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冬日小洲村:桂花绽放的地方

标签:
小洲村人文情调旅行文艺 |
分类: 「行走°」 |
在一个阴天的中午,不起眼的嫩黄,迎风招摇着、诉说着,吐出清幽的芬芳。
这是小洲村里随处可见的绽放着的桂花。


2013年1月4日,历经了末日后的小洲,从一条安静的街道开始。

冬日里欲眠未眠的河床,映衬着灰霾,高处不胜寒的电线杆。


快速地让你预览了它的身世——没有天河村、棠下村的繁荣拥堵与紧跟着大都会的后文明,也没有鼓浪屿、沙面独自屹立冷观随波逐流的历史厚重感。
这只是一条寻常的小村,有原著居民,有方针政策,有小桥流水,也同样有拆旧建新。
一间废弃房子上的爬山虎。

见证着四季如春的花卉植物与水果。


巷子门前旮旯随处可见的桂花。

一间文艺古物店出售的玩意儿。



不得不提下这个马灯,虽然小时候家里没用过,但也觉得熟悉亲切啊,时代的产物,这是适合用来纪念的物品。

去每个地方,我会买个东西作为纪念,这条菩提手链是我来过的见证。“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希望提醒自己能对一些事情云淡风轻吧。

小洲虽不如想像中那么神乎,游人也不多,但还是有些许情调的,即使大多已人去楼空。或许这仅是审时度势应运而生的伪情调,或许又代表着曾经真实存在过。

除了桂花,画室和画具也是这块安静的村子里遍及的。

那些历经了风吹日晒的心里话,不知道完成使命没有。

一个有意思的涂鸦。

这户人家,春联竟然都掉成白色了,多不吉利呀。

小洲的真实面貌在四通八达的巷子里若隐若现,像淘尽沙的金子,与一切格格不入。




曾经的小桥流水、溪河荡舟已成昨夜一场残缺无法再续无法修补的梦。

在叹惜的同时,我意识到了路面的整洁与清一色整齐的垃圾桶暗藏着的自觉与文明。

历史仍未褪去,精髓仍将传承。


祠堂前的人们三三两两,城建与他们无关,游人与他们无关,日子就是要悠然自得。

小时候很多人家里都会有这种瓦缸,放在露天底下,积了水,长了浮萍,顽皮的孩子喜欢从上面夸来夸去,腿短的个子小的,一不小心一个入海变泥牛、青蛙出浴。
童年啊,原来你仍在这里哭泣。

干净到只剩下牛皮癣的巷子。

历史、文明、人文、政治、教育的交汇。



画是曾经的风景,眼下的风景却是明天逝去的历史。

孤独的小洲,温暖的小洲,疲惫的小洲,迷茫的小洲,年老的小洲……在改革浪潮下,将迎来新生的小洲或大洲或其他……

再见,小洲村,我来过,但与你无关。
