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集体备课中教师的合作精神

(2009-10-07 09:28:28)
标签:

教育

合作精神

教师

新课程

头脑风暴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合作意识,集体备课更需要教师发挥合作精神,要进一步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合作平台。

    关键词:新课程   集体备课   合作精神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特别强调教师合作探究,要求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质量对教师来说是头等大事。提高教学质量完全可以“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是现实确实在“你差我好”的病态心理下竞争。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各种试题、复习纲要及计划都要暗藏一手,都期望着自己的秘密武器能胜人一筹。

    集体备课是一种很好的合作形式。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是一次很好的头脑风暴。所谓头脑风暴,就是在努力创设交流、启发和争论的氛围下,人们的大脑像是鼓帆待发的航船,从互相的谈话中感受到思想的震动和思考,产生新的思想。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那么每个人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也给你一种思想,那么我们都得到两种思想。”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有关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七大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否是统一的教案、教法,没有点个性的张扬呢。显然也不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通过对于教材重点、难点的分析,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针对本班情况,结合个人教学的优点,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否则统一的教学方式扼杀了自身的教学优势,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怎样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发扬每位教师的优点,搞好合作,实现集体备课的最佳效果呢?

    一、建“共同体”,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可以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让教师在开放而真诚的对话中,获得专业的长足发展。在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构建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可以在同一个学校之内,也可以通过信息媒体跨学校、跨区域进行。但不管是怎样的共同体,至少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专家引领、理论支撑、共同发展的意愿。一个学科组内以备课组长为中心,首先要选用几个中心教研组成员,形成核心力量。这样可以在本组内发挥中心成员的带动作用,从而形成集体备课的氛围,把广大教师凝聚在一起,唤醒教师的合作意识,让教师在学习交流中,真正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二、搭建学科内的合作平台。教师之间的合作,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个“相长”的过程。《诗经》说:“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科内教师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更加剧了同一学科教师之间不合作的程度。那么,怎么样才能让教师之间的合作常规化、正常化呢?关键是要多为教师搭建合作的平台。参与教师可以围绕同一教学主题或是讨论议题,或是合作完成,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经常开展的集中听评课、各种公开课、观摩课等等,都能为同学科内的教师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们可以围绕这些内容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观摩取善,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三、完善制度,树立典型,加强引导。集体备课制度每个学校都有,基本上都是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等规定,但是否符合本校实际,能否让每个教研组成员内化为习惯,需要细心研究、规范、督导、评价。对于在集体备课中的优秀做法予以肯定,在全体会议上表扬,作为中心发言,沉淀其中的经验,在全校宣传,促进集体备课合作氛围的健康发展。

    人们说,一堆沙子是松散的,科室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合作时代已经到来,个人英雄主义的年代一去不复返。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所引发的紧张人际关系和工作心态,是扼杀教育人生幸福的刽子手。教师集体备课中的真诚合作,它的成效将高于任何一种教师培训。

 

参考资料:

《不做教书匠》管建刚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