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菜市场的那些事儿
(2013-06-06 22:30:36)
标签:
菜市场下厨生活感动soho |
分类: 「随笔°」 |
附近的菜市场很小,几乎每种东西都是一档两档,甚至像菌类只有一档,一直在猜测这是不是市场的规划。
住久了,生活离不开吃,只要愿意,很容易和档主们熟悉。
今晚买菜,鱼肉蛋菜都买了一遍,每档都有不一样的故事。
那么真实,那么微不足道,却又那么令人着迷。
蛋
匚式的店,里面有陈列着酱油调料干货等的杂货架,各种蛋干净整齐地码满在门口的“一”字桌面上,成为店主与顾客之间的一堵矮墙。
我在埋头挑蛋的时候,左边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给我一个皮蛋。”
“自己拿。”店主答。
我闻声抬头看了一眼,她正在吃手里端着的杯面,我条件反射的想,不怕差评吗?
淘宝做久了,有不少的职业病。
商品详情哪怕再详细,也仍然有人视而不见不厌其烦地问你,你心里明明在骂娘,却还要谄媚地去回应。
不过之所以店主让她自取,是有原因的,因为皮蛋就在她面前,若要帮她取,店主还得挪过来。
之前偶见店主还拿过抹布把蛋一个个抹干净码好,把被挑空缺了的位置重新填补。当时恍然大悟她的蛋为什么不像超市的带着鸡屎或裂痕。
这时右边有个男人付了款拿了蛋就走了,店主在抽屉里给他找赎两毛钱,一回转身却不见了人影。
菜
我常常隔天买一次肉菜,一次就是两天的量,并且青菜从来都是在同一档解决,姑且把这个档口叫A档。
档主是一个中年女人,帮忙的是个十多岁的女儿,据说辍学了。
我隔天买一次菜的习惯大约始于一年前刚辞职的时候。从那时起,一次买的青菜价钱总共是二十块左右的样子,慢慢到现在就变成了三四十,而我买选的种类和量并没有变,也就是说虽然我从来不看秤也不问价,但价格的确是在偷偷上升并居高不下了。
在A档买菜,我从来都像在自选商场一样,把自己需要的递给档主,她一样样的秤好,装好,算好总价,最后报给我,然后我付钱。
其实跟A档的信任应该是因为店主是自来熟的那种人,比较投缘吧。
很多市场都不送葱和香菜的,但我们这个小市场的A档就偏偏有这个特点,其他档口由于光顾少,不是很清楚。
这个市场里的青菜其实是有好几档的,印象中约一年多前,当时还要上班,做饭少,也没有相熟的档主,都是随便挑菜买,谁家的菜漂亮就买谁的,很少抬头看档主。
记得有两次光顾A档时,由于去得晚,葱和香菜都送完了,档主还抱歉地承诺下次给我留,好像和你很熟悉的样子,那种笑容和亲切感让人一见如故。
后来还去过别的档,但总觉得被冷漠对待,有时因找不着零散钱让少个五毛却遭到拒绝,便发誓以后再也不光顾其他档口。
所以从那以后去A档买青菜就像直奔自己熟悉的牌子店一样,经过其他档口两眼不再斜视,在A档选菜时也从来不问价,最多偶尔感叹一下“菜又贵了哇”。
跟A档主熟悉以后,有零头时她还常常给我抹去,偶尔还跟我说两句生活小事。我如果懒隔多了一天不去买菜,再见到我时,她会高兴地告诉我“一分钟前正说起你,你就来了”,又或者是愁眉苦脸地诉苦“你不来,我都快没生意啦”。
今晚买菜的时候,人挺多的,这种情况我常常静静地挑选好,然后主动地站到一边,不催她也不插队,等她一个个慢慢服侍完,再给我秤。当我侧头看到一个人拿着豆芽走来时,我才想起我要买豆腐,豆芽和豆腐是同一档的产物,并且仅有一档,而豆腐常常很抢手。
“呀,我得先去买豆腐。”我给正忙碌服侍别人的A档主扔下这句话,便跑过去买豆腐了。
当我提着豆腐回来的时候,我的菜已经被装好,我没检查,她给我报上总价,我付款,然后取走。
豆腐
豆腐、豆芽、酸菜等一些咸菜类是同一档的。
最近买豆芽和酸菜多了,档主阿姨也认得我了,常常见我来,就会和我打招呼“美女,要什么?”。
今晚我扔下选到一半的青菜跑过去豆腐档时,只剩下两种很嫩很小的豆腐了。
我指着大一点的对阿姨说:“我要两块豆腐。”
阿姨把正要给我装豆腐的袋子反过来套在手上,准备取豆腐,却突然犹豫道:“是要两块豆腐还是两块钱?”
