000年的暑期,看着自己不少同事另辟蹊径,选择高枝,自己也被这份冲动所鼓励。虽然离开了这个给了我温暖与情感的地方,我的内心还是充满着惆怅与不舍的,因为自己奋斗成长的八年就在这里,让自己从青年到壮年,感受了许多值得记忆的生命乐章,装点着属于青春模样的花花草草,丰富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今天梁寨中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能再也寻不得当年的足迹。当年张亚民主任每日打扫校园主干道上的卫生,将一张张落下的树叶清理干净,一幕幕场景如今还可以想起,张新敲打铁铃的认真劲还历历在目,可这样温馨的画面时时温暖着我的心坎,感受着那个时代赋予的许多传承与经典,我依然怀念着,想往着,似乎只有在翻阅发黄的记忆里可以感触那段美丽与崇高。
梁寨中学虽然不会再次感受你的温馨,但在我的心里永远沉甸甸的,你的凝重与厚重饱含着时代青年的弄潮与搏击,谁都喜欢与你的智慧握手,谁都渴望与你的美丽为伴。虽然那个岁月已经走远,可能很多人不会再触及你的灵魂深处,甚至不会再关注你的点滴心仪的变幻,但梁寨中学依然长在我的记忆里,镶嵌在我的生命中。我还会忆起渊子湖畔的晚霞,湖水相依的渔舟唱晚,还会想起那个夜晚秋风拂面后的暖情温意,还会记起几净的灯光下走过的模糊身影,一切都是这样的婉转多情难忘,我会思念八年里梁寨中学的任何片段或者只言片语,那里承载着自己的想往与追求的脚步声,还有沁人心脾的芳香,淹没了多年沉寂的灵魂,蔓延开来,久久地回荡在我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