我心想,这有区别吗?不过看着两块豆腐的量差不多够了,就说:“两块豆腐。”
她递给我,我递过两块钱。她却只拿了一块,看我疑惑,便说:“一共一块钱。”
哦,原来两块豆腐和两块钱是不一样的,都怪有相同的单位。
鱼
鱼有四档,第一档是冰冻鱼,第二档是新鲜海鲜,第三档也是新鲜海鲜,和第四档淡水鱼是一家的。
来来往往都是在那档淡水鱼里,我常常买福寿鱼清蒸,偶尔买鲩鱼做酸菜鱼。付钱的时候偶尔让抹下零,档主也爽快的答应。
虽然那档有男男女女好几个档主,但个别女人会热情的和我打招呼,个别男人会特别难理解你的要求,要你重重复复说,还有个别生手的小男孩能把一条很大的鱼开得骨比肉还多。
今晚我去到时,有两个半边的开刀鲩已经没了尾巴。一个女人说要这边的一部分,一个男人说要另一边的一部分。
我一看架势,那不是没我份了吗?要知道我今晚本来是打算吃咸菜白粥的,突然想喝鱼汤才专程来买的啊。
于是问女人:“你要上半还是下半?”
“下半。”女人说。
我窃喜,我正想要带头的上半呢。
女人取走了后,档主再给男人切,男人要了上半,却不要头。
轮到我的时候,要了连头的上半,不要和女人相连着的中间。
买鱼可以随便切,因为很多鱼太大,客人常常要不了那么多,而且晚上能卖出多少是多少。
猪肉
猪肉也有三四档的,其中还包括了什么土猪。
而我一直在一档买,姑且把这档叫B档吧。
和B档阿姨是怎么熟悉已经记不起了。不过只在这档买猪肉和只在A档买青菜的情况有点类似。
B档阿姨有个儿子,会常常来帮忙。
记得有次在B档对面买时,让对方少收五毛,被拒绝,当时我就直说,以后再也不来你这买了。
从此以后,同样是两眼不斜视的直奔B档。不管早晚,她有什么我买什么。
阿姨人很好,买猪展时,我常常不要中间那条骨,她会帮我起掉,还常常给我抹零。
而轮到她儿子代岗时,常常令人哭笑不得,因为他太会做生意了,比如像今晚你要这块肉的二分一,他的刀故意偏一边,然后把大半的给你;又比如看你要的那块骨头太少,又推荐另外一块给你,往常会出现如果你不太强烈反对,他就直接扔到秤上强卖;遇到零头时他不是给你抹去,而是再补一点变成凑整。
当然,因为熟悉了,他又口甜舌滑,也有过大方地抹零的时候,我还感恩的说过谢谢,他说不用,下次再光顾就好了。
如果要在生活中挑一个最有生活气息最有人情味儿的地方,我觉得非菜市场莫属。
我以前买菜一度喜欢去大超市,因为近方便环境又干净,去菜市场又乱又臭,穿拖鞋弄脏脚,穿长裙能拖干净地。
爸妈常嘱咐,超市的都是冰冻的东西,早早去菜市场才能买到新鲜。我一直满口答应,却从来没有执行,这对于一个上班族而言,除了周末,那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而周末又有懒觉的理由,更不能实现了。
但现在住的离菜市场近,周围也没有肉菜齐全的大超市,辞职了,时间自由,也常常拖鞋短裤的,慢慢习惯了必需去菜市场。
久而久之,也的确发现了,早上买的肉和晚上买的,好像不是同一个星球产的。
今晚在做豆腐芥菜鱼汤,突然感慨,勤奋的人就是好啊,能说干就干,吃的欲望竟然战胜了对上下九楼的恐惧。
每天有十多个小时是在电脑前的,有四个小时是在厨房的,有七八个小时是在床上的。而唯一的路上,便是去菜市场的两三百米,唯一的社交也是市场相熟的档主们。
所以我深深的迷恋着这个带着腥臭又能带来馨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